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

纪录片

纪录片分析课程以电视为载体的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纪事报道的非虚构节目,即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和新闻纪录片是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两种重要类型。

1991年,《沙与海》成为国内第一部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作品,此后中国纪录片不断向国际大奖进军,而以《望长城》的出现为标志,中国电视纪录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此一致往长期额主题先行的风格,以客观纪实的新貌不断走回到观众身边,开始纪录片的纪实主义回归之路。

纪录片的边缘消解,纪录片与故事片相互融合,是拓展期纪录片出现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纪录片艰苦创业,经历了两次高潮,并先后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客观纪录的纪实风格在整个电视界甚至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整体上从意识形态中心走向文化中心,创作风格从主体先行到客观纪录再到主客观结合及个性化多元发展,创作群体从集体到走向个人,创作手法从解说词中心到画面中心再到声画结合及多样性,本体发展从电影与新闻他性到电视与艺术个性再到纪录片与故事片二元兼性。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是一个从模仿到独立进而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作为文化载体的纪录片必将随着中国文化以市场经济建构为内涵的彻底的、深层的现代化进而不断超越自身。

精英文化纪录片和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对接与整合,进而形成以人的主体性为内涵的现代化成为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新的使命。

电视纪录片的含义电视纪录片,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随着对于电视纪录片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也在逐步加深。

(一)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电影术语辞典》(二)抓住现实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吉加维尔托夫(前苏联)(三)纪录片应有的特征:(1)应是一种利用没有虚构的方法进行的创作,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方式,因此可以有创作者的想象方式,但一定要真实;(2)应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声音、图像原始素材,在获取方法上可以有加工成分,在叙述、语言表达上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3)表现内容上应表现出客观现实情况和创作者对客观存在方式的一种认识。

——钟大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综合以上的摘录,可以归纳出电视纪录片的三个必备的条件:1、纪录片是非虚构的电视作品,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真的个体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围而创作,能表达作者潜在的主观思想的作品;2、纪录片是作者观察、思考、选择后的产品,有艺术感染力;3、纪录片在拍摄和布局安排上,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来思考、认识和想象。

纪录片的类型依据纪录片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倾向把纪录片分为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自然科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等六大类型。

新闻纪录片,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纪录片类型,是借助影视媒体,以纪录片的手法对某些新近变动的事实的较完整、较系统的及时报道。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特点:1、“大文化”的取材视野表现出立足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全局,一种“大文化”的题材视野。

2、鲜明的主体意识3、解说词的主题表达解说词使逝去的历史和抽象的文化以及创作者的主体意识都能得到比较恰当和精彩的表现。

理论文献纪录片,就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像素材以及相关的真是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进行制作,或者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时间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

人文社会纪录片所采取的的视点和关注的题材,即以人文的眼光去观照世界,着重记录现实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

人文纪录片,是特指那些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主要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的纪录片。

人文社会纪录片的特点:1、平视社会生活平视就意味着看创作者要以普通人的身份深入生活,与记录对象成为知心朋友,平等相处,体验他们的感情,这样才能保证在尊重生活的前提下,二者在同一角度把握事物,把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核心内涵所在。

2、关注现实世界3、强调叙事纪实人文社会记录片十分强调在纪实的基础上运用情节化的叙事手法来记录人和事。

人文社会纪录片反映的是身边的人和事,具有题材上的接近性,这是一个优势。

我们要吸引观众,还要靠叙事。

在这方面,人文社会纪录片有三个特点:一是形象化的主线,二是个体化的人物,三是情节化的叙事。

自然科技纪录片和广义的人文社会纪录片相对,指的是以自然环境和生物、科学技术本身等作为关注对象,记录自然环境、生物和科技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人类纪录片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人类学是内容,而纪录片则是形式,人类学纪录片就是用影像来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成果。

人类学从创作上把目光投向人类生存表象的背后,力图挖掘和记录各个不同民族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进而探讨人类文明渗透于各民族文化不同状况中的历史性差异和不同民族在同一时空下的相互碰撞。

以人文关怀的视点,力图对人类的生存处境进行观照,探寻人类精神,显示出较强的思考深度和理性光辉。

它的拍摄理念的核心是:尽量让镜头前原生态的事实在影片当中进行直接表达。

在具体的拍摄技巧上,人类学纪录片强调跟踪拍摄,一般不采用事先拟定的脚本来指导拍摄;十分重视同期声的拾取,反对过多的解说词甚至完全不用解说词。

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才能“表达创作者对生活具有的主题意义的价值判断,并依此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的目的。

2、纪实性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本质属性的另一方面,是一种与真实的联系,是一种风格,一种表现手法。

纪实手法,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手法。

纪实多采用纪实跟踪的创作手法,真实、自然,比较贴近生活,能较有利地表现生活。

纪实跟踪不是对现实生活简单、机械、不加提炼的照录,而是纪录片制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理解、思考、选择,以表达主体思想和世界观的过程。

