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著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整部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对话录的注脚。

”由此可见柏拉图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而柏拉图最伟大的著作莫过于人尽皆知但又有所不知的《理想国》。

新学期伊始,虽然经过考研的洗礼,对西方学哲学史有了一点点皮毛的了解,但是对于接下来更加深入的学习要求,这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本科同学关于《理想国》的读书会,每两周阅读一个章节,并和同学们分享讨论。

由于时间等诸多限制,我们现在只分享到了第五章,也就是三个浪头,接下来我将我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个人解读,如有牵强附会或浅薄之处,可发一哂。

《理想国》第一卷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开卷以苏格拉底对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的提问开始。

克法洛斯是一个爱机智的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

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倾向于把正义等同于讲真话和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

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

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因此,“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

在这里,苏格拉底实际上是将克法洛斯的观点拓展开来,并加上了实际场景。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把克法洛斯地观点从一般降为了特殊。

用具体情况来反驳克法洛斯观点中的逻辑。

但是,苏格拉底有过度引申的含义。

根据克法洛斯的观点欠债还钱是正义的,所以把武器还给那个疯了的朋友也是正义的,只有不正义的朋友用武器实际伤害了别人或自己,这才是不正义的。

但是疯了的朋友伤害别人在这里只是一种假设和可能,并不一定会成为绝对现实。

即使成为现实,实行不正义行为的也是他的朋友,而不是还武器的人。

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

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指出,“朋友”和“敌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的话,那么,帮助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

苏格拉底总是用反证法,并且扩充对方辩友的论点的方式进行反驳。

但是这种情况是否真的存在值得推敲。

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存在,自己的朋友是坏人,那自己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

如果自己是好人,“敌人”也是好人,大家都是好人,那“敌人”这个定义是否还存在?如果自己是坏人,自己的朋友也是坏人,那坏人之间相互帮助是合情合理的,这未必不是坏人所定义的正义。

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在任何国家里,正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政府的利益”。

苏格拉底不同意,我也不同意。

他认为色拉叙
马霍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

但是,各国统治者难兔会犯错误,难免会制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些错误的法律对他们是不利的。

认为服从统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

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

"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签,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第一章节中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及其儿子分别就各种具体情况来论证什么是正义但是却没有一个具体的结论,
第三章论述了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如何教育和培养统治者的问题。

苏格拉底阐述的中心思想是,为了教育和培养统治者和护卫者,在理想的城邦中,必须把诗歌和故事中的模仿限制在最狭窄的范围以内。

对于准备成为军人(护卫者)的儿童来说,音乐教育和体育训练要互相配合,不能只顾一面而弃其它。

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分粗暴,而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

只有把音乐和体育配合恰当,以最优比例把两者应用到心灵上的人,才是最完美最和谐的人。

神把城邦自由民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黄金等级,其本性为爱智者,其职业为统治者;第二等级是白银等级,其本性为爱荣誉者,其职业为军人;第三等级为铁铜等级,其本性为享乐者,其职业为生产者。

统治者必须是年纪大一点的,具有护卫国家的信念和能力,并且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

军人自幼经受了对其爱国心、坚定性和洞察力方面的考察,他们是助手,负责执行统治者的法令。

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以好的方面为主,尽量避免他们接受不好的方面。

体育和音乐都是有规律性的行为,只靠蛮力在体育中是行不通的,没有韵律和节奏就不会演奏出好听的音乐。

因此,让护卫者接受体育和音乐的训练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用体育强其身,音乐强其心。

苏格拉底想要培养的护卫者实际上是一群没有差别的优秀的人,他们强而有力量,忠诚而坚定,节制自己的欲望而不作乱,没有个人主义心中只有集体。

这样的势力确实可以存在,那就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第五卷主要谈论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以及哲学王统治理想城邦的可题。

苏格拉底阐述的核心思想是,理想国中妇女和儿童的可题。

他说: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给女子以同样的培养和训练。

我们主张有不同天性的人应该从事不同的职业,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女子。

职业的确定根据禀赋,而不取決于性別。

其实男女之间除去生理上的区別之外,本质上没有两样,只不过女子比男子弱一些罢了。

在理想国中,各种职务应该对男女全部开放。

在理想国中,女护卫者应该归
男护卫者共有,任何人不得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

同样,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认识自己的父母。

男人和女人共同受教育,同吃同住,没有任何私产婚烟由国家安排,最好的男人应该与最好的女人结合在一起,而最坏的男人应该与最坏的女人结合在一起。

最好的男女的下一代必须被哺养成人,最坏的男女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

结婚人数的多寡,由统台者秘密安排,要保护适当的公民人口,使城邦不至过大或过小。

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将被秘密地处理掉。

这一段看似很荒谬,实则是苏格拉底故意而为之。

这一章节的共产共妻没有多少实际的讨论意义,因为不符合人性。

人有情感这件事是自古就有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如果说,将人的情感抹杀,使之成为一个冷静沉着失去自我的个体,固然会调高效率,增强战斗力。

但是爱城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城邦实在是太大了,而一个人的爱始终只是有限的。

但是一个人的私心却是无限的。

或许一个人不会为了某种理想信念和别人拼命,但是如果别人撞倒了自己怀孕的老婆还拒不认错就不好说了。

理想信念很崇高,可以愚弄人,但是真的让一个人拼上一切的可能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在乎的人。

因此,苏格拉底构建理想国的中护卫者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剥离的方式,恰好和他提出理念论的方式相似。

也是认为理念存在于万物之中,并使之剥离开来,再使之独立。

但是在资方文化中,“恶”出现的本质问题应该就是分离。

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食禁果,使自己和上帝分离。

因此分离从来不代表积极意向,因此,在我看来,苏格拉底培养护卫者的方式并不可取,他的论证思路和西方文化中的传统是相悖的。

或许这是他有意而为之,现在还不得而知。

下周分享第六卷,我还没有看完。

对于这种哲学史的奠基之作,还是要细嚼慢咽,这对于理清西方哲学史的脉络很重要。

刚接触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对我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主观上把握不好他的脉络,总是很乱。

相信读完《理想国》之后,会对西方哲学史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