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郁达夫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郁达夫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1、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
率真、诚挚 2、感伤的抒情:忧郁、颓废、忏悔情 绪。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 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 4、流丽、清新的文笔
从强烈感伤的“自叙传”到沉静
淡泊的散文化 。
提问:《沉沦》与《迟桂花》阅读感受 的区别是什么?
1、了解郁达夫早期小说和晚 期小说思想和艺术上的不同。
“桂花吗?这茶叶里的还 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 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 味哩!因为开得迟,所 以日子也经得久。”
的“文眼”,具有 深刻的象征意义。 迟桂花的特点是开 得晚,却经得久, 具有清香、朴素、 耐久的品性,
(1)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内敛却又 强烈的情感色彩
故事性相当单纯,表达也如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
历史评价
周作人:《〈沉沦〉》 “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
郭沫若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 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的闪 击”,“这种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 难。”
创作于1932年,是郁达夫晚期作品。
“我”去参加朋友则生婚礼,与莲 共游五云山,感受到莲犹如大自然般的 清新、自然和纯净。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 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 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 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2.另一个主题是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
怀。 《春风沉醉的晚上》
三、文本解读—《沉沦》
《银灰色的死》、《沉 沦》、《南迁》,这三 篇小说创作于1920---21 年,1921年l0月结集为 《沉沦》,由上海泰东 书局出版,这是郁达夫 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 篇小说集。
2、大自然在郁达夫笔下有着特别
的审美意义,性格忧郁、孤独的他,往
往从大自然中汲取生命地养分和创作诗
意。阅读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3、 阅读郁达夫的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迟桂花》中的“迟桂花”有何象征 意义?
2、在阅读基础上,认识郁达夫自叙传小 说的优长和局限。
3、在阅读基础上分析郁达夫小说中 “零余者”形象,思考他们出现的社会 背景。
月光下的翁家山,又不相同了。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 条万条的银线,象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不知躲在 什么地方的许多秋虫的鸣唱,骤听之下,满以为在下 急雨。白天的热度,日落之后,忽然收敛了,于是草 木很多的这深山顶上,就也起了一层白茫茫的透明雾 障。山上电灯线似乎还没有接上,远近一家一家看得 见的几点煤油灯光,仿佛是大海湾里的渔灯野火。一 种空山秋夜的沉默的感觉,处处在高压着人,使人肃 然会起一种畏敬之思。
作者在描绘大自然地种种景致时,并
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同时糅杂以人物
真切的心理感受,将这种主观情绪投射在
客观景物上,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如作品对主要的象征景物——迟桂 花的描写,就时时见出真情,使读者在 阅读这些片断时,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 桂花香的世界中。
(3)“迟桂花”的象征意义。 迟桂花的特点是开得晚,却经得久,具有清 香、朴素、耐久的品性,在作品中,它既代表一 种沉静自得的安然之美,也体现为一种顽强的意 志力。
《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个小
说集,也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早的
白话短篇小说集。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受日本“私 小说”影响较大,作品不以情节见
长,疏于结构安排而擅长心理和情
绪的宣泄。充满感伤情调,笔调自
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
《沉沦》文例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 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3.30年代以后,隐逸思想有所抬头,作品内
容有所改变。 代表作:《迟桂花》、《东梓关》
三、郁达夫的小说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
青年对人性解放 的追求和被生活 挤出轨道的“零 余者”的哀怨。
“零余者”人物形象
形象来源: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 典型。屠格涅夫 创作了典型“多余人”形象。
