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性地维护国家利益陆建华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本国、本民族利益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绝大多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国家、民族利益的追求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如何维护和实现这种利益,就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公民意识的变化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来确定最有效、最理性的方式。
对此,政府需要考虑,公民个人也需要考虑。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和世界利益大格局的特定环境下,尤其要注意国家和民族利益表达、实现的新途径、新方式。
现阶段的国际关系及民族关系呈现出交错复杂的特点,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的争夺也空前激烈。
像中国这样一个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国家,必然会遇到一些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对此,我们应该做出积极应对,政府、民众应该在涉及到国家、民族利益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上逐渐达成一致看法,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一致行动,只有如此,我们的应对才有理性,才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中国人不会忘记自己的国家、民族在历史上遭受过外敌侵略的惨痛历史,这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人对国家、民族利益再认识的重要参照。
很多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意识萌芽就是从“我们不能再受欺凌”的判断中形成的。
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处理现实的国家间关系时,为了维护和表达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除了一如既往地铭记历史之外,还要着手处理一些具体问题,其中包括如何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如何以坚定而灵活的立场解决与一些国家的政治分歧,如何布局更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国家间关系,如何在面对一些突发性国际事件时扬长避短、获取最大的外交收益等。
这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夹杂意气或情绪的成分,一点也不能有判断失误。
中国人对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国外交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判断正在逐步加深;对新趋势、新格局下中国国家、民族利益的系统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必然导致民众对如何积极参与在国际上维护和表达自己国家、民族利益的方式的转变,一些过去在特定时期有效的做法,在新趋势、新格局下不一定是有效的,有时甚至还是无益的;一些过去在特定时期习惯的做法,在民众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推动下,则会逐步改变。
今天,中国民众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眼界大大开拓、思维更加敏捷,行为责任意识和能力也应迅速提高。
任何一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精神追求的人,都应学会如何理性地看待涉及国家外交的种种现象、事件和问题,也都应学会避免因自己的过激行为而带来不良后果。
周天勇:我认为国家利益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在促进人民幸福方面,21世纪中国第一位的国家利益,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创造和增加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2050年,或者更早一点的2040年时,争取向中等发达富裕国家和地区标准看齐。
其次,在建设强盛国家方面,中国重要的国家利益,是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在2040年争取完成第二次现代化,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强国。
再次,确保和提高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保证中国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涉及中华民族特征和安全的国家利益。
第四,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看,确保资源不断和足够的供给,包括资源及其他进出口货物运输顺畅,是中国可持续和安全发展的国家利益。
第五,从一个民族长远的安全来看,需要保证其有充分的活力,在国际经济和社会中,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一旦发生战争时的战时动员和战斗能力。
第六,保持中国社会的安宁和祥和。
其次,在建设强盛国家方面,中国重要的国家利益,是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在2040年争取完成第二次现代化,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强国。
再次,确保和提高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保证中国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涉及中华民族特征和安全的国家利益。
第四,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看,确保资源不断和足够的供给,包括资源及其他进出口货物运输顺畅,是中国可持续和安全发展的国家利益。
第五,从一个民族长远的安全来看,需要保证其有充分的活力,在国际经济和社会中,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一旦发生战争时的战时动员和战斗能力。
第六,保持中国社会的安宁和祥和。
发展经济不动摇仍是未来中国国家第一要务《经济参考报》:您把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创造和增加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作21世纪中国第一位的国家利益,那么现在中国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周天勇:中国大陆2011年人均GDP5564美元,分别为世界人均GDP9300美元的59.82%,为中高收入的中国台湾地区人均GDP20139美元的27.63%,为高收入的美国人均GDP48352美元的11.51%。
在2040年时,如果中国GDP总量能达到90万亿美元,美国30万亿美元,届时两国假定人口分别为14.5亿和3.5亿,则中国人均GDP62069美元,相当于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美国人均GDP为85714美元,仍然比中国高出23600美元。
国家利益与个人和家庭利益是有区别的。
但是,个人和家庭的利益总和,构成国家利益的基础。
国家,就是保证人民创业的自由,生活的幸福,生存和发展的安全。
而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其国家利益的重点就是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
