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困境与出路李森中国政法大学2010MBA—F班59摘要:本文论述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的特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国际农药行业研发、贸易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特征下,我国逐步成熟的农药行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出现的特点,面临的种种非贸易壁垒,中外农药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如何应对非贸易壁垒的措施以及我国农药行业的前途和出路。
关键词:农药行业进出口贸易非贸易壁垒农药贸易摩擦1、世界农药行业的发展概况世界范围内,农药行业经历了19世纪的高速发展以后,现在已经进入成熟期,与其它行业一样,在经过一系列的扩张和并购之后,国际农药行业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其中德国拜耳、瑞士先正达、德国巴斯夫、美国陶氏、美国孟山都和美国杜邦等六家国际性农药生产企业,占据了全球农药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药行业超额收益主要为其所获得,国际农药行业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特征。
2、世界农药贸易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农业的增长,以及农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农药贸易不断扩大,并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世界农药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300亿美元。
世界农药贸易在连续几年衰退后,于2002年开始恢复增长,2003年、2004年世界农药贸易增速加快,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达到亿美元,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世界农药贸易主要集中在西欧地区。
2004年西欧地区农药贸易额为亿美元,占世界农药贸易总额的比例达%,其次是亚洲,占贸易总额的比例%,拉美和北美地区的贸易额所占比例为10%,%,非洲是贸易额最少的地区,所占比例为%,目前这个结构变化不大。
、法、德、美、英和中国为世界农药主要贸易国。
在世界农药贸易中,法、德、美、英和中国居前五位,这五个国家的农药贸易额占世界的比例达%,目前世界农药贸易仍然集中在这五个国家。
、除草剂占世界农药贸易的主导地位。
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是世界农药贸易的三大产品,占世界农药贸易总额的80%以上,除草剂多年来一直占世界农药贸易的主导地位,占世界农药进出口总额的35%,其次是杀菌剂、杀虫剂,分别占世界农药进出口总额的%和%。
3、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特点我国是一个现有农药生产企业3000多家,能够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的农药生产大国,在世界农药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8年以来,我国农药工业大力调整结构,努力提高质量,积极拓展服务,取得了产销两旺、效益增长的好成绩,保持了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从总体上表现如下特点:、国内农药市场基本平稳,但供大于求,产销矛盾突出。
从总体上看,农药生产供应较为充足,市场较为活跃,价格出现上升,但市场总量过大,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市场供求区域性不平衡矛盾依然存在。
从市场供应来看,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到位有力的拉动了我国农药的增长。
但农药产业与市场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表现突出,同时,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供应大于需求。
、农药价格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如物价上升和原料上升而导致成本上升,结果农药产品销售价格稳步上扬。
、农药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的农药生产大国之一,同时也是农药出口大国之一,中国农药出口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000多家,其中农药生产企业近300家,外贸企业近500家,并且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出口大于进口,出口量和出口额年年有增。
总体上看,农药已经出现良好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农药出口主要地区为北美、东南亚、南美、日本和中近东,出口货源地主要是江苏、浙江、山东、上海、湖北等省市。
从出口企业的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而且从事农药出口的生产企业数量明显多于从事农药出口的外贸公司数量。
、农药产业效绩逐年趋向好转。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限额以上783家企业统计,农药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及经济效益呈全面增长态势,农药行业整体利润呈上升趋势。
4、我国农药行业取得的成就我国农药生产能力为130万吨/年(100%有效成分计,下同),可生产600多个品种,3000多种制剂,而在1990年仅有品种70个,产能万吨/年,产量仅万吨。
2007年农药产量为173万吨,“十五”末年(2005年)较“九五”末年(2000年)农药产量增长%,2000-2005年均增长%,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还有大量出口。
见表1、2。
目我国已成为世界农药主要出口国,出口300余种产品,至100多个国家地区。
2007年出口农药万吨(实物),出口贸易额亿美元。
“十五”末期较“九五”末期国产农药出口数量增长164,9%,金额增长%,2000-2005年均长分别为%和%,见表3。
5、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呈现的七大特点、农药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良好态势,出口量和出口金额持续双增长。
不仅表现在出口品种数量大幅增加,还表现为出口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取得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约600个,90%出口到欧美、东盟等地。
、农药出口品种结构日益合理,品种规模增大。
目前我国出口的农药品种结构与世界农药市场结构基本一致。
、农药出口企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按地域分,苏浙沪作为我国农药生产的大省份,在农药出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农药出口的金三角。
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是我国出口农药的主力军。
、农药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
我国农药出口市场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仍是主体,南美洲、欧洲、北美洲三个市场并驾齐驱。
东盟为最大的进出口市场,对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出口快速增长。
