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下的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建设_黄艳

在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下的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建设_黄艳

表2 北京地方政府收入(亿元)
11
建筑学报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第七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 Nhomakorabea1 选址方案
2 奥林匹克中心区选址鸟瞰
3 北京中轴线及奥林匹克中心区位置
4 奥林匹克公园总平面
国外举办城市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思考是, 一个城市处在工业化 和后工业化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选择奥运中心区的标准和目的是不 同的。1999年的北京市还不具有后工业化的特征,但有几个比较 因素备受关注:中心城内或中心城外, 城南或城北, 工业改造区或 新建区域。 这些选择后面所有的矛盾其实集中在一点:是着重利用 现有条件办奥运, 还是更着重奥运会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带动。 这个 取舍对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北京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斟酌和论证的 问题。 根据对北京市的发展规划战略, 立足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客观状 况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立足于城市环境规划目标和赛后设施的 有效利用, 协调小组提出了主中心区选址的两个主要方向 以奥体 : 中心周边的城市中心区北部方案和以城市东南方向为主的包括东南 部亦庄方案和东南部垡头地区方案等(图1)。 协调小组组织研究确 定了包括场馆总体布局、 赛事活动分析、 新闻采访活动、 投资回报、 城市发展方向和用地条件、 城市布局、 基础设施条件、 环境保护、 赛后利用等若干评估要素, 对选址作了充分的论证。 1999年 12月 9 日上午, 原北京市市长刘淇主持召开市政府专 题会议, 研究奥运会主中心规划选址方案。 会议听取了协调小组关 于奥运会主中心规划选址方案的汇报, 做出决议: “奥运会主会场 选址及相关规划工作要以申办成功为前提, 同时尽可能有利于城市 发展。 鉴于确定 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时间在 2001年 7 月, 此 前国际奥委会将会安排一定形式的考察。 因此, 目前及未来两年内 的城市发展状况十分重要, 要力求形成良好的考察印象, 包括较优 的现状条件及较好的发展前景。经过综合评价,原则同意北部方 案, 并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好规划工作。 ” 根据专题会的决议, 协调小组在奥体中心方案基础上进行了调
12
身”计划。该计划按照“安全、质量、工期、功能和成本”五个方 面相互统一的原则, 对所有的场馆设施进行了再次论证, 通过调整 规划布局、 充分使用存量资源、 改进建筑设计方案以及使用可靠材 料和技术等手段, 力图从更有利于赛后利用以及节省成本。 经过反复论证, 调整优化规划布局:结合大学体育设施的建设 计划, 大学体育馆的使用数量由原来的3 个增加到 6 个;棒球场由 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临时棒球场代替了丰台体育中心永久棒球场; 垒球场由在昌平区小汤山新建垒球场改为在丰台体育中心原有设施 上改扩建 曲棍球场由永久场馆改为临时场馆(图5)。 ; 同时, 在场馆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优化工作, 如国家体育场工 程经过设计方案论证及结构优化调整, 取消了可开启的屋盖, 座位 由 10 万座压缩到 9.1 万座,优化钢结构,减少用钢量,总投资减 少了约 6.7亿元人民币 ;国家体育馆放弃了耗资大、 施工难度高的 原方案, 重新设计了一座功能实用、 造价经济的体育馆 五棵松奥 ; 林匹克篮球馆取消了原方案中设于篮球赛场上部的多层商业设施, 建筑面积由 11.7 万 m 压缩到 6.5 万 m 等。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Senior Engineer, Director of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Urban Planning (China)
黄艳 Huang Yan
在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下的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建设 Projects for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ity
无论是在北京2000年申办奥运会期间、 七年筹办奥运会期间、 还是现在已成功举办了受到全世界赞誉的、 并得到 “一届无与伦比 的奥运会” “一届最伟大的残奥会” 和 的最终评价之后, 在奥运会 设施的建设方面, 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有三个 奥运会会给北京城 : 市的发展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奥林匹克公园和 “鸟巢” 水立 “ 、 方” 等规划和设计方案是怎样选出来的?奥运设施的赛后可持续利 用和奥运遗产的作用是什么?北京市从确定战略目标到具体工作落 实,这三个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思考的核心内容。中国人自古崇尚 “谋深计远所以不穷”从开始做规划和计划起, , 我们瞄准的就不仅 仅是奥运会本身, 现在得到的结果更是远远大于奥运会本身, 无论 是计划还是结果都涉及到国家和城市的政治、 经济社会、 文化、 教 育、 科技和社会大众等各个方面, 现在评价奥运会的全面影响还为 时过早, 本文只是试着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实践的角度回答上述这三 个问题。 1 奥运会设施的建设能给北京城市发展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统筹近期和远期、 局部和全局的发展战略和时序 城市一直是奥运会的载体。 从雅典开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每一届奥运会都在主办城市留下了独特而鲜明的印记, 而每一座主 办城市又会赋予奥运会新的理念和内涵。 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 “体 育竞技” 也同时意味着场馆建设、 , 城市更新和对城市人居环境的 提升。 特别是从 20世纪 60 年代起, 奥运会的举办会对城市的规划 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亚洲举办的前两次奥运会, 1964年 的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经济步入初始起飞阶段起到重要作用,而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对其成为国际化的城市以及韩国成为的亚洲 四小龙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 一届奥运会能给一个举办城市带来多大的影响和什么样
