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现状概述第一章规划背景萍乡市于1996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其中近期建设时限为1996-2000年)。

萍乡市人民政府依据该规划全面而有序地展开萍乡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任务也基本完成。

根据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指示精神,从端正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明确近期城市建设重点,加强规划规范性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重要性。

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为了促进并引导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建设部颁布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萍乡市人民政府为控制和引导萍乡市2005年以前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以上文件精神及江西省建设厅的统一部署,委托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对《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总结检讨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变化因素与现状城市建设状况,协调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动态修正与完善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编制《萍乡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章城市概况一、市域概况萍乡市位处江西省西部,素有“江西西大门”之称。

北毗湖南浏阳市,东接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市安福县,南接吉安市永新县,西邻湖南醴陵市、攸县。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15′—114°17′,北纬26°57′—28°01′,地处罗霄山脉的北段和中段,为赣湘水系的分水岭。

萍乡市现辖2区、3县、1个开发区,即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安源经济开发区(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

市域国土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2001年全市总人口174.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97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40.62%。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20.5亿元,三产比例为:12.7:56.0:31.3。

萍乡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萍乡于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置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1949年7月解放,1960年撤县设市。

1970年升格为省辖市。

萍乡自上世纪初开始规模开采煤炭,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逐步形成冶金、建材、机械、电力、家用电器、电瓷、化工、造纸、纺织、烟花鞭炮等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

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均位列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之前列。

萍乡的原煤产量占全省1/3强,生铁产量约占全省1/2,电瓷产品及客车在全国均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

萍乡位处江西省西部,处于国家京九、京广、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而以新、宜、萍为复合中心的赣西经济区已经成为江西省与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内陆桥梁”和“经济纽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内在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已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建立,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其产业结构高级化,将推动成熟产业和传统产业逐步向内地扩散和梯度转移。

江西省处于承接沿海地区经济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

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萍乡市地方交通组织易于纳入区域大交通网络,城市经济可以融入大区域经济分工,从而推进萍乡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市区概况萍乡市区由安源区、经济开发区和湘东区组成,位处萍乡市域中部、萍水河中游,国土面积1090km2。

2001年市区总人口44.57万人(含湘东镇10.8万人),市区(含湘东)国内生产总值45.0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87元/人,三产比例6.2:56.7:37.1。

市区交通便捷,浙赣铁路、320国道、319国道、沪瑞高速公路均从市域经过。

市区距湖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距南昌昌北机场2小时车程。

萍乡市历年发展统计一览表三、城市建设概况萍乡市城市建设按“一城二组团八片区”展开建设。

中心组团为萍乡市政府及安源区政府、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建成区人口33.8万人。

湘东组团为湘东区政府所在地,现状建成区人口约为8.3万人。

中心组团以中心片区为核心呈“花瓣式”七片区展开建设。

现状建成区面积29.6km2,城区人口为3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2.4万人,暂住人口1.4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7.73m2/人。

其中:中心片区:是萍乡市行政、商贸、文化中心和对外交通中心,主要的居住集聚地,同时也是周边片区、矿区的生活服务中心,现状建成区10.1km2。

丹江片区:建成区面积3.2km2,主要为化工、机械工业基地。

安源片区:建成区面积2.6km2,为安源镇所在地,煤炭生产基地及生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山片区:建成区面积3.2km2,为建材工业基地。

苏家屋片区:建成区面积 5.3km2,主要以安源经济开发区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建成区基本与中心片区连为一体。

白源片区:现为高新技术工业园东区,建成区面积 2.4km2,为城市新兴工业基地。

硖石片区:建成区面积为2.8km2,主要以居住为主。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现状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属国家城市建设用地Ⅱ级标准,基本符合工矿城市片区式发展的用地特征。

各单项指标中,居住用地指标31.75m2/人,超过国家标准(18.0-28.0 m2/人),主要是由于城市边缘农村居民点较多,用地分散,集约度低造成的。

工业用地指标27.55 m2/人,超过国家标准(10.0-25.0 m2/人),与工矿城市性质是相符的。

道路广场用地指标7.21m2/人,符合国家标准(7.0-15.0 m2/人),但偏低。

绿化用地指标4.77m2/人,低于国家标准(≥7m2/人),今后仍需在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一览表注:2001年底中心城建成区人口为337704人。

四、现状城市建设存在问题1、城区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

2、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公共绿地较少。

3、文化、体育设施不健全。

4、老城区开发强度高,人口密集,10.1km2建成区集中了约21万人口,生活环境质量较差,亟待疏解人口。

第三章城市总体规划简介一、规划期限:近期1996—2000年远期2001—2010年二、城市性质:1、萍乡市城市性质:赣湘边境区域的中心城市,发展新兴工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二、三产业并举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2、中心城城市性质:赣湘边境区域的中心城市,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三产业并举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近期32万人,远期43万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远期34.4km2,人平80m2/人。

四、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以320国道、319国道为骨架,组织放射状路网,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展开总体布局。

组团之间保留较大的绿地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条件,使城市与自然有机地结合。

中心组团: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发达的商业服务中心及对外交通中心,中心城的主要居住用地。

规划用地面积17.3km2,安排居住人口22万人。

丹江组团:是以机械、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组团。

规划用地面积 6.3km2,安排居住人口6万人。

安源组团:是煤炭生产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区。

规划用地面积1.5km2,安排居住人口2万人。

青山组团:是以煤炭、建材工业为特色的生产生活相配套的独立组团。

规划用地面积4.8km2,安排居住人口5.5万人。

苏家屋组团: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组团。

主要安排一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

规划用地面积3.1km2,安排居住人口6万人。

硖石组团:是具有教育、娱乐、休闲、居住、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组团。

规划用地面积1.8km2,安排居住人口1.5万人。

五、总规实施情况评价1、总体评价:1996年以来,萍乡市人民政府依据总体规划要求有序地展开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逐步进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得以加强,城市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2、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骨架的拉开,现状中心城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和突破总体规划预测的相应时限规模。

3、由于受区域大交通建设的牵引,以及经济开发区、高新工业园区的超常规发展的影响,城市重点向东北方向发展。

4、由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有限,为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共建共享目的,城市未能按总规要求组团式均衡展开建设,而是以加强中心组团旧城改造为基础逐步向边缘地带扩张建设。

同时突出建设安源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该片区建设规模已超出总规苏家屋组团的远期规模,并与中心组团连片展开布局,而外围其他组团基本未进行规模型开发与建设。

六、近期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1、面对城市发展现实,分析城市发展趋势,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合理确定萍乡市近期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2、策应区域大交通建设,协调城市与大交通的关系,明确城市近期重点区域和发展方向。

3、合理有序地展开工业区建设,努力培植城市经济增长极,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战略。

本着“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的原则,按类分区展开工业用地布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完善城市功能,突出中心城市职能,配套完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5、本着“容量适度超前,设施逐步跟进”的原则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好山水文章,构筑城市绿地系统,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城市园林化目标。

7、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有序展开新区建设,协调各片区职能,实现城市建设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8、健全房地产市场,加强房地产开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有序推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整治。

第二部分近期建设规划第一章概述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正确处理城市经营与规划控制、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2、坚持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本着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情况,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套完善,并适度超前安排,以满足改革开放、招商引资需求,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4、完善并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的区域辐射力和凝聚力。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园林化目标。

6、以最佳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进行用地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原则,合理组织城市社区管理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