部分纪录片资料:《龙脊》:桂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4年联合出品。

片长:50分钟。

编导:陈晓卿、杨小肃,获奖情况:本片荣获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特别奖、“最佳妇女儿童题材奖”。

分析重点:造型元素——1、象征造型树水稻2、声音造型丰富的环境同期声自然的人物同期声完整的现场同期声反复出现的民歌3、摄影造型《最后的山神》:中央电视台1992年出品。

片长40分钟。

编导:孙曾田。

获奖情况,荣获1993年亚广联大奖。

分析重点:细节的捕捉——1、动作的细节2、物件的细节3、语言的细节《英与白——99纪事》:湖北电视台、湖北新冠健康产业有限公司2001年联合出品。

片长50分钟。

编导:张以庆获奖情况:本片荣获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编导奖”、2001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片长二等奖;2001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人文及社会类作品中的“最佳作品”、“最佳创意”、“最佳导演”、“最佳音效”四个奖项。

《英与白——99纪事》的主观表达和声音造型片头字幕:“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

“300万年前就产生了人类,那时人们是群居的。

“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赏析《英与白》有一种现实,叫孤独《新周刊》在对张以庆的访谈中曾经写到他是一个孤独又沉默的人。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还有点偏执,这也注定了他会是一个孤独者。

中國的文字對於“孤獨”的解釋是:孤:代表王者,獨:代表獨一無二。

正是这样一个孤独者,用镜头一帧帧拼出生活的感动。

在他的纪录片《英与白》中,武汉杂技团的一位驯化师“白”用十四年的时间默默地守候着一只大熊猫“英”。

“白经济宽裕,14年的守候,与生计无关。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的、可以上台表演的、与人生活在一起的大熊猫。

“白”有着一半的意大利血统,良好的家世。

整部片子除了流露出“英”与“白”那种超乎界限的感情以外,最浓郁的便是孤独。

张以庆用主观化了的纪实手法,来诠释这种孤独。

他似乎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安静地观察着“英”与“白”安静的生活,但是在片中,我们看到他大量运用了影像语言的修辞方法:摄影造型、蒙太奇隐喻、有意味的留白、主观音乐的加入等这类张以庆化的表述方式,将“英”和“白”的孤独诠释得淋漓尽致。

“白说这个世界上其实谁也不理解她,正像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英一样。

”“白”明白自己是孤独的,她也明白“英”是孤独的,所以,她用14年的守候来尽量温暖孤独的“英”,也是在温暖“孤独”的自己。

但是铁栅栏硬生生地暗示她,暗示“英”,即使是14年的朝夕相处,他们还是只是两个不同的孤独体。

世俗地说,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

众所周知,即使是两个人都无法达到完全的融合。

片中铁栅栏的被赋予了意义,他是英与白之间的阻隔,也是世间无数一个又一个生命体之间的阻隔。

导演在《英与白》中大量地插入了一个叫“娴”的小女孩的镜头,她一个人呆坐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等父母下班,她一个人抱着熊猫玩偶呆坐在沙发上,她一个人抱着熊猫玩偶看鱼缸里的金鱼,对着金鱼扮鬼脸,片子将她的镜头与“英”的对比剪辑在一起。

“英”是一个孤独体,她也是一个孤独体。

片中,她没有和其他小孩接触,也没有和大人接触。

她一个人抱着熊猫玩偶坐在“英”的铁笼旁边,只隔一道铁栅栏。

两个生命体即使靠得那么近,他们还是隔着一个铁栅栏,他们有着各自的孤独。

片中多次出现电视里播报播放重大新闻事件的画面以及同期声,作为时间发展的刻度存在,另一方面它所表现的那种喧哗、激情、冲突,增强了“英”和“白”孤独、封闭生活的对比,无论外界怎样纷繁递变、风云变幻,“英”与“白”的生活还是在那间屋子里,还是那样安静。

动物与人、个体与群体、隔绝与开放、沉寂与狂欢,这种强烈的对比与暗示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白”喜欢站在窗边出神地望着窗外,“英”也常常趴在窗边望向窗外。

窗内是“英”和“白”的世界,窗外是另外一个世界。

“英”不走出去,接触窗外的一切,情有可原。

因为他只是一只熊猫,即使“白”他们对他再好,他是没有自由可言的,他没办法做这个决定。

可是,“白”为什么不走出去呢?为什么不去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多接触接触,甘愿在那间屋子里孤独?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两个主角是孤独的,小配角是孤独的,连导演也是孤独的。

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已经成了一种现实,一种常态。

这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与白》,上映之初评论界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残忍,有人说它虚伪,但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方法还是关对象,它都极具代表性的迈出了一大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