2007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农药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出口总量的%;自东盟进口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进口总量%。
此外,对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农药出口快速增长,分别出口万吨和万吨,分别增长%和%,对上述2个市场合计占当年中国农药出口总量的%。
同年自欧盟进口农药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进口总量%。
近年来,到非洲的出口量增速较为突出。
、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我国农药在长期的出口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稳定和开拓市场的基础上,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在国外建农药生产或加工厂,或建立销售渠道,如连锁店等,为我国农药产品、农药技术、服务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开拓了新的领域。
2007年,中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农药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出口总量%;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农药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进口总量%。
同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农药万吨,下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农药不足1000吨。
、农药进口总额呈现下降的趋势。
农药进口数量增加了,但进口总额反而下降,从一个侧面说明国产农药产品竞争力增强,阻止了进口农药价格的上升。
、贸易产品主要以除草剂为主。
2007年中国农药对外贸易以除草剂为主,其中,出口除草剂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出口总量%,进口除草剂万吨,下降%,占当年中国农药进口总量%。
此外,出口杀虫剂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出口总量%;进口杀菌剂万吨,增长%,占当年中国农药进口总量%。
6、我国农药行业的现实与尴尬、外国企业只在中国购买原药。
自己生产不如到中国买药合适,但在中国只买原药而不买制剂。
外国企业将中国原药加工成制剂后在全球赚取巨额利润。
产生这一令国内农药生产厂家十分尴尬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农药生产国、最大的非专利农药出口国,但制剂出口比例低,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谈判上没有主动权。
以草甘膦为例,在国际农药大鳄孟山都宣布一条10万吨/年的草甘膦生产线停产后,中国草甘膦的吨价从万元升到3万元,进而暴涨到10万元;2008年5月孟山都表示要恢复生产,减少从中国的进口量,国内价格开始一路跳水,降至接近2万元的低位,同时出口原药价格也一路看跌。
但这段时间内,国际制剂市场的价格从未大幅下跌,一直处于高位。
外商低价购买多个中国企业生产的原药,再将其加工成制剂在美国等国际市场高价专卖出去,中国企业在国际农药大市场中只分得了不大的一杯羹。
中国只是农药出口量上的大国,但还是农药销售特别是制剂农药销售方面的弱国。
、农药出口呈现出“两多两少”的局面。
目前我国农药出口呈现出“两多两少”的局面,即原药出口多,制剂出口少和贴牌销售多,自主品牌少,整体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而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就应调整其盈利结构,除了卖产品,还要增加服务要素,要做市场和出口技术的服务,如开发不同用途的新剂型,进行不同防治对象的技术服务等。
7、我国农药进出口面临的非贸易壁垒随着我国农药出口量连年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不断设置一系列的非贸易壁垒,如农药残留标准、农药产品技术标准和反倾销调查等,我国农药出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频繁的反倾销调查。
目前,我国农药在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还不足10%,我国第一大农药出口品种草甘膦企业还频频遭遇来自国外的反倾销。
包括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均对我国草甘膦企业提出过反倾销调查。
仅仅在刚过去的2010年,就有巴西、美国等国对中国草甘膦提出反倾销调查。
、新的反倾销形式。
国外甚至还采取专项行动,如利用媒体舆论宣传、设置企业健康安全壁垒等,诋毁、抵制我国农药产品出口,这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另一种反倾销形式。
、跨国公司调整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已经做出了重大调整,它们正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重新定位、配置公司内部资源。
出于环保、生产成本等原因,他们采取掌握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手段,而在其他国家生产和采购原药的方式。
国外公司发展靠研发驱动,而且,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扩大,我国农药企业在技术竞争力上尚不足以抗衡,销售驱动的发展模式还会存在一段时期。
、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
我国从事农药出口企业与农药生产企业一样,规模小而分散,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同一种产品,外贸企业多家询价,造成生产企业间竞相降价,形成恶性竞争,这是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的一个主要原因。
、产品登记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中国企业只能为国外企业生产原药而无法在美国销售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普遍在美国进行的是产地登记,而不是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农药登记。
通过美国“ME-TOO”登记,与已登记的农药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制剂和加工用药(原药)才能进入美国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
虽然登记方按市场份额均摊资料费,但“ME-TOO”登记的费用仍很昂贵。
由于中国缺乏良好试验规范(GLP)实验室,中国农药产品要获得境外登记,必须支付巨额审批费用,是我国农药出口中制剂比例不高的一大原因。
、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给我们带来了有利的因素。
给我国农药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国际市场信息,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国际农药市场的需求,可以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能够随时运用世贸规则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给我们带来了不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