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目前我国的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
本文将主要分析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一、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建国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人力资本得以大幅增长。
然而,城乡居民之间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教学机会享有、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公。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
一般农村的学校最低。
城市的平均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都在一般农村的3倍以上。
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数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
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
”而且,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
(二)受教育机会的差异。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困就不会成为世袭。
然而,我国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是很不公平的。
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
1998年至2002年,我国高中到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增加了37.4个百分点。
农村普通中学的数量在逐年减少,降低了7个百分点。
2002年,全国城镇人口占39.1%,农村人口占60.9%,但农村的普通中学却只占49.6%,城市中学数量首次超过农村。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瓶颈。
200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49%,而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8.“%。
此外,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数量不断减少。
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
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三)师资的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多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转过来的,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高。
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有49.9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
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
大量代课人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
从学历水平看,2005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城市78.01%、农村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市62.“%、农村24.34%。
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
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
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
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即便是少得可怜的工资也经常不能按时发放。
据调查,以同届毕业生、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城镇的工资相差300多元。
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
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
此外,农村教师的工资经常被直接或变相地拖欠。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各地累计拖欠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共134.41亿元。
2002年全国共计新欠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22.06亿元,涉及15个省份和317个县。
2003年1月。
又有11个省新欠教师工资2.59亿元圈。
这一切显然对农村教师不公平。
(四)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的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城市里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
中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盟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由当地政府负责筹措,当地政府也只对本地学龄儿童少年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负责,没有义务也不会去管外来儿童的教育问题。
而中国的社会体制使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不被当作城市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在城市里的种种社会性需求都被无意甚至有意地忽视。
尽管农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以及财政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向城市交纳了大量的税费,但农民工子女却无权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
致使他们的子女要么与父母分离在当地受教育,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学习,使子女在学习、生理、心理、行为养成等都面临着困惑;要么交高额的费用随父母进城学习,但即便是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民工子女们也经常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歧视,例如评奖评优、老师和同学的日常言语、集体活动甚至作业批改等方面都有不公平待遇。
二、影响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一)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不同,是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这样使得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其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
例如,1998年,小学生均经费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河南相差近10倍,7年后,上海市的生均经费与河南农村相差了50倍。
学校差距的拉大正是由财政制度造成的,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对教育的投入与地方财力挂钩,各地悬殊很大。
城市学校在教育投入占优势的条件下,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良好的师资力量,而农村学校则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待遇较低使优秀教师流失,师资力量落后。
另外,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与城市子女在教育上的同等待遇,使得农民工子女辍学率很高。
这也增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示范学校政策。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建立一批重点中学,目的是在我国教育资源总体短缺的情况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
1995年,示范高中政策取代了重点中学政策。
此后,“示范学校热”在教育领域升温,造成新一轮教育差距的扩大。
据了解,北京建设高中示范学校,多则给两亿元,少则给8000万元。
教育部属院校的6所附属中学更新设备,每所都获得拨款5000万元。
一些省市还制定政策。
示范高中从学费到择校费都高于普通高中,越是级别高的示范高中收费越高。
邸使在一些教育经费短缺的地方。
政府仍然不惜斥臣资建示范高中。
这种倾斜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三)人才流动的不合理性使城乡教育在师资力量上产生了“二元”化。
现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上是严重缺编的,面对教育经费的缺乏,工资的长期拖欠,社会福利的不公,枯燥乏味的文化环境,大多数农村教师优而则走,于是,农村学校成了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
相反,城里的教师几乎没有往农村去的。
致使农村的师资力量江河日下,甚至出现了小学毕业生教小学的怪现象。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越是贫困农村的人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考出去”,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结果大批的贫困农村优秀人才被输送到了城市,而原来那些贫困农村由于缺少人才而变得更加贫困,农村教育没有享受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实,反而承担起所有耕作的成本,城市成了农村教育的“收获者”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严格保障农村地区的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办学标准。
加快改革农村中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鼓励编写贴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的乡土教材,增添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积极研究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制安排方法,使绝大多数不能进入高等学校的农村地区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完成基本文化素质和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是高等教育阶段,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措施,解决高等教育高收费、低就业率问题,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加大助学贷款力度,通过银行免息和低息的助学贷款及社会上的支持和帮助,使优秀的贫困学生能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二)完善立法,彻底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
要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坚决取缔和禁止重点、示范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种建设费用优先向薄弱学校、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
要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1)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规模化办学。
(2)加快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抓好薄弱中小学的改造工作,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
因此,在努力增加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保证新增教师的质量,努力为农村所有中小学校配齐合格教师。
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同级行政区域内同级专业职务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基本相同。
同时努力提高长期在边远、困难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待遇。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
统筹县级行政区域内城镇乡村教师力量,建立健全城镇教师支援乡村教育的制度。
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和青年志愿者计划。
制定工资福利、职务评定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教育、安心农村教育。
(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教育统一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应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体制。
一要转变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大教育的氛围。
农村教育不仅靠农村独立完成,还需城市关注,切实把农村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来抓,使农村教育真正走向强势。
二要在制度上,取消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优惠政策,使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各层次城、镇、乡、社区的教育网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统一发展。
(五)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农民工子女大多处于学龄阶段,其数量高达千万人之多。
其入学问题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要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中的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经费中要专门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