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四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二、委托代理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研究综述(一国外代表人物及理论1、莫里斯(Mirrless(1开创性地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型,奠定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2在维克瑞(Vickery的研究基础上更加完整地解决了最优所得税等经济激励机制问题。

Mirrless建立的委托代理基本模型分析框架以及他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共同提出的“一阶条件法”为以后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了奠基性的贡献。

2、阿克尔洛夫(Akerlof在他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

简单地表述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市场上供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结果,市场上出售的旧车的质量逐渐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滑,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

长此以往,最后均衡结果是旧车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车存在。

他的这一模型揭示了“劣币驱良币”原理和信息不对称原理。

虽然他的模型是针对旧车市场研究的,但可以换成烟、酒市场、信贷市场等其他领域。

用他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总是屡禁不止: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等。

3、史宾斯(Spence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开创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先河。

Spence对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基于他1972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

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是关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问题,他的创新之处是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会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

Spence的模型还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该模型中,他认为: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

同时,他还证明了:虽然雇主和应聘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后来,Spence的这一分析框架被应用到像产业组织理论、教育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4、斯蒂格利茨(stiglitz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研究;对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尤其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失效问题的研究。

stiglitz在他的保险市场模型中指出:提高保费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消失。

同时,他还证明了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同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

Stiglitz的分离均衡思想已经被应用到组织制度设计和法律设计等领域。

(二国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进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委托代理理论才进入中国经济管理学界。

由于时逢国有企业改革,国内学者刚开始仅仅是用实证学派的观点定性地阐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和建议。

在近几年来,国内大多数学者也喜欢利用定量的方法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段文斌将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因素加入到委托代理基础模型中,得出如下两条结论:(1最优激励机制不仅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进行适当匹配的机制,更应该是风险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有效、合理分担的机制,是企业产权得到最优配置的机制。

(2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变量加入到激励合同中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洪剑峭从现存的不同形式的合同本身出发,比较了企业实务中最常见的两种报酬方案——预算报酬方案和线性报酬方案,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具体描述了企业应该如何根据其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的质量来选择和设计报酬激励方案,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定的控制和激励目标。

张宛平将代理人的努力变量分解成生产性努力和非生产性努力,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委托人的价值取向对评价和选择代理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效应,解释了当委托人不是产权所有人时出现的一些现象,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给出了定量的分析和解决建议。

刘兵在分析了声誉效应和棘轮效应一般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两阶段动态激励契约设计的问题,提出企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努力水平,经营能力,企业的内在生产能力及外生的随机变量,并建立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声誉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动态模型,讨论了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系数。

另外,他们还研究了企业经营者的多任务动态激励问题,将经营者的任务简化为两种任务,即努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努力进行自身人力资本投资。

引入相对业绩比较信息和相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多(两任务两阶段的委托代理模型。

唐绍祥通过比较委托代理理论中确定委托代理基数的两种比较著名的模型——Weitzman模型和胡祖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提出的“联合基数确定法”模型,阐明了:“联合基数确定法”更符合市场经济管理理念,更容易被企业经营者所接受。

戴中亮认为委托代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和风险的观点,从委托代理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完善的信息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促进经济效益;组织的未来命运不仅和组织成员的自身行为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从而代理难以预计的风险。

冯根福指出,委托代理理论是一种单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构建的公司治理理论,不适合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他重新提出和构建了一种大股东与代理人、小股东与代理人的双重代理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一基本模型——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有一个较为严格的数学模型,以此来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模型和监督约束机制。

Mirrless(1974、1975、1976用“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法”,和著名的“一阶化”方法建立了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

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抓住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前提。

即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而只能观测到其行动的结果,但结果受到行动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

e表示代理人的某一特定的努力程度。

θ表示不受代理人控制的外生变量(自然状态,e和θ共同决定一个成果π(如利润,即π=π(e,θ。

e、θ和π中,只有π可以准确观察到。

S是委托人付给代理人的报酬,其大小同利润的多少有关,即其为π的函数S=S(π。

C是代理人努力程度带来的负效用,为e的函数,C=C(e。

则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分别是V=V(π-S(π和U=U(S(π-C(e。

委托人在最优化其期望效用函数时,必须面对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

这一模型有两个基本的结论:(1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条件下而使委托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代理人必须承担部分风险;(2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立性者,可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方法达到最优激励的结果。

(二委托代理关系是多次性的动态模型由于委托代理基础模型是静态地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动态问题,而且还将现实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简化成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的单层次委托代理关系,所以,国外学者便转向扩展的、动态的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而对基础模型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研究较少。

1、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最早研究委托代理动态模型的是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

他们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的关系,(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

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关系中,其一,由于大数定理,外生不确定可以剔除,委托人可以相对准确地从观测到的变量中推断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不可能用偷懒的办法提高自己的福利。

其二,长期合同部分上向代理人提供了“个人保险”,委托人可以免除代理人的风险。

但是,弗得伯格(Fudenberg,1990年证明,如果代理人可以在与委托人同样的利率条件下进入资本市场,长期合同可以被一系列的短期合同所取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