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论文院系:软件学院班级:12级软工net班姓名:李杨学号:1215115301指导老师:王琦目录一·巴洛克艺术简介二·迭戈·委拉斯凯兹及其代表作品三·彼得罗•达•科尔托纳及其代表作品四·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代表作品五·巴洛克艺术的意义与背景【内容摘要】巴洛克艺术风格在17世纪至18世纪席卷欧洲,它深入到从文学到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影响深刻。
巴洛克风格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着明显的区别,“人间戏剧”是巴洛克绘画的重要要素,巴洛克风格的绘画真情实感和观赏性并重,通常是以极具表现力的夸张动态、具有强烈明暗对比的绚丽色彩达到这种效果。
它突出了喜悦,促进了激情,以壮观的游戏加强了对感官的刺激和诱惑。
巴洛克绘画的构图不同于均衡稳定的古典式,而喜欢用剧烈的扭转、动感较强的S形、波浪形或放射形,常使人眼花缭乱。
【关键词】巴洛克绘画艺术经典一·巴洛克艺术简介“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Garcia da Orta,是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
后来词义变宽,意为粗糙、不规则、不整齐、扭曲、任意、独特的意思。
在古典主义的大时代中,早期的巴洛克艺术被认为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的意大利,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
但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雕塑和建筑这一块居多!其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讲究形式美,追求热烈奔放华丽的色彩。
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充满了雄浑和阳刚之气,气氛热烈紧张,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而且因为其出生背景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它除了具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而且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再则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其学派的代表主要有画家:迭戈·委拉斯凯兹、彼得罗•达•科尔托纳。
二·迭戈·委拉斯凯兹及其代表作品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十七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
是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出生于塞维利亚。
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
他虽然长期担任西班牙宫廷首席画师,绘画题材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仍有不少作品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描绘西班牙宫廷生活的《纺织女》就是他的代表作。
这是委拉斯开兹继《宫女》之后的又一杰作。
此画原名《巴拉斯与阿莱辛》,题材来自技艺女神巴拉斯与擅长纺织的少女阿莱辛比赛织布,巴拉斯因赛不过阿莱辛,因而恼羞成怒把阿莱辛变成了蜘蛛的故事,但这幅描绘神话题材的作品,一扫十七世纪神画题材画的旧习,而以世俗生活来表现神界,同时又把平凡的世俗生活表现得引人入胜,是一幅风格清新、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从画面上看,全画分成前后两的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而皇家织造厂制造出来的地毯。
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着一种对比。
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
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是纺织女劳动的情景,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纺织女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有意识的通过画面右侧穿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班牙美术史家对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这一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还有更深的含义。
这就是画面后景壁毯上所表现的图像,使以及以女神巴拉斯与擅长纺织的人间少女阿莱辛比赛织布的神话故事为题材的。
它描绘巴拉斯因比不过阿莱辛,而恼羞成怒的把阿莱辛变成了永远吐丝的蜘蛛。
据研究者讲,前景的纺织女是为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
所以此画原名《巴拉斯与阿莱辛》。
从这个研究成果来看,这幅画实际上是描绘了天上人间两个纺织世界。
令人深思的是,作为主要故事情节的“天上”的纺织世界,反成为背景,作为陪衬的人间纺织女倒成了全画的主角。
这证明委拉斯凯兹虽然以神话为题材,但他更注重现实人间,特别是重视他在宫廷中可以经常见到的他很同情的劳动妇女。
三·彼得罗•达•科尔托纳及其代表作品彼得罗·达·科尔托纳(1596年11月1日-1669年5月16日)是十七世纪意大利的雕塑家、建筑家和画家。
原名贝尔勒基尼,因出生在科尔托纳镇而得到科尔托纳的名号。
他是意大利巴洛克鼎盛时期的奠基人之一。
其代表作品《劫夺萨宾妇女》堪称经典。
《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帮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
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
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
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
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
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宾妇女名叫爱尔茜里。
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宾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
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
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要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
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
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
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
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
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
四·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代表作品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17世纪法兰德斯最杰出的画家,是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
他的艺术融合法兰德斯和意大利的传统艺术,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他偏爱巨幅作品,他的绘画,在构图上,动势很大,形象不论是男是女,都造型结实饱满,表现得壮健有力,色彩饱满热情,透着几欲爆发的精力,甚至是强烈的肉欲。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就是其经典之作。
巨作《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长宽达两米多,讲述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克斯抢掠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的传说。
卡斯托耳与波吕克斯都是丽达的儿子,其中波吕克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两子从不分开,他们一个善骑,一个善战,都英勇无敌,是古罗马骑士的保护者。
他们爱上了迈锡尼国王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可是她们已经许配给另外一对孪生子了,于是两兄弟便强行把她们掠走为妻。
画面上表现的正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两姐妹从睡梦中劫走,正在强行拉上马背。
画面上,四个人和两匹马交错穿插,激烈撞击,纠结在一起的形象占据了整个空间,造成了强烈的动势。
近乎方形的构图,本应是稳定的,但这些形象却以X形切割画面,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感。
马头、人手、马脚、人脚一切成分依照着S形曲线的旋律持续涌动着。
两匹马旁,各有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牵着缰绳,他们暗示这里既是暴力的抢掠,又是一种充满愉悦的游戏,是爱情的暴力。
整个画面充满热情、运动和生命力,表明鲁本斯善于把巴洛克艺术的运动激情,装饰性的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真实感很强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
他塑造的人体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在米开朗基罗式雄健的人体造型中,赞颂人的生命力的美,体现了人文主义反禁欲主义思想,同时也含有纵欲享乐的因素。
在这幅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中,鲁本斯充分展现了他刻画人体的擅长,在两个男子黝黑皮肤和扬蹄直立的骏马的衬托下,两姐妹的丰满的身姿呼之欲出。
画家或重叠,或薄涂的笔触引人入胜,扭转运动的用笔和肌肉的隆起暗暗相合。
红色披风与绿色风景对比,金黄的丝巾做蓝色天空的映衬,整幅作品奏成疾风骤雨般的狂热交响。
绘制这幅作品时,鲁本斯刚好40岁,在最能体现巴洛克风格的热情气息中,他尽情的歌颂着生命的愉悦和光荣。
五·巴洛克艺术的意义与背景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
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也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
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致谢【参考文献】1、《巴洛克艺术鉴赏》弗拉维奥·孔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2、《美的历程》李泽厚编,文物出版社 1981年版3、《世界名画欣赏》,傅雷著,三联书店 1983 年版4、《世界艺术史》(法)艾黎·福尔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5、《西方美术史话》,迟轲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 年版6、《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