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疑难问题_省略_解协议变更_撤销及无效认定为视角_胡晓霞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疑难问题_省略_解协议变更_撤销及无效认定为视角_胡晓霞

·实务研究·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3期作者简介:胡晓霞,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研究”(项目编号:12CFX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疑难问题研究*———以人民调解协议变更、撤销及无效认定为视角胡晓霞(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摘要: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诉调对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关键的一环。

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确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定位为特别程序,其不仅包括对人民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力,也包括对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即人民调解协议变更、撤销及无效时的认定问题。

对后者而言,涉及对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时对当事人的救济、对人民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类型、对人民调解协议中案外人的救济以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检察监督等方面的疑难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以回应。

关键词: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诉调对接;检察监督中图分类号:D F7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2013)03-0148-07在我国,包括人民调解在内的民间调解基本是自发性或半自发性的,法官参与度低、调解效率低、履行率低。

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曾因效力不确定,出现了很多当事人反悔、不履行的情况,这也是导致调解在历史上曾经萎缩的原因之一。

司法确认程序是确定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将调解的自愿和快捷与司法的规范和权威集于一体,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既增强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又突出了法院对人民调解的规范、引导和监督作用。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基于我国解决纠纷的现实需要创立的,是近些年来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显著亮点,对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民事纠纷解决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根据审查的程序不同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对没有争议的人民调解协议经审查后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这里涉及司法确认的申请、管辖法院以及程序定位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在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中有所体现;第二个方面是对于人民调解协议存在变更、撤销或无效情形时的认定问题,这里涉及对人民调解协议中的当事人的救济、对人民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类型、对人民调解协议中的案外人的救济以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检察监督。

本文主要讨论后者,因为其存在理论上的争议、立法上的不明确,亟待理清。

148一、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时对当事人的救济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发端于甘肃省定西县法院系统的实践,定型于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下称《2009年诉调对接意见》),并在201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人民调解法》中正式确立,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又明确将司法确认定位为特别程序。

当人民调解协议确定的义务人不按约定履行义务或人民调解协议存在变更、撤销或无效等情形,即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时,对当事人应如何救济?这一问题存在理论上争议的根本在于对人民调解协议本质的认识有分歧。

有学者主张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和解契约的性质1;有学者否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契约性质,认为将人民调解协议定性为民事契约无法在理论上得到充分论证。

2笔者认为,人民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具有契约的本质属性,与一般民事契约的区别仅在于意思表示内容有其特定性。

此外,立法上的不明确也亟待理清。

《2009年诉调对接意见》第20条规定:“当事人请求履行调解协议、请求变更、撤销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规定从诉讼的角度来解决有争议的调解协议的认定问题。

该意见第21条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与调解协议有实际联系的基层法院管辖;第22条规定了申请司法确认时应由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并签署承诺书;第23条规定了司法确认的审查方式实行独任制,并应当场询问双方当事人;第24条规定了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的七种情形;第25条规定了法院对调解协议的效力的确认采用“决定”的裁判形式。

从以上规定分析,可以说《2009年诉调对接意见》初步建立了一个分别从非讼和诉讼两种程序对调解协议加以确认的制度框架,非讼程序和诉讼构成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两个层次,分别对应于当事人合意和存在争议的不同情形。

3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的第一种情形是当事人请求履行调解协议,这意味着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另一方当事人未能按协议履行义务,因此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义务方当事人履行义务。

这时的诉讼类型通常是给付之诉,原告起诉依据是调解协议,而不是原有的民事纠纷,“是把调解协议的内容视为双方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作为诉讼标的”。

4因此,法院对这种给付之诉的审理应当以人民调解协议本身为限,因为人民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除非是在受到威胁或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况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否则不得撤销。

即使被告以调解协议的撤销或无效事由进行抗辩时,也要提出足够的证据,正如2002年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2002年若干规定》)第3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请求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有责任对反驳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但这种举证证明人民调解协议撤销或无效的事由的行为也不能改变诉讼标的是调解协议本身的事实。

当然,如果双方当事人根据被抗辩事由的具体情况,主张将诉讼标的变更为原有纠纷,则另当别论。

也就是说,经过法院审理认为一方当事人关于撤销人民调解协议或无效的抗辩理由成立的,则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主张把审理范围扩展到原来的纠纷。

