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妙激趣

巧妙激趣

巧妙激趣轻松识字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大量的识字任务是低年级孩子学习语文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而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让学生行之有效地掌握生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达到识字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小学低年级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活泼好动。

而小学一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识字任务最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好动的特点进行教学,就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识字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实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中,使课堂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大胆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不断探索的寻宝人,体验发现宝藏的成功与快乐。

例如“操”这个字,这个字虽说比较复杂,但如果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分析部件,学生还是能较快地掌握。

有的学生说:“三个小人真奇怪,手扶木头,口却跑到木头上。

”学生的想像没有思维定势,往往更开阔,教师给予及时地肯定与鼓励,势必会激活其思维。

因此作为教师就要乐其所乐,好其所奇,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所感悟,思维才更敏捷。

2.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营造愉快的识字氛围。

新教材的选文非常富有儿童情趣,为老师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如,《柳树醒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荷叶圆圆》、《泉水》等,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

我们应正确认识短文作为识字载体的作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识字。

教学时,还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

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3.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识字,培养浓厚的识字兴趣。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进行趣味识字更能激发其识字的欲望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识字,让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更能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与兴趣,使其乐在其中,获在其中。

例如猜字谜(引导学生根据字形将生字编成一个个谜语,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小猴子摘桃子(将生字制成桃形卡片,挂在树上,让学生扮演小猴子,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超级组合(将字的两部分拆开,分别贴出来,小组进行组合比赛,帮助生字找到家)找朋友(音节与字成为一对朋友,你喜欢哪个字就与哪个字交朋友)等等。

这些游戏与活动穿插在识字教学中,避免了枯燥记忆,同时在游戏中,开展比赛,培养竞争意识,树立集体观念,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在培养多种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二、多渠道识字,促其自主发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

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

分析低年级的教材,每课约有十多个生字,这些生字分面两类,一类要求会写,一类要求会认。

这些字要让学生比较快而又熟练地掌握,关键是教法要得当,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贯穿始终。

1.巧妙构想,根据汉字的特点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中国汉字有其丰富的内涵,音形义三者结合,汉字的特点非常明显。

在识字教学中启发学生想像,借助汉字特点来识字。

(1)联想象形识字: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已从生活中对事物形成了感知。

抓住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已认知的事物来识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如:《口耳目》一课的生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

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

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

如:学习“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最后的斜钩就象是老鼠的尾巴。

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比较联系识字: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

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

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3)强调点睛识字: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学生易漏的小横、小竖、一撇、一点。

例如“鸟”这个字,在写点时,教师用彩笔标出,同时用语言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点就是鸟的眼睛,没有这一点,就如同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会一片乌黑,无法歌唱,无法飞翔。

”这样使学生先入为主,形象感知。

(4)表演动作识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与义的联系。

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

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

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如:学习“拍”字,先想一想拍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拍”是用(手)拍,所以是提手旁。

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字发散到打、拉、抱等,渗透形声字,这种教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久而久之,形成识字能力。

2.留心观察,联系生活实践来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

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

例如上街去买东西,一路上店铺鳞次栉比,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店铺的招牌,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说明书等,认出自己学过的字,加以巩固所学,对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起去上街的同伴或亲人,也可以记下字形,回家去问家长或老师,也可以请出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来帮忙。

又例如认识了同学,记住他的姓名,全班的小朋友的名字都记住了,一、两百个字也就认识了。

如在家看电视时,要求学生多看上方或下方的字幕,张嘴读一读这些句子,认一认你见或学过的字,加深对所学字的记忆;看到家人看报,也凑一份热闹,在一旁读一读,朗诵几篇;过年过节,亲人来信了,发短信了,也去读一读,有时也写一写信;过年时家家贴上的对联,认一认,抄一抄,记一记……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让识字与生活同步。

3.用心交流,通过互教互学来识字,培养合作意识。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意识的人才,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的学习机会,以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发展。

试想在识字教学中,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两个人就都认识了两个字。

全班几十个人,两两交流,识字的数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

这样小组同学合作,互教互学,互相带动,打破以前教师单纯教,学生被动学的单调学习方式,在教与学中得到提升,让学生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在交流中人人为师,这样识字教学中就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进取,多了一份责任。

这种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主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以致用,加强语文实践,拓宽识字的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时机,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1.借助开放性作业,以趣促动。

识字是为了学以致用,在通过多渠道掌握生字的基础上,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更广阔的世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比如,可以用这样的作业来启发学生:“观察你的小房间都有些什么?请你试着将它们画下来,并用学过的生字或者拼音写写它们的名称,如果还能用英语写那就更好了!”每一份实践作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修饰一下。

这样的实践作业既针对学生起点高低的不同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感到生动而有趣,很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意,培养了实践能力。

2.注重课外阅读,以实促识。

课本中容纳的东西是有限的,至于生字的多义性在课本中完全体现出来,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例如,利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故事引入课堂,将生字灵活地运用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也将故事引入课外,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生字,另一方面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与学习的生字再见面,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运用,让生字活起来,同时又认识了新的生字。

如此形成良好的循环,学生的识字量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并确实做到会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