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二期发展动态文章编号:1007.1903(2006)02-004-04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文冬光1刘长礼2(I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北京10001J l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050803)摘要: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力,对城市地质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在特殊的城市地质环境背景下.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诸如地下水资源衷战,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初步总结了目前中国主要城市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1弭查评价的进展和未来工作部署。
关键词:城市。
地质环境: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灾害中图分类号:X141文献标识码:A0前言城市足人几和社会财富高度聚集的地区,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结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其时空背景相关,都留有其地区自然特征和历史的烙印。
目前我国建制城市680多个,城市经济对我国G D 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然背景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入几增加和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又对城市产生越来越强的环境负面影响。
我国一些城市地区,闪过度开发利用地质资源,轻视地质环境保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uJ题和地质灾害,如地下水资源衰减、地F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町持续发展。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中远期整体规划,拟对已有城市规划进行修编,对新建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要求城市地质工作为其提供更加全面、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满足卜述需求,从2004年开始,存地质大调查中部署开展了“全国丰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计划逐步完成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评价工作。
其主要任务和目标包括:查明城市存任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其有关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评估,编制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建立数据库和评价系统,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国土开发整治、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
1我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1.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3大城市群、7大城市带,即长江三角洲、珠江j角洲、京津唐城市群,沿长江城市带、沿陇海铁路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济青烟威城市带、成渝沿线城市带、沿南昆铁路城市带,以及20多个大城市圈(中心城市)。
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88个,城镇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发展到2005年的41.8%(人民网,2005);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届时城市人口将达到7亿(中国城市年鉴,2003)。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区域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但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和近来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结果预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全国3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几乎都受作者简介:文冬光,男,1964年11月出生,博士,研究员,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与管理。
电子邮箱:w dongguang@cgs.gov.ca。
4文冬光等:中111主要城--$j g境地质调查评价第一卷第二期到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困扰:其中有99个受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威胁,有53个受到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缓发性地质灾害的侵害;有70个水七流失严重,有40个发生土地盐碱化,有24个沙漠化问题严重;有l85个城市地F水受到污熟有246个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水土环境受到污染。
1.2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I.2.1地质灾害危及城市安全城市建设中开采地下水及工程活动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两大人类活动,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 m的沉降区面积近l万km2,使地势低洼的水网平原区内涝和洪涝加剧,并引发地而地裂缝,造成大量建筑物毁坏。
据初步评估,截止2000年,上海、苏锡常、嘉兴,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分别为2943.07亿元、468.72亿元和85亿元,总计3496.79亿元。
无锡、常州肉地裂缝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亿元。
唐山、秦皇岛、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阑地面塌陷导致房屋破坏或倒塌,有的成为工程隐患。
据2006年最新统计资料显示,黑龙江、四川、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和甘肃等省部分城市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967人,威胁着26000多人生命安全,导致直接经济损失28.3亿元,间接损失94.2亿元。
1.2.2水资源短缺制约城市发展资源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环渤海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截至2005年,全国城市缺水总最达6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136个缺水情况严重。
同时,有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城市已经出现水资源危机。
广西北海、防城、广东川山群岛、福建湄洲湾、福清、平潭等地资源型缺水也极为严重,有的地区连起码的生活用水都困难,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东部沿海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强烈地区主要分布于河口平原及半岛、岛屿,但因水资源分布不均和5水环境污染,造成辽宁中南部、山东半岛、沿海部分城市缺水严重。
长江三角洲地区闪地表水严重污染,长期超采地下水,使地一F水资源日趋短缺,形成了遍及全区的水位降落漏斗,主采层最大水位埋深达87m。
1.2.3水土污染.城市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影响城市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受城市“三废”排放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水土污染日趋严重。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表水水质F降,一蝗城区部分河段甚至出现劣质V类水在其市区以外的一些农业区,土壤中汞、镉、铅、锌、铜、砷、铬、镍等重金属含量超标。
