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新世纪之初,国际形势发展依然复杂多变,“9·11”事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进一步凸显。

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在经历新的变化,多极化继续曲折发展,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和平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给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频添复杂不测变数。

一、美国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美国对外政策“高开高走”,牵动大国关系起伏动荡,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重要特点。

2002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下简称《报告》)。

从1 986年以来,美国法律要求每届政府向国会提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要阐述在外交、防务及内政方面的总体目标和宏观政策。

《报告》是布什政府对其执政以来,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概括与展望。

(一)在国际棋盘上确立美国“超级大国”的战略坐标步入21世纪,美国的基本战略目标仍然是确保其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利用美国的绝对优势,谋求其绝对安全。

《报告》对自己超级大国的实力毫不掩饰,认为“今天,美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实力和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但是,《报告》也试图将美国的战略目标从全人类的利益角度进行包装,称美国“从不利用我们的实力要求获取单方面的利益。

相反,我们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均势”。

即使如此,一种美国式的“优越感”和“使命感”还是溢于言表。

共和党政治现实主义“以实力推进目标”信条在《报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报告》称:“美国必将拥有足够的力量,挫败敌人把其意志强加于美国及我们的盟友和友邦的任何企图。

”《报告》不仅表示美国“将保持充沛的军力,作为我们履行义务和保卫自由的后盾”,还特别强调美国必须遥遥领先于敌手,称“我们的军队将如此强大,可迫使潜在的敌人放弃扩充军备,不再妄想拥有超过美国或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实力”。

这就是说,美国决不允许其“超强”地位受到任何挑战。

(二)判定主要安全威胁和确立首要任务美国政府将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定为其所面临的最大和最现实的威胁,将打恐和防扩散确立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

作为制订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首先要对一个国家所处国际安全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作出判断。

在敌友阵线相对“泾渭分明”的冷战时期,美国战略家要判定“安全威胁”并非难事。

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美国数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重点,仍然是如何对付常规或传统威胁。

“9·11”事件打破了美国安全坚不可摧的神话,而安全观念的深刻变化给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带来了重大的调整。

《报告》明确判定: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就在于“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

《报告》承认对付恐怖主义“不同于我们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战争”,因为这场持久的战争是“在众多的战线上与一个行踪特别诡秘的敌人作战”。

战争形态发生了质变,“过去,敌人需要依靠大批军队和发达的工业才能威胁美国。

而现在,躲在阴暗角落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用比购买一辆坦克还少的代价就能在我国国土上造成极大的混乱和痛苦”。

《报告》认为美国“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捣毁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组织以及任何试图获得或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WMD)或武器制作材料的恐怖主义分子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三)与世界大国保持合作以保持和平和推进美国的战略利益“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打击基地组织的反恐战争。

美国政府认识到,“这场打击遍及全球的恐怖主义分子的战争是一项持久的全球性任务”。

美国要完成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没有世界主要大国的支持是不可思议的。

美国为推进其战略利益,必须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报告》对大国合作的机遇及其前景估价较高,指出:“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着自17 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以来的最好时机,有利于建设一个大国在和平环境中竞争而不是不断扩充军备的世界。

”上述判断的依据首先是美国认为世界大国“共同面临恐怖主义暴力和混乱的危险”,美国将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全球安全和大国间的合作。

此外,《报告》认为国际社会“也因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而日益紧密团结”,并特别提到俄罗斯和中国。

《报告》评价说,“俄罗斯正处于充满希望的转型时期”,同时,“中国领导人正逐步认识到经济自由是获得国家财富的惟一源泉”。

《报告》称:“美国将继续鼓励这两个国家发展民主和经济开放。

”当然,《报告》并不认为大国之间就没有矛盾,指出:“我们坚决反对其他大国的侵犯行为——与此同时我们欢迎这些国家和平追求繁荣、贸易和文化进步。

”(四)“先发制人”打击恐怖主义和某些“无赖国家”布什总统2002年6月1日在西点军校讲话中,曾宣称要“先发制人”打击敌人。

现在,“先发制人”作为一项政策,在《报告》中得以确定。

《报告》认为,美国必须“在威胁进入美国边界前发现和摧毁之”。

为此目的,美国将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但《报告》强调:“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将果断地单独采取行动,行使‘自卫权力’,对恐怖主义分子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

使美国人触目惊心的是,“9·11”事件恐怖分子仅利用民用飞机,就对美国造成如此伤害。

而恐怖主义分子一旦获得并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造成的伤亡将成倍增加。

美国尤其担心敌视美国的一些“无赖国家”的所作所为。

美国判定: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并计划获得核武器和生物武器制剂;朝鲜已经拥有弹道导弹生产能力,并在积极地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他的“无赖国家”也在寻求核、生、化武器。

