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

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

施春宏: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Ξ施春宏提要 本文从泛义分析的角度将名词的语义结构成分概括为两类: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

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语用关系和句法语义表现。

最后指出这种语义结构成分分析的语言类型学意义。

关键词 名词 语义结构 泛义分析 关涉性 描述性义素分析法注重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同一语义场中词语的内部语义构成分解为若干义素,找出它们的关联和差异。

它一般不对不同义素在词语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不同义素对语法功能的制约差异)进行区分。

另外,义素分析法主要着眼于静态的词义(即可归为语词词典中的词义),对动态的语义(如临时用法、一次性用法表现出来的语义内涵)很少涉及,而将其放到个别词义的演变中去说明。

本文试图运用泛义分析(pan2semantic analysis)的方法对名词的内部语义构成进行分析,它以义素分析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义素分析。

我们所说的泛义,不仅包括可归为语词词典释义的内容,还包括词典义中没有及时概括甚至无法包含的内容,有时也并不在语义演变中体现出来,仅仅显现为一次性用法,而我们发现即使这种一次性的使用和显现也源于语义构成要素的促动,也是可观察的,可以通过分析而加以刻画。

即凡是语言使用中跟语言表达相关联的语义内容都在泛义分析的范围内。

我们更多地关心那些对语义演变、语义用变、动态功能起直接影响的语义成分(虽然其中有些成分不是一般所说的义素)。

一 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1.1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的内涵任何词语的语义结构都不是混沌的整体一块,可以对其语义构成成分进行划分。

根据名词不同语义结构成分之间的性质差异,可以大体将名词的语义结构成分概括为两类:关涉性(inv olved)语义成分和描述性(descriptive)语义成分。

具体而言,关涉性语义成分(下文称作关涉成分)指在名词的语义内涵中起介绍、指别、涉及等作用的内容,是名词语义结构中表示“因素”的部分,如类属(领属)、构造、工具、材料、Ξ本文曾在2001语言及语言学研究生论坛(香港城市大学,2001年5月)上宣读,此次发表作了较大删改。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詹卫东先生、袁毓林先生的指正,删改时吸收了黄瓒辉同学和《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总第62期)对象、时间、空间、数量、性别、颜色等,可以看成广义的指称内容,显现出关涉性语义特征。

描述性语义成分(下文称作描述成分)指在名词语义内涵中起描写、修饰、陈述等作用的内容,是名词语义结构中表示特性的部分,如属性、特征、关系、功能、动程、特定表现等,可以看成广义的述谓内容,显现出描述性语义特征。

①例如:【小市民】Ο城市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财产的居民。

Π指格调不高、喜欢斤斤计较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387页)②其中,“居民”和“人”(类属)、“城市中”(空间方位)、“少量生产资料或财产”(对象)是关涉成分;“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财产)”(关系)、“格调不高、喜欢斤斤计较”(特征)是描述成分,后者是“小市民”的典型行为表现所赋予的语义内容。

又如“琼瑶”,可这样介绍:“当代台湾女“言“女”(性别)、“当代”(时间)、“台湾”(空间)、作家,擅长写言情小说”,其中“作家”(类属)、情小说”(对象)是关涉成分,“擅长写(言情小说)”(特定表现)是描述成分。

对名词语义结构成分整体而言,关涉成分是相对封闭的,而描述成分有相对开放性。

因此,关涉成分的类型并不复杂,可以看成是对各种语义成分进行归类后得到的一些大类。

而描述成分的类型要相对复杂一些。

这与人们在义素分析时遇到的情况是一致的。

由于对语义成分类型的分析有举例的特点,以致一些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可能一时没有提到,但可以从对内涵的分析中找到把握的依据。

区分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是由于它们在结构、功能和语用表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从根本上说,这种区分是从功能角度来考虑的。

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在词法形式和句法功能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对立。

1.2名词语义结构成分的显现途径关涉成分一定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外显的或缺省的),是比较确定的,它虽然不一定收入语词词典的释义中,但可以通过对其词典释义和百科介绍的分析而获知。

如“雷锋”,它的“男性”、“已经去世”这些关涉成分和语义内容主要体现在百科词典中,包括“中国”、“士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这种描述成分。

我们不难见到的“洋雷锋、学术界的雷锋、女雷锋、活雷锋”这类表达便是对其中某类关涉成分的语用偏离和对其中某类描述成分的语用凸显。

描述成分一般也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可以通过语词词典的释义和百科介绍的分析而获知,但有时不是那么确定,它还可以通过语境(包括广义的社会语用环境和狭义的交际环境、篇章内环境)临时赋予。

外在附加的语义成分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由社会交际赋予的特征义,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公知性,如“江南”的风景秀美,“科学”的严谨和形式化、规则化;二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而为人所知的内容,它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某个突出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现,某个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三是在特定场合下临时附加的,时效性明显,多表现为临时性、一次性,但同样为交际双方理解,如“比克林顿还克林顿”中“克林顿”表现出来的语义内容。

我们将这些各个层次交际赋予的涵义、内容也看成语义成分,这是描述成分,它对表达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有些词语其语义成分既有本有的内容,又有语境赋予的内容。

