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雨中奔跑的速度与淋雨量的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在雨中奔跑速度与淋雨量的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得出人在雨中奔跑时最佳的奔跑速度与淋雨量的关系。
因此从以下方面分析:一,设降雨淋遍全身不考虑雨的方向,经简化假设得人淋雨面积为前后左右及头顶面积之和。
二,雨迎面吹来,雨线方向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人淋雨面积为前方和头顶面积之和。
因各个方向上降雨速度分量不同,故分别计算头顶和前方的淋雨量后相加即为总的淋雨量。
据此可列出总淋雨量W 与跑步速度v 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析表明当跑步速度为maxv 时,淋雨量最少。
并计算出当雨与人体的夹角θ=0、θ=30°时淋雨量三,雨从背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人淋雨量与人和雨相对速度有关。
列出函数关系式分析并求解,可知当人速度v=2m s 时淋雨量最少四,列出淋雨量W 和跑步速度v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利用MATLAB 画出α分别为0°,10°,….90°的曲线图。
五,雨线与人跑步方向不在同一平面内,则考虑人的淋雨面积为前后左右以及头顶。
分别列式表示,总的淋雨量即为三者之和。
1、问题的重述要在雨中的一处沿直线跑到另一处,若雨速为常数且保持方向不变,试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是否跑得越快淋雨量越少。
将人简化为一个长方体,高 1.5/a m s =(颈部以下),宽0.5b m =,厚0.2c m =,设跑步距离1000d m =,跑步最大速度5/m v m s =,雨速4/u m s =,降雨量2/w cm h =,记跑步速度为v 。
问题一,不考虑雨的方向,设降雨淋遍全身,以最大速度跑步,估计跑完全程的总淋雨量。
问题二,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θ,如图1,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 及参数,,,,,,a b c d u w θ之间的关系,问速度多大,总淋雨量最少,计算0,30oθθ==时的总淋雨量。
问题三,与从背面吹来,雨线方向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α,如图2.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 及参数,,,,,,a b c d u w θ之间的关系,问速度多大,总淋雨量最少,计算30oθ=时的总淋雨量。
问题四,以总淋雨量为纵轴,速度v 为横轴,对(3)作图(考虑α的影响),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问题五,若雨线方向与跑步方向不在同一平面内,模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问题的分析问题一,将人体简化成长方体,雨以降雨量w 均匀地淋遍全身,求出人接受雨的总 面积,人以最大速度跑步,并计算淋雨时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求出人跑完全程的总淋雨量W 。
问题二,雨迎面吹来,雨线方向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夹角为θ,如图1所示。
根据分析可以得到人在头部及身体前面淋雨,计算模型中长方体的面积,再根据人的速度和跑步路程得出时间t,进而求出在人体总的淋雨量.据此可得W 与v 之间关系,并能求出θ=0和θ=30°时的总淋雨量。
图1问题三,雨从背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夹角为α,如图2图二所示。
左右方向上淋雨量为0。
头顶上单位时间内接收雨的量1w 与雨速垂直方向上的分量成正比,1W 为头顶面积bc 与时间的d/v 以及1w 之积。
当sin v u θ<时,前方不受雨,前后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淋雨量2w 与人前进方向上人相对于雨的速度(usin θ-v )成正比,据此推算出2W ;而当sin v u θ<时,后方不受雨,由于人速已经高于雨速,这时前面会向前撞上雨滴,即2w 与sin v u θ-成正比。
2W 为人体前面积ab 和跑步时间d/v 顶淋雨量以及2w 之积。
由此可计算出总的淋雨量。
12W W W =+,据此可得W 与v 之间关系,并能求出α=30°时的总淋雨量。
问题四以总淋雨量W 为纵轴、速度ν为横,针对问题三的求解,利用MATLAB 作出当α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90°时的曲线图并加以分析。
问题五,如图三,为人体模型的俯视图。
需要分三部分计算,在前后面上,雨垂直方向分速度为cos u β,相对速度为sin cos v u θβ-,乘上垂直受雨的面积ab 以及时间dv 即为前后侧受雨量2W 。
因为垂直于左右面人的分速度为0,左右两面上相对速度为sin sin u θβ乘上面积ac 以及时间dv极为左右受雨量3W .而头顶受雨与雨速和人速夹角大小无关,因此1W 仍按(2)、(3)问的算法做。
由123W W W W =++可得雨量求法公式。
