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凯恩斯主义与贝弗里奇报告

第七章 凯恩斯主义与贝弗里奇报告

第七讲凯恩斯主义与贝弗里奇报告
一、凯恩斯主义:危机后的经济学和社会福利选择
(1)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自由主义的种种弊病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总爆发,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

自由放任的政策使经济时常会像一匹脱缰之马,冲出正常轨道,造成经济的严重损失并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0世纪早期的大危机说明,市场并非万能,为了公众利益,使用各种直接、间接手段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而进行这种控制调节活动的主体无疑就是国家。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现实,对传统市场竞争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提出了挑战,促使西方经济学说发生变化,以应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需要。

这样,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西方经济学说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凯恩斯学派开辟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新时代。

(2) 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20世纪前期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成名之作是他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主义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最早对社会福利制度迸行了实证分析和推理,深深影响了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凯恩斯思想的精髓表现在“充分就业”的理论之中。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遭受失业的严重困扰,因此,就业的稳定成为经济理论思考和经济政策的主要对象和目标。

古典经济学家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他们认为,失业主要表现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从而促进生产的扩大,推动充分就业的实现,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理”。

1凯恩斯指出,到了20世纪30年代,除了摩擦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外,更重要的是存在一种失业状态:即一部分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但却无工作可做,这就是“非自愿性失业”。

“如果当工资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做出微小上升时,为了现行的货币工资而愿意工作的劳动供给总量和在同一货币工资之下的对劳动的需求总量都大于现行的就业量,那么,人们便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0)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即是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没有‘非自愿’失业的情况称之为‘充
1萨伊(1767--1832)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中论述了“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经济学中著名的萨伊定理。

这一定理包括四个要点: (1)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 (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 (3)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 (4)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

由以上的观点又引出了四个结论:(1)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且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越多,因为价格随需求而上升。

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 (2)每一个人都与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越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这就是个人私利的追求,可以实现社会的公益; (3)购买和输入外国的货物决不至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

这就是主张自由贸易。

(4)鼓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这就是主张以发展生产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萨伊定理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

所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就是从批判萨伊定理开始的。

马克思也曾经对这个理论进行过批判。

分’就业,在这样的定义之下,‘摩擦’和‘自愿’失业并不与‘充分’就业发生矛盾。

”(同上)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深刻反思,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求与新投资量的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

如何扩大社会需求与增加投资,凯恩斯突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摒弃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政策,强调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国家是公共意志的代表,应负起调剂国民经济的责任。

(3)凯恩斯的社会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社会政策主张,具体包括:
第一,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措施提高消费倾向,现存的社会经济的主要缺陷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在财富与所得方面的不公平。

因此,要采取措施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消费倾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本的生长。

从社会公平与正义角度,社会财富与所得分配的不平等不应该得到辩护。

第二,强调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在经济停滞阶段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创造就业机会; 在宏观管理形势得到恢复,经济繁荣以后要压缩社会保障开支。

这个方案是以国家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第三,由社会来统制资本量,以消费促投资,让资本的边际效率逐渐下降,“通过收入分配或其他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要达到离充分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总揽”。

(同上书,335)(4)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把充分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国家干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做出调整。

社会政策的出发点第一次开始从社会伦理等角度转向维护整个现存制度的生存方面,从此福利制度已不仅是给穷人撒下的最后一张“安全网”,而且也是给现存制度撒下的“安全网”。

他的理论为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广泛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贝弗里奇报告——凯恩斯主义在社会福利政策上的充分体现
威廉·亨利·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 1879-1963)是福利国家的理论建构者之一,毕生致力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1919~1937年,贝弗里奇担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

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受英国战后重建委员会主席阿瑟·格林伍德先生委托,出任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险方案及相关服务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

1942年11月,《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即《贝弗里奇报告》正式出版。

贝弗里奇报告总结了自1897年《工伤赔偿法》以来近45年的社会保险经验,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制定了“一种维持国民生活标准的保险计划”。

《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社会保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英国战后消除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入民生活的五大障碍即“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散”,其中消除贫困是首要任务。

第二,社会保障计划应该覆盖所有的公民,主要包括六大类人群: (1)雇员,指根据合同受雇为他人工作的人员;(2)其他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包括雇主、商人和自由职业者;(3)家庭主妇;(4)其他在工作年龄段内却没有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5)尚未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员;(6) 超出工作年龄的退休人员。

①社会保障计划的实施根据人群分别处理,从人们的不同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三,社会保障计划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即满足最低需要的社会保险;用于解决特殊需要的国民救助;用于满足额外需要的自愿保险。

社会保险方案作为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

(1)基本生活待遇标准统一原则;(2)缴费费率统一原则;(3)行政管理职责统一原则;(4)待遇标准适当原则;(5)广泛保障原则;(6)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原则。

第四,提出了一系列的全方位的福利措施,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9种社会保险待遇。

具体包括:(1)失业、伤残和培训金保险;(2)退休养老金;(3)生育保险金;(4)寡妇保险金;(5)监护人保险金;(6)扶养补贴;(7)子女补贴;(8)工伤养老金;(9)一次性补助金(包括结婚、生育、丧葬和工亡四种补助金)。

另外,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本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

其中有许多为新的福利项目,如为儿童提供的子女补贴。

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

英国政府基本接受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于1944年发布社会保险白皮书。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逐渐推行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社会保险计划,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家庭津贴法》、《国家卫生服务法》、《国民教助法》等一系列以国民保险为核心的法案。

这些法案均在1948年7月5日前生效,这一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从摇篮到坟基”的福利国家的建立。

贝弗里奇报告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它以政府扩大干预为基础,以强制性保险为主、国家救济为辅,确保最低生活需要,将整个社会成员系于一体,以此来进行收入再分配,调节经济,维持就业,稳定社会。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内容和基本原则,它在社会福利和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制度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福利国家的蓝本,现代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