如“单身汉”的语词“成年”和描述成分“没有妻子”。

但语言交际中往往还附加释义包括关涉成分“人”、“男性”、以自由自在的、不注意整洁的等社会涵义,这种涵义不能通过一般的语义分析揭示出来,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显现出来,而且在语用理解上并不造成交际的障碍,上下文中人们的理施春宏: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解基本上趋于一致,可见它也是有客观基础的。

从泛义分析的角度看,通过临时语境而赋予的语义成分与语词词典释义和百科介绍中的语义成分具有同样的交际价值。

二 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在语用中的相互关系2.1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置换方面的差异语义成分置换(replace)从一个方面可以看作语义成分的提取形式或显现形式,它显示了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

这样,就可以通过语义成分的置换表现来分析关涉成分和描述成分的语用表现形式,探讨两者之间的语用关系。

所谓语义成分置换,就是某个语义成分从整个语义结构中析离出来被另一个外来成分替换,引起语义内容的变化。

被置换的成分与置换的成分相关、相对、相反,处于同一语义聚合群中。

如“智商”中的“智”(智力)被“情”(情感)置换后产生新词“情商”(情感智力商数),这是相关语义成分置换。

“黑市”中的“黑”被“白”置换后形成“白市”(指公开的、合法交易的市场),这是相对语义成分置换。

“热点”中的“热”被“冷”置换后出现“冷点”(指不为人关注的地方或方面),这是相反语义成分置换。

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中发生置换的可能性、方式和结果有显著差异。

能够进行相关语义成分置换的基本上都是关涉成分;能够进行相反语义成分置换的基本上是描述成分;能够进行相对语义成分置换的则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表现为语义结构中的关涉成分,但这些关涉成分又常有隐喻的内涵,显示出某种描述性语义特征。

比较而言,关涉成分被置换的可能性比描述成分被置换的可能性大,语义成分置换所析离提取的常见的是离散因子。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置换,在整个置换过程中,描述性语义特征在其中起到背景支持的作用,它是语义成分置换的基础。

因而,名词语义结构与原子的结构有相似之处。

关涉成分类似原子的外层电子,容易游离和置换。

描述成分类似原子核,比较凝定,一般不易发生变化,如果出现游离和置换,常见的形式是采取矛盾构造法出现逆义表达,如“刀子”,它的一个描述成分是“硬”,而“软刀子”则并非真刀子,喻指一种手段,类似刀子具有的“切割”功能。

“刀子”的属性“硬”表达时因默认而缺省(default),一般只是在与“软刀子”对举而需要特别强调时才通过语境激活(activate)出现“硬刀子”的表达。

2.2不同语义成分在语用置换中体现的依存和变化关系下面从一些常见的关涉成分入手分成几个大类分析其置换表现,以及它们对描述成分的影响,探讨两者的依存和变化关系,而将描述成分的背景支持作用放在行文的背景地位。

同时,还对语义变化(演变和用变)、词和短语的构成过程作些探讨。

2.2.1物类。

任何一个名词,在语义分类体系中最终都可以将它归为某个物类,这个物类就是其最基本的关涉成分,而且是比较容易发生置换的语义成分。

由于世界万物之间的相关性,某个物类的性质、功能等描述性特征很容易迁移到另一相关物类上。

如“古董”的比喻义“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就是首先由其本义“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449页)通过关涉成分的语义置换形成的。

它的本义有关涉成分“器物”,比喻义有“东西”和“人”两个关涉成分,都属于物类,由器物到东西是泛化,由器物到人是转移。

这里的描述成分“古代流传下来”由于关涉成分的改变而有一些调整,强调了其时间久远而表现出的“过时”或“顽固守旧”的一面,这种调整是由比喻义的特点决定的。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总第62期)上面这种由物到物、由物到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也有由人到物的情况,只是相对较少。

如“土著”,如果关涉性特征[+人]淡化、淡出,描述性特征[+世代居住本地]强化、凸显,那么其关涉成分“人”便发生游离而被物置换形成“土著鱼”这样的表达。

与“古董”的语义成分置换有所不同的是,“土著鱼”的语义成分置换在语形上即可见出,一旦离开这个词,“土著”仍然只表现为“人”。

这样,可以将语义成分的置换区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原有语形不变,只是关涉成分被直接替换,有时这种替换形成新的义项,原来的义项或存或弃。

这是典型的语义成分的置换,这里称作隐性(covert)置换。

这是多义词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常表现为演变(changes of development)。

一种是在原有语形或前或后加上表示关涉性的语义内容,原有语形的关涉性成分只是临时被替换,一旦离开此语言环境,原来的词语仍保有本身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

这是典型的语义成分的游离,这里称作显性(overt)置换。

这是语境关联的一条重要途径,常表现为用变(changes of application)。

在隐性置换和显性置换之间还有多层次过渡情况存在。

2.2.2工具、材料和对象。

从大的方面来考虑,它们都可以看成物类,但将它们独立说明则更各有利于了解关涉成分及其与描述成分的关系。

工具。

分为具体工具和抽象工具。

如自行车在有的方言区叫脚踏车。

当他们把初次见到的摩托车称作“机器脚踏车”时,关涉成分便由人的脚替换成机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