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摘抄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摘抄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摘抄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
前几年,让父母们揪心的是孩子通宵达旦在电子游戏厅流连。

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而且有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

iPad成了“电子保姆”
去年,浙江一个幼儿园曾进行了一场引人关注的防拐演练,说它引人关注,是因为在所有物品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
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

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何以这么大?
一个工作日的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三里屯的苹果体验店,几个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正摆弄着iPad样品。

一个3岁左右的男孩很喜欢一个小熊的游戏,他虽然不懂游戏规则,但看到色彩鲜艳的画面、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就忍不住去拍屏幕。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小家伙乐此不疲。

他的母亲告诉记者,他们从山西来玩,孩子在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有iPad,他也闹着要
一个。

沈女士过年时单位抽奖得了一个iPad,很快,她就发现这
个小板子有了一个很大的功能:哄孩子。

原先孩子爱哭闹、不好
好吃饭,自从玩上了iPad,自己窝在一个角落里,变得特别安静、听话,让她省心多了。

孩子如此迷恋电子产品,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告诉记者,他们在当地做过一个小调查,幼儿园几乎一半孩子家里都有iPad。

他们玩的内容主要包括画画、游戏等。

孩子玩的时候,会变得非常安静,因此很多父母还很开心,似乎家里请了个“电子保姆”。

“这种玩具化的电子产品,对孩子有天然的亲和力,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越容易上手。

”杨雄说。

国外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iPad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忠实玩伴。

55%的家长表示,自己没有时间照看小孩子时,就把iPad 丢给孩子。

另有41%的人表示,去餐馆的时候会把iPad给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让他们停止哭闹。

除了平板电脑,手机、电脑也都成了孩子的玩物。

李先生的儿子在北京昌平某中学上高二,初一的时候就有了手机。

“现在他们全班学生都有手机,有的还不止一部。

学校禁止孩子带手机上学,但他们都偷偷地带。

”前不久,老师找李先生谈话,就是因为上课时发现他儿子在用手机看小说。

“我们也很无奈,孩子上学带着手机便于和家里联系。

另外老师在黑板上留了作业,用手机拍下来,很省事。

”李先生说。

据了解,中小学生用手机打电话不多,主要用来发短信、打游戏、上网、看小说。

孩子变傻还是变聪明了
自从iPad成了沈女士儿子的玩物后,孩子的奶奶就经常和左邻右舍夸耀:我们家孙子可聪明了,切水果、打地鼠一学就会。

可是,教育学专家却对这种“开发智力”的方式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杨雄告诉记者,上海曾经在一些学校尝试“电子书包”,就是用iPad辅导教学,引起了很大争议。

“看上去好像很先进,但这样做对于孩子的认知、计算等能力的培养不但无益,还有害处。


“iPad那种多窗口、多界面的形式,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杨雄说。

之所以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关系。

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专一性,他们才能坐得住,踏踏实实地学习,对将来走进职场也有好处。

杨雄说,以iPad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里面的设置、游戏等内容,其实是为成人设计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都要背唐诗宋词,即便不太理解其含义,但锻炼了记忆能力。

而这些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存放,所以孩子们都不需要背,手指一点就什么都有了,时间长了记忆能力很难提高。

还有,我们小时候都训练过加减乘除的心算,可现在只要按键,就能得出答案,时
间长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

小孩子通过书写可以提高耐心,锻炼把握性和平衡性,提高动作的精确度。

现在用手一划,相应的画面就呈现出来,简单易上手,却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最令人担忧的是,沉迷于电脑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

”杨雄说。

“电子产品是没有生命的,是虚拟的。

孩子们应该走进大自然,多和小伙伴接触,锻炼交往能力,而这些在虚拟空间是体验不到的。

”此外,平板电脑对很多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还算是小奢侈品,盲目给青少年购买,会在孩子中间形成攀比的不良风气。

解放军总医院儿科主任邹丽萍教授表示,目前孤独症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孤独症的特点是无法与人沟通,思维刻板。

其病因有遗传方面的,也有环境因素,其中不排除过早使用电子产品所带来的影响。

邹丽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间交往本来就少,容易孤僻。

如果孩子有孤独症倾向,尽早矫正,还有缓解的可能,但扔给他一个iPad,就好比给一棵长歪了的小树再挂一个书包,只会雪上加霜。


据杨雄介绍,美国硅谷的IT科学家们,本身就是这类电子产品的研发者,但他们都不让孩子过早接触,而是鼓励他们走进
大自然,用泥巴、纸张等天然材质做手工。

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才是开发心智的关键。

孩子身边的“健康杀手”
南京小学生毛毛上个学期评上了“三好学生”,父母给他买了个iPad作为奖励。

后来,父母发现他看电视的时候老是揉眼睛,带到医院一查,竟然有了100度近视。

北京医院眼科主任
医师夏群表示,孩子玩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眼睛不知不觉就凑上去,长时间近距离的注视,会诱发近视眼。

另外,手机的字很小,平板电脑的画面为了吸引人,往往做得闪烁不定,看得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视疲劳。

“如今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年龄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都跟过早使用电子产品有关。


除了伤害眼睛,最让专家诟病的是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问题。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实验病理学研究室主任
彭瑞云告诉记者,凡是接收网络信号的电器,都有电磁辐射,包括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

手机、电脑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的微波范畴,虽然辐射剂量很低,但长期放在身边,有积累的效应。

另外,相同的辐射量,对青少年的影响大于成年人,特别是对于脑、心血管、生殖系统的影响最大。

专家呼吁,别让电子产品毁了孩子一生的健康。

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儿童在使用手机通话几分钟后,大脑的活动会迅速减弱。

并且,手机辐射还会对孩子的听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英国政府建议,父母应当避免给16岁以下的孩子配备手机。

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在这方面也很严格,比如法国即将通过法律禁止向6岁以下儿童销售手机,以及禁止向1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手机宣传。

专家指导健康使用
尽管电子产品对孩子有那么多负面效应,但身处信息化社会,电子浪潮还是难以抵挡。

各方面专家为“电子产品控”的家长们提出了具体建议:
1.孩子在两岁前尽量不要接触任何电子产品,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

玩电脑、iPad每天不要超过30分钟,最好分为两次,上下午各15分钟。

2.孩子18岁前,不要用手机。

彭瑞云说,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手机辐射对于脑、心血管、生殖系统这些重要器官的危害最大,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

3.如果孩子一定要用手机,最好只在打电话前开,打完就关掉。

开着的手机不要装在衣服兜里。

手机在收发信号时辐射最强,
因此拨号中和刚刚接通的时候,应让手机远离头部。

不要购买辐射性强的“山寨”产品。

4.家长要学会利用电子产品,激发孩子思考问题。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比如陪宝宝认字、听各种乐器弹奏出的声音、和孩子一起画画等,不要下载太多的游戏,只保留1—2个益智类游戏即可。

5.多带孩子出去玩。

家长带孩子出去玩,一方面能培养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增加小朋友之间的交流。

千万不要让电子产品把孩子变成孤僻的“电子娃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