图33、模型的假设与符号说明、模型的假设1、把人体视为长方体,人体行走过程中的震荡引起的误差可忽略不计。
ν大小与方向恒定,即沿直线匀速前进。
2、问题1中不考虑雨下落的方向,假设为自由落体。
人体各个方向均匀接受雨量,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受雨量恒定。
3、问题2、3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并且雨线与人体夹角不变。
在此过程中左右两侧因与雨速平行而不沾雨。
4、假设雨的密度相同,雨滴大小、形状相同,雨速均匀不变5、假设单位时间内接收雨的量与雨速成正比。
、符号说明h :人的身高w :宽度d :厚度v :速度θ:降雨下落方向与人的夹角W :淋雨总量I :降雨大小(降雨强度) D :路程4、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问题一:不考虑雨的方向,因为降雨量w 均匀地淋遍全身,所以在将人体简化成长方体的情况下,忽略次要因素,人以最大速度跑步,根据淋雨时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等有关条件,列出总淋雨量W 的求解公式如下: ()max22d W ab bc ac w v =++,利用MATLAB 编程求解,可得: 0.0024W ≈3m 问题二:将降落在人体上的雨滴分成两部分,1s (顶部)2s(前面),人体接收的雨量和头顶面积、头顶部分与雨滴垂直下落方向分量1u 、行走时间有关。
列式求解如下: 头顶:11cos u u s bc==θ假设降雨量w 与与点密度(均匀不计)淋雨量与人相对速度有关,所以:111111cos cos cos w u w w d bcdw W w s t w bcv v∝====θθθ正面:2sin v v u=+θ而222222212sin sin sin sin v u uw v w wv uw w u v abdW w s t wu v bd av W W W w c a v u +∝=+=⎛⎫== ⎪⎝⎭⎛⎫=+=++ ⎪⎝⎭θθθ+1θ利用MATLAB 编程求解,可得:当v =5m/s 时,淋雨量W 最小;当θ=0°时,W = 3m ,当θ=30°时,W =3m图4图5问题三:将降落在人体上的雨滴分成两部分,1s (顶部)2s (前后两面),1s 面积为1s bc= 假设:1w 与雨点密度,雨点与人的相对速度成正比而雨点均匀分布。
头顶:111111cos cos cos w v v u w w ds w t bcw vααα∝=∴===1W正面:当sin u v α<时,人速大于垂直于人前后面的雨速,雨会沾到人的前面2222sin sin w v v u v v u w w uαα∝-=-∴=2sin v u dW wab u vα-=当sin u v ≥θ时,人速小于垂直于人前后面的雨速,雨会沾到人的后面2222sin sin w v u v v u vw w uαα∝-=-∴=2sin u v dW wab u vα-=,因为12W W W =+ 所以[][]cos sin sin cos sin sin bcw d u v d wab u v v u v W bcw d v u d wab u v v u v αααααα⨯⨯-⎧+⨯⎪⎪=⎨⨯⨯-⎪+⨯≤⎪⎩>编程求解可得:当v =2m/s 时,总淋雨量最少;雨线方向与人体夹角为30°时,淋雨量为3m 。
问题四: 合速度sin u v α-总淋雨量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bcw d u vd wab u v v u v W bcw d v u d wab u v v u v αααααα⨯⨯-⎧+⨯⎪⎪=⎨⨯⨯-⎪+⨯≤⎪⎩>若ccos α-asin α<0,即:tan α>c/a,则v=usin α时,W 最小。
否则,V=m v 时,W 最小。
(如下图)α当a=30°,tanα>,v=2m/s,W ≈升最小,可与v=Vm,≈升相比。
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可知,当雨从背面吹来,只要α不太小,满足tanα>c/a,即:α>时,v=usinα,W最小。
此时人体背面不淋雨,只有顶部淋雨。
问题五:该问题中,只举例研究雨从正侧面吹来。
设雨线与跑步速度方向夹角为δ。
作图如下:W1=bcdwsinδcosβ/v雨速水平分量 ucosδ(方向与v相反)合速度 ucosδ+v 单位面积时间的淋雨量ω(ucosδ+v)/uW2=abdω(ucosδ+v)/uvW3=acdwsinδsinβ/vW=W1+W2+W3=bcdwsinδcosβ/v+abdw(ucosδ+v)/uv+acdwsinδsinβ/v由以上式子可知,当v 最大时,W最小。
其他情况与问题二处理类似,利用速度分解和合成,可以解决。
本质并无区别。
5、模型的评价、模型优点通过模型的建立,对雨的各个方向进行了讨论,比较客观得出了人的速度与淋雨量的关系。
同时应用了matlab等软件的得到了比较准确的结果,并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忽略次要干扰,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模型改进此模型将人近似类比为长方体,与人体的实际形状有较大的差异,经分析后发现可以将人类比于一个长方体加一个球;并且文章没有考虑到人在奔跑时雨淋到身上并不是准确的直线,而是会发生偏折。
参考文献:l、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李大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数学建模案例分析,白其岭主编,海洋出版社,(2000年,北京)小组成员:熊俞超辛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