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发展前景摘要:关键词:报纸,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面夹击,曾经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报纸,在最近几十年间,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报纸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悲观的预言。
一、关于报纸发展前景的几种预测1、2005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公开发表了一个预测,他说:“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迈尔教授长期研究报纸工业,他最近写了一本书,名为《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
书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和细节来证明这一结论并非耸人听闻——“这非常令人感到震撼,但一切都是来自全球报纸协会的数字显示。
2、其实,早在1999年,英国学者、世界级传播学大师皮特·勾丁就曾预言,在网络的冲击下,100年后,报纸的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记者这个职业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他预测,那时候的报纸将不再是提供资讯的平台,因为提供资讯的任务已经由网络媒体完全取代,报纸只能作一些深度分析的解释性报道;记者也不再是具有采访垄断权的职业,因为人人都会成为记者,那时候的“记者”将是一些帮助人们释疑解惑的社会学家。
2004年,国际报业人士在各种新式媒体面前感叹:报纸的历史也许只剩下50年。
从1999到2004,仅仅5年,报纸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半儿!而后仅仅一年,美国学者的预测又将其缩短为38年。
3、近来,两位英国新闻系的年轻毕业生 Robin Sloan 与 Matt Thompson做了更为大胆的预测。
他们制作了一部8分钟的短片《媒体未来的历史:1989-2014演变中的个人资讯建构》,再次把报纸的生命期大大缩短。
其中所预测的标志性事件为:2006年,Google 整合其全部技术与资源,包括 TiVo、Blogger、 Gmail、及搜索技术,建立Google Grid传播平台,它几乎可以无限制的储存、传递、共用各类媒体资讯,永远连线并可从任何地方取得。
任何人也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以所需的安全层次储存在Google 王国,或公开发行给他人阅读。
“未来学家及《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把报纸称为‘媒介恐龙’。
更加剧了人们对报纸前景的恐慌。
《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
库尔茨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并且,有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的话越来越多地被引用:“如果现在报纸读者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这个具有精准时间的预测,仿佛为报纸的命运划定了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句号。
而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面夹击,作为行业风向标的美国报业疲态有增无减。
[美国]报纸业的现状1995年到2003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欧洲和日本的报纸分别下降了3%和2%。
20世纪60年代,5个美国人中有4人每天阅读一份报纸,现在只有一半的人在读报,且仍呈减少之势。
美国发行审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3月31日的6个月时间里,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报纸的平均日发行量又比上一年同期下跌了1.9%。
周日版发行量下跌了2.5%。
在加利福尼亚南部,地方性报纸的日发行量和周日版发行量跌幅分别达到2.2%和3%。
《洛杉矶时报》在地方性报纸中跌幅最为惨重,周一到周六版的发行量下降了 6.5%,周日版的发行量降幅为7.9%。
而在紧随其后的6个月中,美国国内789家工作日报纸的平均发行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6%,而627家周日报纸的景况更令人担忧,平均下降了3.1%。
同时,全美发行量居前20名的报纸有18家发行量同比下跌。
众多迹象表明,报纸的艰难岁月已经来临。
在中国报界,报业的“冬天来临”说也基本成型。
与美国人所说的“正在消失”略有区别的是,中国发生的事情被称之为“媒体变局”。
有资深报业人士专门撰写了长篇论文《中国媒体大变局》,深入分析了其形成的内在原因。
京城报业竞争向来是全国报业景气指数的晴雨表。
然而近来,网上、业界乃至读者感受到的一些信息或现象,似乎都在昭示着京城报业经营环境在恶化!关于京城两大老牌报纸利润跳水的传闻不胫而走,曾雄心勃勃的新创报纸并未如愿,而有的报纸数度输血仍一蹶不振,以致有的报纸沦落到靠一厢情愿派送直至读者邮箱爆满的窘境。
上半年的消费指数下降、房地产市场调控、医疗广告整顿等,直接影响了报纸广告的投放。
据悉,2005年是这一“变局”发生的“拐点”,其重要标志就是作为“中国传媒海外第一股”的北青传媒的业绩出现了大幅度滑坡,如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17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6630.9万元大降99.7%;营业收入总计3.68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138亿元下跌28.32%。
北京青年报的困境和经营危机,不仅是北京报业经营危机的一个缩影,并且具有全国性。
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监测,2005年3月之后,国内报业广告的月度同比增速逐月降低,6月份的增速已不到3%。
上半年全国报刊广告额平均仅增长了7.08%。
考虑到广告刊例价格上调因素,这样的增长实际上等于是负增长。
2005年8月26日,北青传媒公布了截至今年6月底的半年业绩,上半年净利润仅有17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6630.9万元大降99.7%;营业收入总计3.68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138亿元下跌28.32%。
与此同时,股价一路走低,刚刚成功上市的北青传媒猝不及防地跌入了谷底。
北青传媒业绩的下滑并非个案。
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监测,今年3月之后,国内报业广告的月度同比增速逐月降低,6月份的增速已不到3%。
