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四军三师十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新四军三师十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新四军三师十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新四军3师10旅原属4师建制,1941年9月,与3师9旅对调,进到淮海根据地,与淮海人民共同浴血抗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一10旅是以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688团各一部和旅部警卫营大部为基础,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1940年初,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派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新四军主力一部北上,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创建新的根据地,以打破国民党把八路军限制在黄河以北,切断与新四军联系的企图。

为此,八路军总部于1月24日指示黄克诚同志以344旅和冀鲁豫支队等部队组成八路军第2纵队,准备随时南下增援新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

第2纵队机关和直属队由344旅机关和直属队编成。

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杨得志任副司令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崔民田任主任。

下辖新1旅、新2旅、新3旅和344旅。

其中,新2旅由冀鲁豫支队1、2、3大队编成,下辖4、5、6团。

杨得志兼任旅长,吴信泉任政委,常玉清任副旅长,卢绍武任参谋长,李雪三任主任。

344旅由原344旅687团和689团扩编而成,下辖687、688、689团。

刘震任旅长,康志强任政委,沈启贤任参谋长,高农斧任主任。

机关和直属队从687团和689团抽调人员编成。

根据总部指示,将新1旅留在太行山,黄克诚政委率纵队机关、直属队和344旅,于4月中旬越过平汉路进到濮阳地区与新2旅和新3旅会师。

4月下旬,顽军石友三部突然从东明向我军进攻。

我第2纵队(新2旅、新3旅、344旅)和赵(承金)谭(冠三)支队,由黄克诚、杨得志统一指挥发起反击,将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残顽向黄河以南民权县逃窜。

党中央于1940年5月5日指示:华北敌占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华中是我军重要的生命线。

为此,总部命令黄克诚率第2纵队344旅和新2旅分两个梯队南下华中。

第1梯队由刘震、康志强率344旅687团、689团和新2旅6团,于5月中旬从定陶出发,从黄道口越过陇海路,6月下旬分两批进到新兴集与新四军第6支队会师,并在油张集击退日军400余人的进攻,歼敌150余人。

6月上旬,开封日军万余人向冀鲁豫进行大“扫荡”。

我第2梯队由吴信泉率新2旅4团、5团和344旅688团,适时跳出敌人包围圈,进到范县东南郓县以北地区。

第二天拂晓,黄克诚、韩振纪率教导营、警卫连与新2旅会合,从韩城以北经巨野金乡南下。

这时杨得志来电,要求将新2旅4团留下,并将新2旅参谋长卢绍武留下任2纵参谋长。

黄、韩同意了杨的意见。

于是卢绍武率4团中途返回,黄、韩率部继续南下。

途中日伪军200余人向我5团袭击,经1小时激战,我将敌击退。

当夜越过陇海路,于拂晓宿营于张圩子,敌伪又出动300余人向我进袭,新2旅旅直和688团经两小时战斗将敌击退。

6月下旬顺利到达涡阳以西与新四军第6支队和第1梯队会合。

6月27日接中央军委电令,第2纵队344旅、新2旅主力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活动于陇海路南、津浦路西、淮河以北地区,对日开展游击战,巩固扩大豫皖苏根据地。

7月下旬,344旅(688团、689团)改为4旅,留归4纵队建制,黄克诚率新2旅(5团、6团)和687团到达皖东北地区,奉命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

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

以一部坚持皖东北,主力挺进苏北。

二皖南事变后,5纵队改为新四军3师,4纵队改为新四军4师,4旅改为10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下辖28团、29团。

部队活动于宿(县),蒙(城)凤(台)地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巩固扩大豫皖苏根据地。

1941年2月初,顽军李品仙、汤恩伯部集中优势兵力对豫皖苏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到4月下旬在顽、日、伪夹击下,4师部队遭到一定损失。

上级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游击战争外,主力撤至皖东北。

10旅(688团、689团)于1940年6月到豫皖苏时约4500余人,在豫皖苏反顽斗争中伤亡减员1300余人,部队伤了元气。

1941年9月,10旅与9旅对调,9旅归4师建制,10旅归3师建制,这时10旅仅剩3200余人。

9月,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3纵队司令王光夏进占程道口,企图切断淮海与皖东北联系,迎接顽军东进。

陈毅代军长亲自指挥7旅19团和军独立旅两个团担任主攻,10旅29团担任打援。

此役,除王光夏带100余人突围逃窜外,余被全歼。

10旅进到淮海区后,旅机关和直属队合并,改为10旅兼淮海军区,刘震兼任司令员,区党委书记金明兼任政委,原军区司令员覃健改任副司令员,高农斧任主任。

10旅政委康志强调任9旅政委。

28团3营并入29团,团直和2营编入泗阳、潼阳、东海县总队。

原29团团长王德荣过运河时逃跑,政委王德贵调出,由10旅参谋长沈启贤任29团团长,田养泉任政委。

程道口战斗后,新四军独立旅(辖1、2团)常住淮海区,以后将淮河大队编入独立旅为3团,加上10旅29团,共有4个团坚持淮海区的斗争。

这以后,日、伪基本上未进行大的“扫荡”,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打仗不多,根据地局面相对稳定。

