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济南大学材料学院

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济南大学材料学院

《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关系、相关的合成固化原理与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复合材料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理论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六章,根据各章内容可归纳为六大部分,即:1、不饱和聚酯树脂;2、环氧树脂;3、酚醛树脂;4、其他类型热固性树脂;5、热塑性树脂;6、高性能树脂。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熟悉各种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的结构特点与配方;掌握三大热固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和通用热塑性树脂的合成原理及合成方法;对各种聚合物基体在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有较全面和系统的理解与认识,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条件完善
《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课程涉及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以及高性能树脂,涵盖了所有的树脂基体,覆盖面广。

另外,随着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新品种、新类型的基体材料层出不穷,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针对这两个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

例如,对于一些陈旧的目前生产实际中已经淘汰的知识略讲甚至不讲;对于一些行业发展新动向,适时的增加新的内容,如在第五章热塑性树脂中,利用科研课题成果,增加有关木塑复合材料的知识。

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扩大了课程的信息量,有利于突出重点和强调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各章节的特点,通过实例、图片、录像等元素的适当引入,因材施教。

如:第一章,采用实例“196#不饱和聚酯树脂的配方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不饱和聚酯的配方设计原则;第五章,增加实物图片,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另外,通过项目实验或观看生产录像,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科研,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综合考虑学生学情的变化和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情况,于2014年9月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任务,大纲中体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例如:为适应行业发展,突出热塑性基体树脂的地位,将第五章热塑性树脂由原来的4学时增加到6学时,第二章环氧树脂减少2学时。

三、网络建设
2009年7月完成了本课程的网络建设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师资队伍介绍、教学日历、电子课件、教学资料及互动栏目。

近几年一直注重网络建设与维护,保证网络畅通,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

2015年7月,将课程网站移至济南大学课程中心网站,并进行了更新。

网络课堂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教改的进行及某些授课内容的进一步更新,网络教学建设工作保持连续状态。

四、教学状态与质量的监控
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及时了解、掌握各种反馈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教师备课,(2)课堂教学,(3)辅导(答疑与质疑),(4)批改作业,(5)考试命题、阅卷、评分等。

多年来,课程组教师一直坚持听课、研讨及课后讨论等业务活动,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加强本课程的后续评价工作,及时听取四年级学生、毕业后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及考研的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意见,听取后续课程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评价。

加强试题库建设,使考试、试卷评阅与分析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课程考试完全实行教考分离,并与平时作业成绩相结合,使平时作业在总成绩中有一定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