上半年全国报刊广告额平均仅增长了7.08%;而前些年,报刊杂志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
据慧聪调查数据显示,仅5月份,北京八大平面媒体广告刊登量比4月下降29.92%,净减了1.75亿。
其中,原先红红火火的房地产广告比4月下降了18.1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10%。
而家电广告比4月更是下降了69.50%。
前4个月,全国报刊广告额仅增长了5.77%,是历年增长最低的,而且是多年来第一次低于GDP的增长。
由于房地产、汽车、通讯、药品、计算机等媒体广告支柱行业投放广告的全面下滑,加上广告主投放更趋理性和务实,都市报的广告收益急剧缩水。
业内资深人士估计,上半年,京城的都市类报纸能实现盈利的不过一、二家。
有人更是惊叹:现在想活得好是第二位的,想活下去是第一位的!都市报的暴利神话已经彻底破灭,报纸的微利时代则露出了它的冷峻面孔!让人担忧的是,此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几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地反映出来,如广州日报、新民晚报等。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表示,过去排在前十位的报纸大概只有一到两家有所例外,其他都是负增长态势。
中国报业遭遇了二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艰难局面。
业内人士的普遍反应是,报业的冬天真的提前到来了。
两个判断:一、2005年,中国报业与汽车、彩电、炼油等一起陷入全行业亏损。
全中国报业总资产约1100亿,实际广告收入不到300亿,增长率7%,税后利润总额约仅20亿左右,但在互联网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下,报业须大大缩短折旧期,如此,全行业利润应为负值。
另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的抽样统计,国内报业集团今年上半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实际收入大都下跌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平均跌幅超过15%;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集团和报社出现亏损。
此种下滑趋势,在国内多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反映出来。
过去排在前十位的报纸除一两家有所例外,其他都是负增长。
如连续11年居全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之首的广州日报,2005年1-5月的广告额出现4.73%的负增长,6月份又出现12.6%的负增长。
报业的冬天,或者说报业的冰河期,会很漫长很漫长,甚至可能是永远。
吴海民对记者道出了他对当前媒体市场结构这一最重要的判断。
他认为,报业的前景很不容乐观,任何侥幸和矫情都是天真的、幼稚的。
如果谁还对新媒体的崛起高枕无忧,对新媒体的冲击熟视无睹,那就太无知、太可笑了。
报纸的前景究竟会怎样呢?什么是报纸?在《美国报纸产业》一书中,作者这样介绍报纸:从法律的目的上,报纸是“一种出版物,通常以纸的形式出现,为了一定的发行量而出版,并且在短暂的时间间隔内定期出版,内容包括当前事件的消息和大众感兴趣的新闻”“。
不过,作者同时也表明,关于报纸的界定一直是含混不清的,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一个描述,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定义。
基于这样的描述,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应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报纸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媒质。
其二,这种媒质应该为新闻纸。
其三,报纸传递的信息的受众一般为匿名的大众。
其四,报纸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的规律进行出版。
传统意义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报纸主要是以其所使用的信息传递的载体即新闻纸而与电子媒介相区别的。
而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资讯传播领域的运用,信息的传输方式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信息的传输方式受到了冲击。
纸质的报纸的命运也更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由于此,也产生了对于报业发展前景的忧虑和观望。
报纸真的会消失吗?以网络为主力、以户外广告、移动电视、楼宇广告、城市广播、电梯广告等为侧翼的新媒体方阵迅猛崛起,瓜分、蚕食了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这才是传统媒体广告大幅跳水的最深刻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2、阅读习惯——媒介与行为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窜红,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带走了大批高素质、具有高消费能力、潜力的读者群。
目前在中国,30岁以下人士已不怎么看报,有些年轻人上网娱乐费占到年收入的1/15。
未来中国的网民数量每3年左右即可翻番,2007年可达2亿,2010年将超过4亿。
“网络原住民”(25岁以下人群)的队伍在壮大,上网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此发展势头使笔者深信,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
调查显示,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41岁,报纸读者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
到2004年,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已经有11.6%的人由过去的经常阅读报纸转变为现在的几乎不读报纸——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新闻及相关信息。
一张“电子纸”饱览天下事未来的媒介什么样?你是不是也体验过一手拎着包拿着报纸,一手拉住扶手,在公车上摇摇晃晃、哗啦哗啦地翻着报纸的经历?你是否想看不用手翻就可以自动更新版面的报纸,你有没有想过可以将报纸缝在袖子上?未来的报纸:一张超轻薄的“电子纸”今年3月,日本千叶大学开发出厚度只有0.1毫米的电子纸。
其实说起这种电子纸的原理很简单,只是两层用特定的化学物质做透明涂层的薄膜,上面的化学成分作为连续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