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里的“蝴蝶效应”(说明文4)
①“巴西亚马逊河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3个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了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这个形象的比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2004年12月26日‘蝴蝶效应’真的在印度洋里闯下大祸!”
②由于众所周知的地壳板快运动,印度洋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米纳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挤压过程中所积聚的压力通过板块边界的地震得以消解,这导致爪哇海沟一带地区成为非常活跃的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地震。
这次导致海啸的苏门答腊岛地震,在学术上属于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
具体来说,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边缘,这个长距离的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使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即地层“边冲”),直接导致大地震的出现。
③地层断层移动时,还会导致断层间出现一处狭长空间;当海水填充这个空间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就像一支巨桨,一下“划”动重量高达数十亿吨的海水,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而且传播的速度很快,海啸向外扩展时速度可达每小时700—800公里。
印度洋的范围相对来说又比较小,所以雷霆万钧的海啸袭击东南亚和南亚时,10米高的巨浪席卷斯里兰卡、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7国,连4500公里外的非洲国家索马里和塞舌尔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④这次地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得多,相当于30亿吨TNT炸药的威力。
这提示人们:相对较小的地震也会因为引起岩体滑动而引发巨大海啸,造成的灾害远远超过科学界以前的认识。
⑤强烈的海啸,给受灾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一举改变了亚洲的版图。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印尼旅游胜地尼亚斯岛附近的几个小岛沉入海中,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可能已向西南移动了约36米,西南岸某些小岛屿或许已向西南移动了20米。
连地球本身也被“轻轻地推了一下”:地震瞬间的地球质量变化,导致地球自转周期缩短3微妙、地球轴心倾斜大约2厘米……
⑥巨大灾难给人们带来恐慌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的讨论。
若在这次海啸前,有一个全球性的预警机制,那么。
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会大大减少。
15.文章用一个比喻句开头有什么效果?
16.说说这篇科技说明文的行文思路。
17.结合文章第②段,具体说说这次印度洋大海啸中的“蝴蝶效应”。
18.举例说明本文使用的最典型的说明方法。
19,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
第⑤段中有这样一句:“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可能已向西南移动了约36米”,你认为句中的“可能”一词有准确说明的效果吗?
20、文章的第⑥段删去好吗?为什么?
{闯关提醒}
第15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第16题要求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第17题要求结合全文对具体段落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地表达;第18题很具有文体特点,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第19题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探究;第20题考查对重点段落的作用的理解;第21题是富有人性化的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拓展思维,进行有个性地自由表达。
【答案】
15.既准确地说明了这场海啸的成因,又使枯燥的事理说明有了吸引力。
16先说现象,后分析原因,再引发思考。
17.印度洋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长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边缘,这里是一个长距离的破裂带,这个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使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即地层“逆冲”),于是发生了大地震,海底的地震造成巨大的海水波动,就引发了大海啸。
18.列数字;如”地球自转周期缩短3微秒,地球轴心倾斜大约2厘米”。
19.有准确说明的效果;“可能”一词表明实际的情况还不太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要求实事求是的特点。
20.不好;这一段是作者在灾难过后的一种“自然”的思考,凸现了人类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气和力量。
也让读者看到了人类战胜这种困难的希望,这一段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又给人以鼓舞,所以不能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