1942年10月,新四军独立旅返回山东归建。

三1942年11月,吴信泉调任10旅兼淮海军区副政委并兼主任,原主任高农斧去延安学习。

11月15日,日伪军7000余人对淮海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我以一部主力配合各县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与敌人进行游击战,杀伤、消耗、疲惫削弱敌人,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到边区、伪区隐蔽。

当敌人发现我在边区、伪区而寻我主力决战时,我从敌合围间隙回到根据地。

这样反复周旋,使敌人处处扑空,拖得筋疲力尽,不得不停止“扫荡”。

在敌人“扫荡”中,淮海区进行了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和党政军一元化的工作。

10旅兼淮海军区改为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仍以刘震任司令员,地委书记金明兼任政委,覃健任副司令员,吴信泉任副政委兼主任。

党政军机关减少60%以上,加强了基层。

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编成4个支队:沭阳独立团改为1团,滨海大队改为2团,29团一部改为3团,以29团机关和直属队组成1支队机关和直属队,沈启贤任支队长,中心县委书记张克辛兼任政委,王凤余任副支队长,田养泉任副政委,温运生任主任。

泗沭独立团改为4团,宿迁独立团改为5团,29团另一部改为6团,以军区精简下来的人员,加上从3个团抽调的人员组成2支队和直属队,张万春任支队长,石瑛任政委兼中心县委书记,冯志湘任副支队长,郭永昌任主任。

东海独立团改为7团,潼阳独立团改为8团,宿北大队改为9团,以原设在该地区的一个指挥所为基础,从3个团抽调人员充实组成3支队机关和直属队,分区副司令员覃健兼任支队长,中心县委书记章维仁兼任政委,张竭诚任副支队长,李少元任副政委,王世琳任主任。

淮阴独立团为10团,涟水独立团为11团,7旅21团1营改为12团,以21团机关和特务连为基础,从3个团抽调人员充实组成4支队机关和直属队,钟伟任支队长,中心县委书记张彦兼任政委,罗友荣任副政委,陶历任主任。

精兵简政后,机关精干了,工作效率提高了。

实行一元化后,有9个团的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使地方党更加关心武装力量的建设。

主力地方化,在淮海区的特点,实际上是地方武装主力化了。

各县独立团上升主力后,各县又从各区区队抽调一部组成各县总队,各区又从各乡乡队抽调一部组成各区区队,各乡乡队又从基干民兵中抽调充实。

1943年4月,10旅兼淮海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发动夏季攻势,对日伪进行反“扫荡”,用围点打援或长期围困的方法与敌斗争,先后攻克胡集、钱集、汤沟、老张集等35个据点。

至1943年冬,我淮海军民经过1年多的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的艰苦斗争,使根据地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除高沟、杨口两据点外,共攻克据点50余个(有的是两次攻克),歼日伪军5000余人,根据地基本上恢复到日伪“扫荡”前的态势,并积极配合了盐阜区的反“扫荡”作战。

主力部队由32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地方武装(县、区、乡脱离生产的武装)发展到9000余人。

淮海军分区部队在反“扫荡”中,打了一个大翻身仗。

取得这些胜利的原因,就是认真执行了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方针,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各阶层人民一致抗日;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对顽军的作战原则,坚持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

认真贯彻执行了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和主力地方化等一系列政策。

同时又在部队中开展了创造模范兵团、模范支部、模范连队、模范党员的运动,正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采取和风细雨、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法,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对清查个人历史问题本着讲多少算多少,没有搞抢救运动。

由于处在战争环境,故整风运动是采取办干部短期整风学习班的方式进行的。

在上述工作的推动下,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战斗素质显著提高,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指战员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战术、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总队的战斗作风有了根本的改变,不仅会打游击战,而且会打运动战,更能打攻坚战。

四淮海军民怀着胜利喜悦的心情迎来了1944年。

新的一年是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

苏北军区的任务是坚持、巩固、扩大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大反攻。

4月21日,淮海军分区部队发起高、杨战役,历时16个昼夜,攻克深入淮海根据地东部的最大据点——高沟、杨口,全歼伪36师72旅的两个整团、1个保安团和1个保安大队以及警察局、区公所等共2000余人;击溃涟水、新安镇、响水口等地日、伪军的6次增援,歼敌900余人,活捉日本兵3个,收复土地500平方公里,解放被日、伪践踏的人民群众8万余人。

9月7日进行了林公渡战斗,经4昼夜激战,击毙日军金井中队60余人,活捉日本兵5人,毙俘伪军90余人。

1944年共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攻克据点数十处,歼灭日、伪军4500余人,使根据地更加巩固的扩大了。

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苏联红军已深入德国本土腹地,英美法联军接近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的末日即将来临;亚洲太平洋战争,美军逐岛进攻,日军节节败退。

华中局1月1日关于1945年工作方针指出:德日覆亡在即,日本失败已成定局,扩大解放区,扩大建立新的机动兵团,准备大反攻。

1945年3月,新四军3师奉命组建独立旅,增援皖江地区7师作战。

独立旅机关和直属队由淮海军分区机关、直属队和2、3支队抽调人员组成。

覃健任旅长,冯志湘任副旅长,石碤任主任。

4月4日在泗阳县里仁集召开成立和出征誓师大会,军分区副政委吴信泉在大会上作了动员讲话,独立旅主任石碤代表全旅指战员表示坚决完成出征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