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汽车发动机精品资源池

汽车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汽车发动机精品资源池


2. 壁面控制燃烧系统 在壁面控制的燃烧系统中, 喷油器和火花塞相隔较远,喷油器将油束喷到活 塞凹坑中,然后油气流将燃油送往火花塞。为了 避免温度过高,喷油器不应布置在排气侧而应在 进气侧,活塞凹坑的开口也指向进气侧。
滚流与涡流(Tumble and Swirl)
Tumble
Swirl
3. 气流控制燃烧系统 在气流控制的燃烧系统中, 利用轮廓分明的缸内气流与油束相互作用,在发 动机的大部分工况范围内都能实行恰当的充量分 层。
GDI(产品)目标
GDIபைடு நூலகம்两种工作模式
GDI空气流动
GDI中油束的扩散
燃料经济性的改善
增加充气效率
增加压缩比
功率变化
现代轿车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 与缸内直喷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
稀薄燃烧的背景
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着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石油资 源渐趋枯竭的双重压力。
将过量空气系数从λ=1左右提高到且远超过1.1的水平,可以降低发 动机油耗并改善CO2排放,这就是稀薄燃烧。过稀的混合气会给燃烧带 来麻烦。主要的问题有点燃困难、燃烧不稳定、催化转化器的NOx转化 效率下降等问题。
三菱的GDI燃烧系统
丰田的GDI燃烧系统
GDI燃烧系统通常可按主宰混合气生成的机理分成三类
1. 油束控制 锥型油束直接将燃油送往火花塞,在油 束控制的燃烧系统中,喷油器安置在气缸中央,火 花塞必须布置在喷油器附近,油束的空气利用率依 靠油束的穿透深度保证。油束和火花塞相距太近, 可供混合气生成利用的时间太短,液态燃料会润湿 火花塞,缩短火花塞寿命。该系统未能投入批量生 产。
2. 分隔式燃烧室分层燃烧系统,如本田公司的CVCC
3. 轴向分层燃烧系统,如美国M. R. Showalter首先提出充 量轴向分层的概念,随后A. A. Quader等人对轴向分层 充气发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三菱公司则推出了基 于这一概念的4气门滚流分层发动机。天津大学提出的 在5气门发动机上采用进气道二次喷射亦很好地实现了 该方式的稀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射流燃烧室
• 分层稀混合气燃烧 这种燃烧方式主要是通过控 制混合气的浓度分布来实现的,其在火花塞附近 混合气比较浓,空燃比约 为12~13,保证可靠的 点火,在其余大部分区域混合气较稀,空燃比在 20以上。分层充气燃烧系统主要有三种:
1. 直喷式分层燃烧系统,如Texaco公司的TCCS、Ford公 司的PROCO及日本Satoshi Kato等人提出的OSKA
稀薄燃烧只是在部分负荷工况范围实行稀薄燃烧, 启动、怠速、加速和全负荷都不能实行稀薄燃烧。
几种典型的稀薄燃烧系统:
• 均质稀混合气燃烧:这种燃烧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 压缩比、改进点火系统以及加强混合气的紊流等来 实现的。有代表性的几种均质稀混合气燃烧系统有 梅型火球燃烧室、射流燃烧室等。
MAN燃烧系统
TCCS燃烧系统
本田CVCC燃烧系统
• 混合燃烧 混合燃烧方式是将发动机分为高 负荷和低负荷区,在低负荷区使用分层燃烧, 在高负荷区仍然利用常规燃烧。1995年三菱公 司研制成功的GDI发动机首次实现了混合燃烧 。三菱公司GDI发动机在低负荷区的空燃比达 到30~40,高负荷区的空燃比为13~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