美国尤其担心“当生、化和核武器随着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时,即使弱国和小的团体也能够获得对大国进行灾难性打击的能力”。

为了击败恐怖主义,《报告》确立了“反恐的重点次序”,包括:破坏和摧毁全球的恐怖组织,打击其领导人,破坏其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切断物资供应,并且断绝财源。

(五)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价值观美国政府认为,通过增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促进繁荣和自由,能够增强美国的国家安全。

“9·11”事件给美国一个教训,这就是:像阿富汗这样的贫弱国家竟可对美国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

《报告》认识到:贫困不会直接导致恐怖主义,但是贫困和制度衰败很容易被恐怖主义网络所利用。

《报告》认为,“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有能力使整个社会摆脱贫穷”。

为了“促使民主、发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希望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报告》宣称:“美国愿承担领导这项伟大使命的重任。

”《报告》提出美国将建立一个“世纪挑战账户”,以“为治理公正、造福于人民、鼓励经济自由的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援助”。

实际上,对外提供援助并不是美国此任政府的创新。

当年“冷战”的缘起正是与美国政府决定实施“马歇尔计划”有着直接的原因。

现在,为了铲除恐怖主义可以借助的贫困土壤,美国政府决定给接受美国援助的对象附加条件,这就是:“享有自由的国家必须积极打击恐怖。

依靠国际稳定求生存的国家必须努力制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寻求国际援助的国家必须有效地进行治理,使援助得到合理使用。

”(六)应对新的安全挑战,改革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美国历来有一种“美国例外”的论点,惯于认为美国本土是安全的。

因为从1812年战争以来,美国本土就再未遭受过任何外敌袭击。

但“9·11”事件暴露了美国本土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

美国政府于2002年7月公布史无前例的《国土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三大任务:一、防止美国境内的恐怖主义袭击;二、增强国家对付恐怖主义的能力;三、尽量控制恐怖袭击造成的损失,同时增强恢复能力。

此次,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全面阐述了“本土防卫”的目标、重点及具体措施。

实际上,美国政府一年来已经为本土安全强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为防范恐怖分子渗透进美国,美国政府紧缩了签证政策并严格控制移民,加强了边境与口岸安检,开展对外调查涉嫌与恐怖组织有关的线索,同时加强了对在美外国学生的监视。

美国国防部已宣布成立新的战区级军事司令部“北方司令部”,专门负责美国的国土防御。

联邦调查局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扩大了其调查的自由度及其范围。

此外,美国政府又提出了较大规模的机构改组方案,成立集多类机构权力于一身的“国土安全部”,以协调行动,确保“本土安全”。

二、美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报告》有一部分题为《制定与其他各大全球力量中心进行合作的工作计划》,有关中国的内容多在于此。

所谓全球“其他”力量中心,无非是指美国之外的主要国家或区域集团,包括作为美国的欧、亚盟国。

《报告》将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并列,位臵在俄、印之后,但篇幅略长。

关于中国论述,显示了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两重心态。

(一)《报告》重视对华关系,政策有积极成分(1)《报告》表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我们促进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美国“欢迎中国走向强盛、和平与繁荣”。

(2)《报告》认为,“9·11”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与其他各大全球力量中心相互关系的背景”,称“美国寻求同一个正处于变革中的中国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

《报告》认为“在我们彼此的利益相互重合的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其中包括目前的反恐怖主义战争和促进朝鲜半岛稳定的努力”。

(3)在经贸方面,《报告》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改善我们重要的贸易关系,可创造更多的出口机会并最终为美国农民、工人及公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报告》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称中美贸易额已逾100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肯定了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性。

(二)另一方面,《报告》对华政策又不乏某些消极成分(1)从《报告》的表述看,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依然十分明显。

《报告》从美国价值观念出发,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方面着墨甚多。

《报告》鼓吹“进一步允许信息开放”、“促进人权”、“多党制”和所谓“思想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

(2)《报告》重复“中国威胁论”,称中国采取“已经过时”的方针,“追求可威胁到亚太地区邻国的先进军事能力”。

(3)《报告》承认美国同中国在其他领域仍有深刻的分歧。

一是“我们根据《台湾关系法》对台湾自卫所做的承诺”;二是人权问题;三是美国期待中国坚持不扩散的承诺。

但《报告》也强调“我们将努力缩小存在的分歧,但是我们不允许这些分歧妨碍我们在意见一致的方面进行合作”。

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不排除有暗指中国的部分。

这里,我们不必“对号入座”,但是应心中有数。

(三)美国全球棋盘上对中国的定位从目前迹象看,“反恐”和价值观是美国安全战略划分世界新阵营的重要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