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优秀课件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优秀课件

2P2P2P12P 2x 2y 2z v2 2t
通过模拟波传播过程,计算走时和地面点位置, 从而找到成像点所需的数据
叠前深度偏移几种方法
1)积分法 微分方程积分解
2)有限差分法 微分算子差分
3)逆时偏移方法 4)相位屏法
逆时偏移
深度偏移关键
• 地质模型与速度---速度深度模型 决定了走时计算的精度 地质模型建立:地质知识,钻井结果,地 震时间偏移结果。 速度求取:时间偏移与偏移迭代
DMO STACK
NMO
叠后时间偏移使绕射和倾斜地层归位,实现T0到Tm转换
T0---零炮检距的反射时间 Tm---反射点垂直向上到达地面的时间
叠前时间偏移
• 常规成像处理遇到的问题 1)大倾角地层和埋藏较深的地层不能很好
成像 原因是中心点与反射点间距离比较大
2)对速度横向变速适应能力差 走时计算太简单
看成是个点
走时计算
• 叠前时间偏移走时计算进度常常不够 • 叠前深度偏移走时计算依赖于模型精度、
算法精度
• 常用的叠前时间偏移走时计算是双平方根公式, 其实就是分段单平方根走时计算之和:
t tm 2 vxr22 tm 2 vxs22
为了提高精度加上修正项:
ttm 2v xr2 2xr4tm 2v xs2 2xs4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
主要内容
一、地质构造模型及地震波场特点 二、地震成像技术 三、复杂构造地震成像难点 四、解决问题方案—主能量绕射偏移 五、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发展预测
地质构造模型
• 水平层状介质或称垂向变速介质 • 单斜介质 • 缝洞型介质 • 横向快变速介质
水平层状介质及地震波场特点
假设地层水平 层内速度均匀 各向同性 发育反射波及 多次反射波 断点有绕射波Fra bibliotek断点模型
断点模型,背景速度为2600米/秒,薄层速度为3000米/秒,模型 横向长度为5000米:,纵向深度为1500,薄层厚度20米,埋深 500米,波长为80米。
160米
80米
40米
20米
10米
5米
2米
1米
• 绕射波不能被忽视
• 开发阶段面临的小尺度地质体的变化常常 产生绕射
主能量
• 以反射波为主的方法中忽略了主能量问题 • 反射波能量占所有能量的80%多 • 反射波能量是个带(非涅尔带),不能只
v
满足Snell定律的绕射波,在共中心 点域满足双曲线规律
D
绕射波场
ts
rSD v
hr2 xr2 v2 v2
tg
rDG v
hg2 v2
xg2 v2
t ts tg
一般地,不满足中心点域双曲线规律
1)
2)
3)
反射波分辨率受限Reley准则
• λ/4 反射波横向分辨率准则
• 绕射具有超分辨率
叠前深度偏移
• 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质量较叠后偏移大幅 提高,但没办法解决速度横向变化情况下 其下地层变形问题和不成像的问题。而且, 在横向变速快的情况下,在波动方程中, Tm不能代替Z。
PSTM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叠前深度偏移,也 就是要将记录到的时间信号转换到深度域,这是 就说必须知道地下介质的模型和速度(前面都是 假设)
2P2P2P12P 2x 2y 2z v2 2t
Tm
dz v
2P2P 2P 12P 2x 2y v22Tm v2 2t
速度横无变化
x
x
垂向单位变换
y y
z
Tm
时间与深度变换其实就是坐标轴变化,都是指向地 下(深度)方向,单位不同
常规叠后偏移成像技术
• 假设:1)水平层状介 质模型;
2)反射点与中心点距 离远远小于最大炮间 距
• 地震波走时
t2 t0 2 a2 xb4 xc6x d8 x ....
t
t
2 0
x2 v2
• 如果地层有倾角
t
t02
x2
2
covs
t02vx22
si2nx2
v2
• 成像处理步骤 1)倾角时差校正---DMO 消除与走时公式中与倾角有关的向 2)动校正---NMO 消除走时公式中与炮检距有关的项 3)共中心点叠加 把所有炮同一反射点的数据加在一起 4)叠后时间偏移
偏移成像关键参数分析
偏移孔径 成像速度
• 偏移孔径分析
偏移孔径是指成像点成像需要多少数据, 直接决定成像质量。一般偏移方法中都是 给一个固定的孔径,不考虑地层埋深和倾 角、速度变化。这样会造成浅层合适了, 深层不适应的问题。
• 偏移速度分析
走时计算的方法不同,对速度参数的要求 就不同。在走时计算方法确定的情况下, 需要调整速度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
复杂模型
• 复杂模型由简单模型叠合而成
冲断构造带 冲断凹陷
冲断凹陷
冲断构造带
黄桥地区构造剖面图(据中石化华东局)
地震成像技术
• 针对不同地质模型发展起来不同的成像技 术,可以分为: 1)常规叠后地震成像技术; 2)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 3)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
• 波动方程:记录的波由空间域到时间域
s
g
V1
V2 V3
Vn
单斜介质
• 地层倾斜
• 特点与水平
层状介质相似
α
缝洞型介质
• 可以看成是分块均 匀介质,块与块之 间一般没有速度差
• 地震波场除了边界 产生反射波与绕射 波外,内波主要以 绕射波为主
横向快变速介质
• 介质间速度差异大 • 地震波场
仍以反射波为主 断点有绕射波存在
V1 V2 V3
• 地震波场中有: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 前面介绍的方法,都只考虑了一次反射波 以及关于中点对称的绕射波。多次波根本 没有考虑。而在复杂构造地区绕射波非常 发育,如果不考虑绕射波,成像的分辨率 和信噪比都将降低。这是必须解决的一个 问题。
大部分绕射波被当做噪音
S
G
G
S
GGG
S’ 虚象点
θ
反射波场
t 4h24hxsinx2
复杂介质的走时计算也可以展开成泰勒级 数的形式,但高次项不能忽略
3)很难到达同相叠加,降低资料的信噪比 和成像效果
PSTM:直接从原资料空间关系出发进行时 间域成像处理
Tm
• 常用的叠前时间偏移走时计算是双平方根公式, 其实就是分段单平方根走时计算之和:
t tm 2 vxr22 tm 2 vxs22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问题
• 复杂构造成像问题依旧没有完全解决 如下扬子地区,逢洞发育区等 1)地质模型建立不起来,深度偏移技术不 可用,如下扬子地区; 2)偏移方法本身考虑不周全; 3)分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4-1-2 HQ02-LJ1连井线地震剖面图 HQ02-LJ2连井线地震剖面图
偏移方法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