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大保当中学韩军
文言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这许多语文教师。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现在做如下几点分析:
(一)明确什么是文言文以及文言文的分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自己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其次,明确的分类。

文言文可分为韵文、骈文和散文三大类。

韵文包括诗词曲赋等, 重点是辞赋这种文体, 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 阿房宫赋>> 、<< 赤壁赋>> 、<< 秋声赋>> 等;骈文指句式对称字数相等的文章, 如<< 滕王阁序>>;散文根据时代而有不同的形式, 如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说理散文、叙事散文等。

(二)把握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针对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有人说: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二是教法僵化。

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

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

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也有人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

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

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

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

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

一句话,文言文教学的发展瓶颈是有‘言'而无‘文'”。

(三)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咱们究竟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呢?
1 、有意识多增加诵读、背诵的环节。

诵读、背诵可以增强语感,进而理解文意,同时也可以在写作中化用、引用,缘此,辨明字音,理解词义句意,是诵读环节的必走之路,唯有此,背诵才能准确无误。

2 、一定要清楚教材中的常用文言词和语,在做文本阅读时适时考察学生掌握程度,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3 、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清人孙德谦说:“古书之流行,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诵读时,正宜自行圈点。

盖一经点读,其书文义或者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联缀,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

”(《古书读法略例》),从中亦可见点读的好处。

4 、以文代言,在设计中尽量以样本的形式出现,设计中要明晰文本究竟在哪里“导”、“导”什么,在什么地方“点拨”、“点拨”什么,在什么地方“引导”,在什么地方“发现”。

使文言文教学文本滋阴学生的心灵高度。

那么,实际教学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借助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
首先,转变认识——通过学习杨老师的讲座,不但自己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文言文”是咱们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一,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使他们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

第二,克服紧张心理。

深深记得自己当初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总是有些害怕,害怕自己不会翻译却被老师提问的尴尬。

所以,当我今天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首先注重营造轻松、快活的学习氛围。

好比在讲《隆中对》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边看《三国演义》,一边感受中学习的,学习可高兴了!
第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感受文言文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

教学《关雎》的时候,孩子都在那里模仿鸟儿的叫声,可把大家都乐换了!当天的日记中,许多学生都写到,文言文真有意思,觉得很有趣!且有两个孩子还提到想仿写呢!
第四,体会文言美感。

好比学生读完《木兰诗》,教师追问:那么你觉得《木兰诗》能够被我们汉族人世世代代传颂,原因是什么呢?这时学生就自然地得出来:诗里对于和平的向往、热爱。

而《木兰诗》就是一首关于和平的诗。

第五,鼓励自己以及学生尝试写文言文,将古文化发扬光大。

鼓励我们的学生大胆尝试写作,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