5因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法院的审判权应当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

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的第二种情形,是指当事人请求变更、撤销人民调解协议。

当一方当事人对所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反悔,并具有法定理由,向法院提出变更或撤销的请求,这时的诉讼类型属于变更之诉。

法院在审查人民调解协议时,首先应当查149明的是双方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如果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则人民调解协议有效,不得变更或撤销,这时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个驳回的判决实际上确认了这个人民调解协议的有效。

“诉被驳回,则总是做出确认判决。

”6驳回判决中的被告可以据此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因为人民调解协议确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这也是通过诉讼程序反向确认了人民调解协议。

如果法院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变更或撤销的判决(尤其是撤销),这时为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双方可以将原有纠纷再一次寻求诉讼外的程序解决,即和解或仲裁。

但是为彻底、有效解决纠纷,法院可以依据双方当事人的主张,对原有纠纷进行审理并裁判。

这时案件的审理范围也就从调解协议扩展到了原来的纠纷,形成之诉转化为给付之诉。

7二、对人民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类型2012年开始施行的《人民调解法》笼统地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是“民间纠纷”;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依照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才能进行司法确认,但是否上述范围内的所有调解协议就都能进行司法确认?这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原则,违反公序良俗或专属于其他机关登记管辖的不能进行司法确认,这一原则值得借鉴。

我国2011年3月3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2011年调解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了四种不予确认的调解协议,其主要涉及身份关系和法院主管范围以外的调解协议;第7条规定了六种不予确认的调解协议,其主要涉及调解协议违反自愿原则和调解协议内容违法。

笔者认为,司法确认的范围除以上几种法定情形外,还必须具有可确认的必要性时才可予以确认,即如果没有司法确认必要的人民调解协议则无确认的必要,可作为不予确认的对象。

具备以下几种情形的人民调解协议无确认的必要,可不予确认。

第一,不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协议。

不具有给付内容,也就不具有可执行性。

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的目的是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以执行力,如果人民调解协议本身不具备可执行的内容,实无确认的必要。

但有的人民调解协议内容中有可执行的部分也有不可执行的部分,对于这种人民调解协议可一并确认。

例如,解除合同并给付赔偿的人民调解协议,在确认对赔偿金给付部分赋予执行力的同时,对于合同解除的内容也应一并确认。

第二,确认物权关系的人民调解协议。

物权是对世权,权利人之外的义务人都是不特定的,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可以对抗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因此,确认物权关系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审查时,是否侵犯案外第三人的利益难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审查予以查明。

司法确认程序的目的是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执行力,确认物权关系的人民调解协议不具有可执行的内容。

第三,形成性的人民调解协议。

法律规定应由法院裁判或仲裁裁决的形成力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的事项,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不应予以司法确认。

如我国《合同法》规定,撤销权的行使只能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以形成裁判(裁决)予以撤销,不能由调解委员会调解。

司法审查的目的为获得公法上的效果,当事人达成的解除合同的人民调解协议,本身已经具有私法上的形成效力,解除之后形成的一种事实状态,并无审查确认的必要。

第四,关于诉讼契约的内容,人民调解协议如含有限制对方诉权或信访权利的条款,该部分即不宜由法院予以确认。

第五,附生效条件人民调解协议,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达成的附生效条件人民调解协议并不违法,应是合法成立的合同。

但作为司法确认的对象,因其效力不具有确定性,故不宜确认。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了司法确认程序过程中遇有什150么情形时对人民调解协议不予确认,但没有规定在对人民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情况下,当事人如果有异议该如何救济。

这是否意味着司法确认裁定书具有终局的效力,当事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提出异议或主张救济呢?如果不是,允许当事人提出异议或主张救济,是适用本程序还是其他程序呢?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没有回答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2009年诉调对接意见》第25条规定了法院对调解协议的效力的确认采用“决定”的裁判形式;《2011年调解若干规定》第8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经审查决定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42条(即此次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95条)规定了司法确认应出具裁定书。

至此,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裁判形式经历了从决定书到裁定书的转变,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另外,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42条(即此次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94条、第195条)将司法确认程序定位为特别程序,这就意味着其性质与救济应当等同于其他的特别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