建筑学报
整,将中心区的范围扩大至四环路以北地区,总占地面积约 405hm2(图2), 这些用地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 的范围。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用地,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是预留给 21世纪的发展用地, 是城市中心区规划范围内最宝贵的一块发展 预留用地, 不仅范围完整、 周边社区成熟, 而且位置在城市格局中 异常重要, 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 中轴线一直作为北京城市形态上 的脊梁, 在南起永定门、 北至钟楼的 7.8km传统中轴线基础上, 建 国后扩大的北京城市在规划上把传统中轴线向南向北延伸至五环, 全长 25km。明清北京城以这条传统中轴线为中心、 轴线上的建筑 和空间对称布局、 严整有序, 产生了起伏的城市轮廓线, 同时两侧 穿插了独特的水系园林。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最终选址在中轴线的 北端, 在城市形态上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 要成为展示 历史与未来、 城市与自然相互交织、 相互融合的新舞台。 这是过去 其他举办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来没有的机会和挑战(图3、 4)。 2) 筹办奥运会过程中场馆设施规划建设的 “瘦身” 从 2002年起, 国际奥委会开始广泛关注奥运会的支出不断增 多、 规模不断扩大, 以及奥运场馆赛后的有效利用等问题。 为了更 好地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减少奥运会带给主办城市的经济压力, 国 际奥委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削减奥运会的规模及费用的对 策。针对场馆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优先使用已有体育场馆, 更多 地采用临时建筑, 兴建新场馆的前提是奥运会后主办城市仍需要这 些设施。 ” 此时也正是中国政府全面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期, 奥运会 建设受到全国瞩目,其示范作用不言而喻。2004年,北京响应国 际奥委会和中央政府 “节俭办奥运”的号召,开始了场馆的“瘦
表 1 北京市人均 GDP(美元 / 人)
的影响, 关键在于这个举办城市的既有基础和现状条件, 在于这个 城市计划借奥运会的舞台达到什么近、 远期目标。 我们在1991年第一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 北京的经济社会 发展阶段和国际化程度还在改革开放后的初期阶段,人均 GDP 不 足 1000美元, 政府年财政收入不足 80 亿元, 所以, 国际奥委会考 察团 1993年 3 月来京考察时提出, 北京与其他申办城市相比,其 城市条件在两个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环保方面远远低于国际标 准,二是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差距很大。 北京重新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 经过10年经济高速增长, 2001 年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 3000多美元,政府财政收入达到 500 多亿 元人民币。 在北京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完善时期, 奥运会的筹办无疑 给这台高速前进的汽车加了一台重要的发动机,到了 2007年, 北 京的人均 GDP 已经到 7654 美元,财政收入高达 1882 亿元,加上 在筹办奥运会的七年中,我国加入 WTO 和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使 改革开放更深层次(表1、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这样判断, 2)。 即北京 在 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条件、 基础和时机更合适。 “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 奥运 ” 会设施的规划从开始就是在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的近期和远期规划的 大框架下一步一步确定和完善的。 回顾申办筹办奥运会十年的规划 历程, 有三个重要的规划节点值得记录。 1) 申办奥运会时确定奥运会场馆中心区的选址 1998年11月中央正式批准由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后, 首先开 展的就是选址工作。1999年 3 月 31 日, 由北京市政府与国家体育 总局成立了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规划工作协调小组” 研究奥 , 运会场馆及其他相关设施的布局和中心区的选址。 结合国外举办城 市的经验和趋势, 制定了中心区选址的两个根本原则: “有利于申 办成功、 有利于城市发展” 。
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对奥运会与城市进行了战略思考, 将奥运设 施的规划布局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保障 赛时的各项服务。 3) “新北京、新奥运”战略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新北京、新奥运” (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 是北京市 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口号。 申办成功后, 为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性的 机遇,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2年召开的中共 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 明确了 “新北京、 新奥运” 成为北京城市发 展的战略构想, 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 大决策。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北 京“国家首都、 国际城市、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 以 及实施 “两轴—两带—多中心” 空间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 从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