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 知道是什么缘故。 “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 总要复他们的仇。 呆人呆人!她们虽有意思,与你有什么相干?她们所送的秋波, 不是单送给那三个日本人的么?唉!唉!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 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 他们的仇。”
屋前屋后,一段一段的山坡上,都长着些不大知名的 杂树,三株两株夹在这些杂树中间,树叶短狭,叶与 细枝之间,满撒着锯末似的黄点的,却是木犀花树。 前一刻在半山空亭里闻到的香气,源头原来就系出在 这一块地方的。太阳似乎已下了山,澄明的光里,已 经看不见日轮的金箭,而山脚下的树梢头,也早有一 带晚烟笼上了。山上的空气,真静得可怜,老远老远 的山脚下的村里,小儿在呼唤的声音,也清晰地听得 出来。
他静静儿的听了一听,呼吸又一霎时的急了起来, 面色也涨红了。迟疑了一会,他就轻轻的开了房门, 拖鞋也不拖,幽脚幽手的走下扶梯去。轻轻的开了 便所的门,他尽兀自的站在便所的玻璃窗口偷看。 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间壁,从便所的 玻琉窗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看。他起初以为 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 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
“我……我在这儿想你!” “是在想我的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么?” 我的心地开朗了,欲情也净化了, 以后请你当我作你大哥一样那么的看待,你若有急 有难,有不了的事情,我总情愿以死来代替着你。
“则生!莲!再见,再见!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
解三:沉静自得、
顽强生命、意志力 的安然之美
“迟桂花”是小说
走了一会,再向那西方的明星看了一眼,他的 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了。他觉得四边的景物, 都模糊起来。把眼泪揩了一下,立住了脚,长叹了 一声,他便断断续续的说: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课堂思考:
如何评价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思想内涵
解一:都市/乡村二元对立结构 都市(东京、上海)指向:污浊、冷漠 乡村指向:真情(亲情、友情)、纯洁、净 化、升华
他因为用功过度,变成了神经衰弱症。 住不上几天,一位也住在那近边养肺病的日本少女, 很热烈地和他要好了起来,结果是那位肺病少女的因 兴奋而病剧,他也就同失了舵的野船似地迁回到了中 国。 象这样的秋高气爽的时节,白白地消磨在煤烟灰土很 深的上海 只是些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在这些绿树丛中又是些 这儿几点,那儿一簇的屋瓦与白墙。 “啊啊,怪不得他的病会得好起来了,原来翁家山是 在这样的一个好地方。”
西方19世纪末颓废思潮
社会身份:
弱国中受人鄙视的留学生 报国无门的落魄文人 社会地位低下沦落的失业者流浪人 卑微的出身,境遇的飘零,困顿的经济,他 们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产生,又受 “五四”浪潮的冲洗而苏醒,又软弱无力去 反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精神气质
多种性格元素构成的整体: “激昂慷慨又软弱无能 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 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 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 富有正义感又缺乏奋起反抗精神 追求美好的爱情又渴求满足卑琐的性欲 仇恨一切又富有同情心 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 希望人的理解又害怕被人理解 敏感多疑又麻木不仁,清醒又迷茫,容易满足又不安于满 足”。
他的面色,一霎时的变了灰色了。他的眼睛同火 也似的红了起来。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 颤来。他再也站不住了。他想跑开去,但是他的两 只脚,总不听他的话。他苦闷了一场,听听两人出 去了之后,就同落水的猫狗一样,回到楼上房里去, 拿出被窝来睡了。
“你府上是什么地方?”
一听了这一句话,他那清瘦苍白的面上,又起了一 层红色;含含糊糊的回答了一声,他呐呐的总说不出清 晰的回话来。可怜他又站在断头台上了。 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 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 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少女 前头,他不得不自认说:“我是支那人”了。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他全身发起抖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
第节
郁达夫与王映霞:"富春江上神仙侣"
郁达夫与王映霞
《沉沦》
《茑萝集》
《达夫游记等》
12卷本《郁达夫文集》
二、郁达夫 小说的主要内容
1.1922年前的小说主要是写“性的苦闷”
前期代表作: 《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
2.1922年7月回国后,作品的目光开始关注社会底层 的被损害性与被侮辱者,诉说“生的苦闷” 后期代表作: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提问:三个名字的寓意指向什么?
郁
翁则生 莲 强烈的士大夫情结,传统隐逸思想
解二:追寻 “我”心灵的一次出走→获得→回归的过
程,
是一次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 小说的叙事隐含的是一种追寻结构
与莲的关系
人虽则很长大,身体虽则很强壮,但她的天性,却永 远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
语言则体现出散文般的清新和流畅。最具有吸引力的是 作者无处不在却又相当内敛的真挚感情。
比较《沉沦》等作品没有了青年人的峻急, 呈现的是中年人的沉静和淡泊,这是这种 情绪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