夏季养鱼日常管理及鱼病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夏季养鱼的日常管理和常见鱼病防治措施。
以期指导渔业生产。
关键词夏季;养鱼;日常管理;鱼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289-01
夏季既是鱼类一年中生长的旺季,又是鱼病高发的季节。
由于现在大多实行高密度精养方式,池塘水体负载量增大,水质比较肥,如果遇闷热天、雷雨天,特别是晴天转下雨或下雨转晴天时,鱼类通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浮头。
严重时可以出现泛池,造成大批养殖鱼类死亡。
泛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突变、气压降低、水中溶氧量减少。
养殖鱼类如果出现长期浮头。
鱼类表现为下唇比上唇长,食欲减少,饲料利用系数降低。
鱼体也会因此而抗病能力削弱,鱼病也随之大量发生。
因此,夏季必须做好日常管理及鱼病预防措施。
1 日常管理
(1)注意调节水质。
水为鱼类生存环境,要养好鱼,必须要先管好水,池塘水色上午呈绿、下午黄绿色最好。
控制措施有:①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为水量1/4~1/5。
②每个月用二氧化氯或其他消毒剂全池泼洒2次。
③适量施肥,一般根据水色确定,要求量少、次数多,在晴天施肥。
④控制大型浮游动物发生。
如果池水水色清
瘦,鱼又经常浮头,下风处肉眼能看到浮游动物时。
先用杀虫药全池泼洒,3~5d后,再根据池塘水体肥瘦情况。
及时补施肥料,最好是鱼用生物肥料。
施肥时间最好是晴天上午10时左右,因为此时是池塘肥料的饥饿期。
⑤充分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体中溶氧量,改善水质。
⑥定期泼洒生物调水剂,定向培育有益微生物及浮游生物。
(2)严格做好“四定”投饵,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一般晴天饲料多投。
阴雨天饲料少投或不投,投饲料总量为总鱼量的3%~5%。
并保证饲料质量,腐烂变质的饲料绝对不投;投饲料切忌过量,以鱼吃8成饱为宜,这样既避免造成饲料浪费。
又不会败坏水质。
对于草鱼塘口,应保持鱼类生长期不缺饲草。
可有效预防草鱼的肝胆综合症。
2 常见鱼病防治
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要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病毒性鱼病。
淡水鱼类的病毒性鱼病主要是草鱼出血病。
病鱼鳃盖、鳍基处、口腔出血,鱼鳃出现白鳃。
现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2)细菌性鱼病。
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暴发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赤皮和打印病等。
①暴发性出血病。
鱼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
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
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
骨肉呈现出血症状。
眼
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
剖开腹腔,由于内脏器官(肝、脾、肾等)受到损害,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
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
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②细菌性烂鳃病。
病鱼体色发黑、鳃丝尖端腐烂,常带有污泥,鳃盖内表皮充血、腐蚀,出现所谓“开天窗”症状,鳃上黏液增多。
③细菌性肠炎病。
病鱼肛门外突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带血的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④细菌性赤皮病。
病鱼鳞片容易脱落。
腹部出血并伴有体表溃疡。
⑤打印病。
患病部位在肛门附近上方的腹部两侧,极少数在鱼体。
发病初期,患处皮肤、肌肉发炎,接着开始腐烂。
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好象在鱼体表皮盖1个红色印章。
病情进一步发展。
病灶直径及深度均逐渐扩大,形成锅底形小洞;严重时,肌肉烂穿,露出骨髂和内脏,病鱼很快死亡。
以上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①全池泼洒二氧化氯;②全池泼洒聚维酮碘;③全池泼洒戊二醛;④全池泼洒苯扎溴胺;⑤如为寄生虫引起的出血病,可用辛硫磷复合制剂拌饲料投喂。
5d为1个疗程。
(3)有害藻类。
池塘中大量繁生微囊藻时,在下风水面漂1层翠绿色的膜,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会引起鱼类死亡。
1m深水体用5.25kg/hm2硫酸铜溶液泼洒,同时10~15d泼洒生石灰150~225kg/hm2。
(4)寄生虫病。
病虫害主要有锚头鳋、鱼鲺、指环虫、复口吸虫寄生在鱼鳃或体表。
严重时可以引起养殖鱼类死亡。
治疗方法:用杀虫药全池遍撒,过7d后再用1次,最好第1次杀虫药全池遍撒后,第2天遍撒1次杀菌药。
(5)注意事项。
①注意正确测量鱼池面积、水深。
计算鱼池水量;
②泼洒药物时应在晴天,鱼浮头时不能用药。
用药时如遇阴雨天气,可用增氧机增氧1h后泼洒;③用药时,如果水位浅、水质瘦,药效作用快,可适当减少药量,特别是硫酸铜。
瘦水池应特别注意减少用药量。
避免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