珠江三角洲十壤中度污染区面积已经达到了37%,我国东部地区丰要城市的城区及其近郊十壤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
水土污染不可避免地带来农作物的污染,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采集的45件粮食、蔬菜样品中,镉、铅、锌、铜、铬、氟含量不同程度地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不仅使农产品质量F降,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据2006年最新统计资料显示,黑龙江、四川、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和时肃等省部分城市水土污染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6l亿元,间接损失8.2亿元。
2目前工作进展2.1已开展了浙江等7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从2004年到现在,已经部署了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四川、黑龙江、甘肃共7个省的98个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图1),其中2004和2005年已完成了52个城市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地下水污染、软土、土壤沙化、盐碱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现状;查明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特征;基本查明了重要城市的应急(后备)地下水源地条件和天然建材、地热,地F空间等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并对这52个城市地质灾害与水土污染等造成的社会经济危害进行了评估,进行了环境地质图件编制,包括了基础地质图件,专题图件和综合评价图件。
2006年将完成其余的46个城市的主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第一卷第二期发展动态图1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进展和部署图2.2开展了环境地质图系编制研究,进行城市环境地质数据库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为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
(1)开展了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方法的研究:编制完成了《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指南)),为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成果图编制提供了统一技术、方法方面的指导。
进行了全国小比例尺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方案研究和城市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正在进行典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专题研究。
(2)建立了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并以石家庄市为例,完成了化学工业建设用地、异地局标准于2006年发布执行。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规定了城市环境6地质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设计书编写,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数据库建设及报告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近期工作建议根据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将在目前7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基础工作上,2010年以前完成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在未来几年,将相继启动并完成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开展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法专题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城市环境地质图系编制指南》及其文冬光等: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第一卷第二期样图;完善专题评价子系统和网络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系统开发。
开展并完成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理论方法专题研究包括城市十地利用地质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及示范研究、城市地质环境价值评估、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评估方法、城市地质环境容最评价方法研究,完成岩溶溶解地区、西北黄土地区、山谷区城市垃圾填埋处置场地选址方法研究。
开展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评价与研究,编制全国性城市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建没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到2010年,完成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建立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提交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成果报告。
I nves t i ga t i on and A ss essm e nt of E nvi r onm e nt al G eol ogy i n C hi na’SM aj or C i t i esW e n D ongguang1L i u C hangl i2r,.D epar t m ent of H ydr o geol ogy and Envi r onm en t al G eol ogy,C hi na G eol ogi cal S ur vey,B ei j i ng100011;2.I nst i t ut e ofH ydr ogeol ogy and Envi r onm en t al G eol ogy,C hi nes e A ca—dem y of G eol ogi cal Sci e nc e s,Z he ngdi ng,H e bei050803JA bs t ract:Int ens i ve hum an engi neer i ng a ct i vi t y has becom e a ver y i m por t ant pr oces s t hatr e m a r ka bl y aff ect s t he ur ban ge o-envi r onm e nt dur i ng t he per i od of qui ck ur bani zat i on ofC hi na.V ar i o—U S envi r onm e nt al ge ol ogy pr obl em s a nd geo—hazar ds,s uch as depl et i o n ofgr oundw at er r es o ur c—es,gr oundw at er cont am i nat i on,l a nd s ubs i dence,s ur f ace col l aps e,r ockf al l,l ands l i de a nd m udr-ock f l ow,s er i ous l y r es t rai n t he s us t ai nabl e devel opm ent ofur ban econo m y and s oci et y.T hi s paper bri efl y s um m ar i e s t he envi r onm e nt a l geol ogypr obl em s and geo—hazards exi s t i ng i n m aj or ci t i e s of C hi na,t he pr ogr ess m ade i n r ecentur ban envi r onm ent al ge ol ogy i nves t i gat i on a nd as ses sm ent a nd t he w or k—pl an i n f ut ur e.K eyw or ds:ci t y;geo-envi r onm ent;envi ronm ental geol ogy pr oblem;geo-hazar d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