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1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1

2006年第 6期 总第 120期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BC W uhan Training College
No. 6 Nov. 2006 Serial No. 120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陈 敏 杜才明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 委托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在 代理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 , 即所谓激励相容的问题 。本文对委托代理理 论的假设前提 、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 、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发现采用实证研究 方法来构建激励约束模型已成为当今委托代理理论的主流 。
四 、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代理成本由委托人的激励监督成本 、代理人的担 保成本 、剩余损失三项组成 。剩余损失是指委托人委 托代理人执行契约时成本超过收益的剩余损失 , 等于 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代理人相同地位和能 力情况下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 。 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 西方经济学界大体有三条 思路 : 一是从筹资角度来降低代理成本 ; 二是从经理 报酬结构入手来降低代理成本 ; 三是改进企业治理结 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 1、从筹资角度来降低代理成本 : 詹森 (M. Jens2 en) 和麦克林 (W. M ecking) 认为 , 代理成本与筹资 方式有关 , 不同的筹资方式 , 其代理成本也不同 。例 如 , 如果 企 业 的 经 理 持 有 本 企 业 50%的 股 票 , 另 外 50%的股票由不参与管理的人分散拥有 , 很显然 , 经 理不会像他持有企业 100%股票那样卖力 。 2、从经理报酬结构入手来降低代理成本 : 经理报 酬有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 。货币收入由工资 、奖金 、 股票期权等构成 , 这几项收入各有不同的特征 , 工资 是固定的 , 它稳定可靠 , 但缺乏激励作用 ; 奖金一般 基于企业短期经营情况 , 它虽有较强的激励 , 但助长 经理行为短期化 , 不利于经理在企业未来方面下功夫 ; 股票期权是一种风险收入 , 它们能将经理的行为和决 策对企业发展的预期影响资本化 , 企业经营得越好 , 经理的报酬就越高 , 经理们因而有动力使企业的市场 价值达到最大 , 所以 , 股票期权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而 言比较理想 。 3、改进企业治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 企业治理 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 代理问题 。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 ; 如何监督和评价 董事会 、经理人员 ; 如何激励经营者 。良好的企业治 理结构能够利用这些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 , 选择一种 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⑦。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侧重于解决两权分离后企业内 部机制的设计问题 , 即委托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在代理人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委托 人的效用最大化 , 即所谓激励相容的问题 。以激励相 容问题为核心 ,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
1、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 ; 2、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解析 ; 3、代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 4、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 5、对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 一 、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 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是经济学和金融学 , 它从经
在公司治理实践中 , 所有者有两种选择 , 要么建 立代理关系 , 要么建立管家关系 。
二 、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解析 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一定范围内 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 、处理有关事物而形成的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 。体现在 企业中 , 就是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选择有经营才能 的经理人员来代理他们管理企业 , 以实现资本收益最 大化 , 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一 ) 关于委托人 。 首先 , 若委托主体不明确 , 作为委托人的职责界 限不清 , 必然会硬性选择代理人 , 会出现对代理人的 监督不力的问题 , 进而影响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和效
与代理理论不同 , 管家理论的研究视角是社会学 和心理学 , 它从社会人假设出发 , 认为人类行为倾向 于集体主义和合作 , 管理者的目标和所有者的目标是 一致的 , 管理者会象管家一样管理好所有者的财产 , 并使之实现增值 。所有者对管理者充分信任 , 并与之 进行合作 , 而不是对管理者进行控制 ③。
(二 ) 关于代理人 。 代理人的基本素质 , 如 , 道德品质 , 组织管理能 力和经营管理经验 ; 对代理人勤勉尽责的度量方法 ; 代理人的行为动机 , 如 , 更高的货币收益 (工资 , 奖 金 、股票收入 ) 、舒适的办公条件 , 听话的雇员和晋升 等 ; 代理人的层次与结构 , 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 , 层 次与结构越简单越好 。这些都会影响委托代理关系及 公司的运作和效率 。 (三 ) 委托代理关系模型 。 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形成 “信任托管 ” 关系 , 构成了出资者对公司的一级控制权的支配和行 使 ; 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形成 “委托代理 ”关系 。形 成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二级控制权的支配和行 使 。这种 “嵌套式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 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理人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④。” (四 )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博弈模型分析 。 模型一 :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博弈
