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人为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3)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内容 (4)三、研究思路 (4)第二章规划理念解读 (4)一、理念发展 (5)二、案例借鉴 (6)三、“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规划上的体现 (9)1、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的凸显 (9)2、强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合理选择用地空间 (9)3、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生态安全 (9)4、保障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10)5、关注城市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营造 (10)6、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立 (10)第三章云南省城市发展与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0)一、云南省基本的特点 (10)1、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 (10)2、多民族聚集、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11)3、山地多、平地少 (11)二、云南省“以人为本”存在的问题 (11)1、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1)2、在城市用地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 (12)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承载力不足 (12)4、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利用不集约 (12)5、公共空间缺乏,影响人与人的交往 (12)6、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引导 (13)7、在道路交通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3)第四章云南省“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实施路径 (13)一、要把历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城乡规划的灵魂 (13)1、体现要点 (13)2、实施路径 (14)二、强化地质灾害的防治,合理选择城市用地 (15)1、体现要点 (15)2、实施路径 (15)三、强化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 (15)1、体现要点 (15)2、实施路径 (16)四、将公共空间作为“以人为本”重要的空间载体 (16)1、体现要点 (16)2、实施路径 (16)五、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在沿边地区实现对外辐射,在内陆地区实现分级配套 (17)1、体现要点 (17)2、实施路径 (17)六、道路交通布局合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18)1、体现要点: (18)2、实施路径 (18)第一章总论一、研究背景自从200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来,“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理念、一条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各个领域。

然而,由于“以人为本”可以体现在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很多具体的细节内容上,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出现了提及面很多,落实点很少的情况,往往是常规的规划方式与模式,冠以“以人为本”的名号。

而云南省本身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同时也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热点省份,且地区差异较大,并且云南省也在积极创建宜居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究竟该在哪些方面予以落实,怎样落实就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通过《云南省城市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要求在全省层面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评估与修改、监督检查等方面,将“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应用作为规划指导原则、实施准则与检验规划合格的标准之一。

三、研究思路1、解读规划理念,阐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并借鉴优秀案例总结“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关注点。

2、依托云南省省情及特点,梳理并总结云南省城市发展及规划编制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存在的不足。

3、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和云南省城市发展及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不足,探索“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实施路径。

4、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路径,提炼出“以人为本”理念在规划编制及审查中应注意的要点。

第二章规划理念解读“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主体存在、需要满足和发展为中心,以人本身为目的的思想或观念,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和关键,也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突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长远性和综合协调性,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理念发展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城市’城市除了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综合体外,更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场所。

清新的环境、优美的形象、宜人的空间是良好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是城市布局、规模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保证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最佳的城市形态与如何发展进行过种种思考与描绘,形成了多种理论与模式。

20世纪初,霍华德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为居民提供宁静健康的环境和亲近大自然的感受,创立了田园理论,表达了城市应该是让人感到舒适、生活自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理想,显示了对人自身的关系,这一思想观念对世界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也都为解决城市问题,进一步关心人本身提出了理论思考,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予以实践。

之后,一些世界性的会议也对如何规划好城市,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指导性思想。

1933年雅典会议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的问题,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并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

1977年,在秘鲁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这是继雅典宪章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强调了“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它必须对人类的各种要求作出解释和反映”。

这两个宪章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80年代,发源于美国,体现后工业时代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城市的综合协调发展,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城市规划思潮——新城市主义逐步成为规划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并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新城市主义强调,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合适的空间环境,实现空间形式上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效果上的优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有机协调。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时代宣告来临。

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不断的对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人们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关键时刻,联合国于2016年10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召开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强调城镇在结束贫困、构建包容社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呼吁各国积极推进建设包容、安全和可持续的韧性城市的行动。

并制定新的历史性蓝图——《新城市议程》。

《议程》所归纳的城市与人类居所是:能够实现社会功能的;具有参与性和归属感的;实现性别平等的;能以高效城市经济应对当下和未来挑战的;能发挥好跨行政边界的城市——区域功能的;能通过规划和投资增进各类公平的;具备韧性的;引导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的。

因此,针对本次研究,“以人为本”的本质为满足人的需求,应侧重于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愉悦、物质和精神享受相统一的空间环境,更为强调人的文化、人的活动以及人的安全。

二、案例借鉴(一)新加坡1、“以人为本”的住房政策新加坡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

政府于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从事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城镇,承担公共住房建设,以低租金住房租赁给低收入阶层,以低廉价格把住房出售给中、低收入阶层。

在40多年时间里,新加坡政府建造了90多万套组屋,让全国86%的人住进政府组屋,另外14%的高收入阶层拥有私宅。

在新加坡,93%国民拥有房屋的产权。

如今,新加坡已是全球唯一达到百分之百有房率的国家。

新加坡一直推崇要建“让人民负担得起的住房”。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对组屋的定价不以成本为考,每套房子都是亏本卖出去的。

“而亏损部分由政府资金填补。

”来自建屋局的消息称,在2006年至2007年财政年度,建屋发展局亏本7.4亿新元(约合37亿元人民币)。

而从新加坡政府开始拨款至今,政府补助金已经为组屋项目补贴159亿新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

2、“以人为本”的陆路交通系统新加坡的交通管理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和便利出发,注重细节,出台相关政策法規,采取管理措施,使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优选。

同时,把政府的目标与市民的实际要求统筹协调考虑,把交通需求与市政建设、土地规划等协调发展。

制定长远规划,随着社会发展只做适当改动,而不改变总体规划,充分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

还坚持全民参与,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取得共识,并通过公共交通理事会使精英成为监督、决策的主体,增强政策的执行基础和执行效力。

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互动联动,让市民充分参与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

利用高科技,加强控制、调节和监督、管理;采取高成本,控制私家车发展。

3、“以人为本”的生态建设新加坡被世界公认为“花园城市国家”。

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

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

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

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

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在264条公路两旁,种植大量花草树木。

如果把这些数字加在一起,那么绿化占地面积约为420多公顷。

新加坡绿化目标非常明确,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

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二)香港1、“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香港在最有必要的地段建成了8条行车隧道、近900条行车天桥和桥梁,以及300多座行人隧道和500座行人天桥,建成了以地铁和巴士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日承载量高达1000万人次,并以科学合理为宗旨,完善了交通灯系统。

香港无论大街小巷,只要有机动车通过的路口,都设有机动车管理的设施。

每当让行人通过时,就会响起一阵铃声,铃声由缓而急,提醒路人时间快到了,就是盲人也能顺利安全地通过路口。

在香港市区,街道上飞驰的机动车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既是一种矛盾,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行其道,各守规矩,也互相谅解,很少看到机动车与行人抢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