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经验浅谈

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经验浅谈

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经验浅谈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对于语文课堂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必须准确区分、区别对待,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处理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逐步确立,于是课堂上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插曲”,该如何对待这种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呢?
一、对于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必须准确区分、区别对待
第一类,无效或无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须果断处理,引导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

例如:教学《钦差大臣》进行到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时,有位学生特意把市长的那两段独白读得怪腔怪调的,全班同学笑得前俯后仰,课堂极其的热闹。

但是,这种处理只注重了喜剧的“笑”,却大大降低了这部喜剧的思想高度,把这部批判性的喜剧变成了无厘头喜剧,属于没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于是我先表扬了该同学大胆率性的表演,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老奸巨猾、善于掩饰自己的市长,在气急败坏的时候,会用这样的语调说话吗?
第二类,有一定价值但容易分散教学重点的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不妨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引导,而后再回归重点内容。

例如:教学《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时,有学生这样说:“我觉得毛主席很有叛逆精神,你看他敢于威胁父亲,多厉害!”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注意纠正,很容易对初中的孩子形成负面的影响,但又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

这时,我首先肯定了他读书读得细,然后询问学生这样做对不对?接着用一句话引导:再伟大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有选择地学习,对吗?
第三类,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刚开始上课,就有学生在下面大声说:“我知道这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呗。

”我灵机一动,马上追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然后由这句话出发,倒着上这篇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从此记得非常清晰。

二、充分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到一所农村中学听了初中语文课《小巷深处》的教学。

教师首先按惯例让学生进行了课前五分钟口头说话训练,学生有的讲自己的母爱、有的朗诵赞美母亲的诗歌,有的诉说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然后教师深情导入,听录音朗读,指导学生逐层深入的朗读;分发资料,设置情景;学生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分组讨论,师生交流;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文中母亲
的特点;写一段话描写自己母亲的形象;最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演课本剧,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师生作出点评。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没有多媒体课件,但两堂课真正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收效显著。

究其原因,这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组织教学。

苏霍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教辅资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充分利用教学挂图、词典、录音、摄影、报刊、电视、编印的资料、自制的教具、收集的信息等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报道新闻,说说幽默,讲述典故,介绍常识……适时恰当地应用各种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就会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两个资源如能使用好,它会成为语文教学不竭的源泉。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教师丰富的学识和阅历、成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构成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经验。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也常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资源,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更加可贵,要细心捕捉加以利用。

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技术,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整合自己的学科教学,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资源,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一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要充分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让语文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的思考方向,需要教师有着更清醒的头脑、更深入的课文理解和更快速的反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李晓青:《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学习报》,2006.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