[收稿日期 ] 2006—10—20
济人假设出发 , 认为人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 , 且易 于倾向机会主义 ( Eisenhardt, 1989 ) , 管理者 (代理 人 ) 会牺牲所有者 (委托人 ) 利益为自己谋求私利 。 在所有者看来 , 管理者和他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为 了控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 , 使这种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 所有者采取激励与约束的措施 , 促使在职管理者更好 地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服务 , 这些解决办法是由于缺 乏信任而形成的 , 同时也提高了交易成本 ②。
委 托 人
代 理 守信 人
失信
相信
不相信
(8, 8)
( - 5, 10)
(10, - 5)
(0, 0)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纳什均衡是 (失信 , 不相信 ) , 即 (0, 0)。
模型二 : 代理人与监督者之间的博弈 C代表监督成本 , I代表代理人守信时的正常收 益 , I代’ 表失信带来的收益 。
[关键词 ] 委托代理理论 ; 假设前提 ; 委托代理关系 ; 代理问题 ; 代理成本 ; 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 ] F01906 - 0076 - 03
所谓委托代理理论 , 指直接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契约的形成过程出发 , 探讨委托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 去设计一种契约或机制 , 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 , 以最 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的理论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 中存在三个不可克服的自然性缺陷 : 委托人和代理人 的效用函数不一致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责任不对等以 及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使代理人 产生偷懒 、机会主义行为等委托代理问题 , 从而导致 非效率损失 (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 和代理成 本 。为了控制代理人的偷懒和机会主义 , 委托人通过 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来减少非效率损失 , 从而实 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只有当代理成本低于非效率损 失时 , 委托代理契约才是有效的 ①。
三 、代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委托代 理 问 题 是 指 所 有 者 (委 托 人 ) 与 经 营 者 (代理人 ) 的预期目标不一致 , 从而导致两者的行为准 则 、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 。产生这种现象的 根源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失衡 , 而且经 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两者的信息不对称 。A rrow (1985) 指出了代理问题的两类来源 : “逆向选择 ”和 “道德风险 ”。 委托代理关系下可能产生的代理问题如下 : (一 )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不同 。 企业所有者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 千方 百计要求管理者以最大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 但管理 者并不自觉的这样想 , 他们通常的目标是 : 物质报酬 、 荣誉和社会地位 、增加闲暇时间 、避免风险等 。代理 人只在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顾及委托人的利益 , 这就 产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 (二 ) 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 。 经营者拥有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 、费用 及其他方面的真实信息 , 而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 (股 东 ) , 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 , 除非付出很高的成本 , 否 则无法获得相应信息 。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最 容易产生两类问题 : 管理者偷懒行为与短期行为 。 (三 ) 委托人与代理人风险偏好不同 。 管理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回报 , 他 们没有必要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去冒险 , 因此常常 放弃获利机会好但风险高的项目 。所有者则不同 , 他 们更偏好风险高但获利机会好的项目 。这是因为所有 者的人力资本可能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无关 , 且所有者 可以通过持有多个公司的股份分散自己的财富 。 (四 ) 责任不对等 。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 代理人最多不过是个人信誉 、 财产或自由的丧失 , 这与所有者的资产相比是十分不 对称的 , 这使得经营者有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采取 风险过度的行为或掠夺性资产转移行为 , 使所有者的 利益受到损害 。 (五 ) 契约不完备 。 所有者与经营者在签订的契约中不可能预料到未 来所有的情况 , 也不可能规定各种情况下各方的责任 ,
代 理 人
监 督 强监督 者
弱监督
守信
失信
( - C, I) ( I’- C, - I)
(0, 0)
( - C, I’)
结论一 , 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 , 交易次数 、交易 时间 、监督力度与信用选择成正比 ;
结论二 , 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能够减少欺诈行为 的发生 ;
结论三 , 重视非正式约束的力量 , 当人们行为违 反社会正式约束的收益大于成本时 , 社会就需要依靠 伦理和道德的软约束力量 , 使之与环境相协调 ⑤。
— 77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