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果的功效和草果的作用

草果的功效和草果的作用

草果的功效和草果的作用草果的功效草果的作用草果草果禁忌草果用法与用量草果功用主治-草果的功效:草果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①李杲:草果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

兼辟瘴解瘟。

②《饮膳正要》:草果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③《本经逢原》:草果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④《本草求原》:草果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草果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草果禁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草果。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阳,老弱虚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温热,皆不当用。

③《本草备要》:忌铁。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

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

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既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味。

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如草果煲牛肉;又如云南特产封鸡中亦采用草果增香。

宜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应忌食草果。

1.肉蔻【药名】:肉豆蔻【拼音】:ROUDOUKOU【英文名】:Nutmeg【来源】: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子。

【功效】:温中,行气,消食,除痰,固肠,醒酒解毒。

【主治】:治寒凝气滞之心腹胀痛,脾虚或肾虚之泻泄,呕吐,食积腹痛,肾虚头痛,脾虚头痛,脾阳受困所致脘腹痞闷,口苦粘腻,呕吐痰涎等诸症。

【性味归经】:辛,苦,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海药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本草正》:“味苦辛而涩,性温。

”入脾、大肠、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大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

”②《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药物配伍】:1、配补骨脂,一脾一肾,一温一涩,脾肾双补,用治脾肾虚寒之五更腹泻。

2、配花椒,二药同为脾胃经药,相使配对,温涩并用,温中有行,行中寓涩,主治脾胃虚寒,腹痛久泻之症。

3、配木香,一升一降,直通上下,行气和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

4、配生姜,温中止呕,行气止痛之力增强。

【别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纲目》)【处方名】: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煨肉蔻、煨肉豆蔻、煨肉果、肉蔻霜、玉果、肉果、玉果霜、煨玉果等处方中写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均指煨肉蔻。

为净肉蔻用麸炒至黄色入药者。

去油后减少对胃的刺激。

2.草蔻英文名:Fructus amomi rotundus别名:草蔻、草豆蔻、漏蔻性状:原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1.8cm。

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

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 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

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

印尼白蔻个略小。

用途:来源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果实。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时除去果皮,取种子打碎.草蔻:草蔻是广西特有新产品,多为野生,具有容易生长,适应性强的特点,其杆、果、叶均可药用,也可加工成食用香料,在梧州、玉林等中草药市场占有量较大。

可在山林和林树间种,不用砍伐树木,既可保护森林,又可进行林区绿化,保护植被,而且投入少,见效快。

丁香(《药性论》)【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植物形态】丁香常绿乔木,高达10米。

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

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

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6厘米,直径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

种子长方形。

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本植物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

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药材】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

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

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

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

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

气强烈芳香,味辛。

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温中,暖肾,降逆。

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

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

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

(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

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

畏郁金。

"②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选方】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

焙干,捣罗为散。

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

(《简要济众方》)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

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

姜汤下三、二十丸。

(《百一选方》)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

(《摘元方》)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

用水煮之亦佳。

(《千金翼方》)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

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

(《圣惠方》)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

(《怪证奇方》)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

(《证治要诀》)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

(《圣惠方》)【临床应用】治癣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

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

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

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

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

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

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

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小茴香,淡豆鼓,艾绒,丁香这几个在一起是起什么作用的当归:性味归经性温,昧甘、辛。

归肝、心、脾经。

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主治: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打损伤;痈疽疮疡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

归肝,肾经。

主治: 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

主治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

川牛膝:甘、微苦,平。

归肝、肾经。

主治: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用于经闭症瘕,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

川木瓜:味酸、性微温,主要作用是祛湿痹,舒筋活络,对于风湿痛患者最适宜。

云木香:辛、苦,温。

主治:行气止痛,温中和胃。

用于胸腹胀痛,呕吐,泄泻,痢疾里急后重。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活血、利气、止痛。

小茴香:用于胸胁院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

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

草乌:辛,热,有毒。

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

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

可以一起泡酒,但是喝药酒的时候需要稍稍煮一下,挥发一些酒精,这样喝的时候能使人体真正吸收到药酒中的营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