从内容上讲,让人民有体面的事业、工作和宽裕的收入,有简约但舒适的住房,国家提供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福利,形成城乡清洁优美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总之,使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是GDP的增加,未来中国国家的第一要务,还是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不动摇。
传承中华文明维护领土完整是国家根本利益《经济参考报》:发展生产力,将中国建设成为技术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大国家,这对中国的确具有重大意义,但这还并不是终极目标。
记得您在其它场合曾经说过,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提高绝大多数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
周天勇:是的。
一个民族和国家,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这个国家对公民有亲和力,使特定的民族凝聚在一个共同的社会和国家之中。
现代世界,一个国家的版图和民族,大多是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文化融合等历史形成的。
中国也是一样,千百年的历史,形成了汉人、藏人、维吾尔人、蒙古人、回人、壮人、苗人等56个中国特定版图地域的社会人群,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在中国这块统一的国土中。
在未来的世世代代中,56个特定社会人群凝聚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永不分裂,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利益,也是中国长期和一贯的国家利益。
《经济参考报》: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看,在未来历史的长河之中,保持一种特有的本民族特征,以及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也是中国国家利益之所在?周天勇:可以这样说。
中国人是谁?中国人就是传承了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有中国各地域内的历史渊源,族群间联系交往、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社风民俗、社交往来、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在中国地域中集合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成员。
其中中华文化的传承特点,就是中国人之所以不是美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印度人等等的区分之处。
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被其他文化和文明彻底同化,就是特征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消亡。
但是,中华民族特征的保持,不在于拒绝外来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而是要主动传承、发扬和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形成文化和文明的国家竞争软实力。
《经济参考报》:中华民族要延续下去,除了要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这些无形的精神财富之外,还要保护好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等有形的财富和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这也是您在南海、东海问题上大声疾呼的缘由吧?周天勇:中国每一寸国土,包括领海和领空的统一和安全,不容侵犯,不容分裂,这是保证中国国土世世代代完整和安全的长远的国家利益。
现在及今后一段时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西藏和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任何内部分裂祖国的行为以及外部分裂中国的企图,从中国领土完整的国家利益上讲,是决不允许和根本不可能接受的。
中国将通过平衡区域发展,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注重解决西藏和新疆等地人民群众的就业等等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和横向支持力度,提高西藏和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政治与宗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在法律秩序的框架下活动等大政方针和措施,来强化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民族认同和祖国统一的基础。
第二,南海诸岛,以及东海钓鱼岛,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按照国际公约,其周围一定距离的海域,也是中国的领海,不容蚕食和侵占。
领土问题,不容商量,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在我的领土上你来投资,需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投资主体,需要经过商务部外资准入程序审批,需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交纳税收,需要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第三,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已经60余年,但是,同是一个中华民族,同属一中。
大陆和台湾之事宜,是中华民族一中内部兄弟之间的事务。
中国大陆将通过发展与台湾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努力缩小陆台发展差距,并且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等方式,经过两岸政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中华民族大陆和台湾统一的大业。
确保资源供给及运输顺畅保证经济发展安全《经济参考报》:您刚才将确保资源足够和不断的供给看做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充分说明资源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未来如果按照正常经济发展轨迹走下去,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大概有多大?周天勇:中国未来30年,将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为中等发达国家。
淡水、土地等资源,只能从国内解决。
所需要的能源、铁矿等资源数量巨大,则需求进口加以平衡。
中国2040年时,按中等方案,将需要62亿吨能源,从现在算起,未来28年中,累计需要1600亿吨能源。
如果全球能源产量不变,发展和消费模式不变,即使按照发达国家中下消费水平,2040年时,中国可能消耗掉全球能源总供给量的50%左右。
而在铁矿方面,按照不同的高中低方案,中国发展需要使用2040年全世界铁金属储量的22%—33%之间。
如果国内寻找铁矿没有突破性进展,在2040年前,除了将全国铁金属储量全部用尽外,按照低中高方案,还需要进口95亿吨,或者136亿吨,或者179亿吨金属铁,即品位在55%左右的矿石173亿吨、248亿吨、326亿吨。
《经济参考报》:我国对资源的需求这么大,一旦资源供给中断,或者贸易货物运输受到阻断,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不可持续风险。
那么,中国需要在哪些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各种困难,保护自己的资源安全?周天勇:问题确实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