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目录中文摘要 (2)中文关键词 (2)Abstract (3)Koy word (3)引言 (4)正文 (4)1自传性是萧红作品的明显特点 (4)1.1不幸的命运 (4)1.2自传性的艺术风格 (5)2 萧红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6)3 萧红在创作思想上努力继承鲁迅传统 (6)3.1鞭挞封建思想 (7)3.2浓厚的人情味 (8)4萧红文笔的风格是清新流畅、富有抒情色彩 (9)5萧红在语言和文学的修养方面根基不是很深 (9)参考文献 (11)致 (12)浅谈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作者:王守军指导老师:文鹏作者单位省市区第十四小学摘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一位女作家,她在创作中既流露出女性美的自然的清丽、细腻,又自觉向粗犷、荒诞、幽默等多种美学领域突进。
萧红文笔的风格清新流畅,她能免去许多繁琐的叙述,而直截了当而又相当机敏地捕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或心情的生活细节,同时她的笔端又常带深情,有浓郁的人情味。
关键词创作风格萧红现代文学中国文学评论Xiao Hong’s creation art styleAuthor: ShoujunWang guide teacher: WenpengSunAn authorUnits The Fourteenth Primary School , Baiyin District,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emale writer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who is rich in extremely individual character.In her works, she expresses the natural beauty, exquisite of the female. Besides, she dashes to many kinds of aesthetic fields such as consciously to straightforward, absurd, humor and so on. Xiao Hong’s writing style is pure, fresh and smooth.She can alleviate many trivial narratives, and straightforward to capture the details of life which can express the people’s character or mood.While her writing is often with deep feeling and strong human feelings.Keywords creation style Xiao Hong modern literature China literature review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虽然算不上一个大家,却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过较深足迹的、比较知名的几位女作家之中,一定会包括萧红的名字。
这是因为:其一,他是鲁迅亲自培养出来的作家,鲁迅对她评价颇高,寄予的希望颇大,鲁迅在一次和斯诺的谈话中,称萧红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其二,萧红的作品确实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使你觉得难于和其他作家的作品混到一块儿。
正文1.自传性是萧红作品的明显特点萧红是一位自传型、抒情型作家,萧红之所以能写出像《商市街》《呼兰河传》等感人的作品,与她的坎坷身世分不开。
在萧红的所有作品之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正是她那些抒写个人身世与心感受的散文和小说。
这部分作品,明显地比那些客观地描写现实与他人生活的作品写得好。
1.1 不幸的命运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早年丧母,童年生活缺乏温暖和爱护;想到去读中学,却被冷酷的父亲一拳头打倒在地上;阴险的继母又把她许配给一个纨绔子弟加流氓,由于孤苦和软弱,受了那个流氓的欺骗玩弄之后被遗弃,幸好遇上了侠义心肠的萧军,把她从危难中救出来;成名之后,两人感情又破裂,最后客死异乡。
曾经做过母亲,但是一个孩子死去,一个孩子下落不明。
在有数的几位中国现代女作家中间,萧红算是经历最坎坷、寿命最短促的。
她的大多数散文和小说,记述的就是亲身经历的生活,以及她在当时当地的心感受和体验。
她的散文《商市街》,写的就是她与萧军结合前后,在度过的那段饥饿、寒冷、无家可归的生活。
她述说自己怎样饿,实在忍耐不住了,就问: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她也写到对于寒冷的感受,如何穿着带孔的单鞋,踩在吱吱作响的雪地上,如何在寒冷的冬夜流落在街头,望着人家临街的窗户里闪烁出的温暖的灯光,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温暖的眠床,如果没有眠床,就是一间马厩或一个狗窝,也能有厚厚的茅草可以暖暖脚。
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她在异乡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描写了自己的故乡以及祖父、祖母、同乡人的面貌,不仅绘制了一副20世纪初中国东北农村的社会风俗画,而且倾诉了他在童年时的种种心感受。
那是一种出自一个聪慧的、解事颇早的女孩子心中的喜爱幻想、有些孤独、有些忧郁的心境和对于因袭传统习惯而思想、而生活的故乡生活方式的不满。
她的这些抒写亲身经历及心感受的作品,是她作品中最感动人的篇章。
1.2 自传性的艺术风格她也有一些描写客观现实的作品,总觉得没以上的作品写得成功。
一个偏重自转型的、抒情型的作者,总是擅长抒写主观的感受,对于客观现实的冷静描写,就显得有些不足。
即使是她的成名之作《生死场》也不例外。
鲁迅作为一个前辈作家,对晚辈作家出于培养、提携、爱护之情,又由于当时中国文坛上确实需要描写抗日题材的作品来鼓舞人民的斗志,才亲笔为它写序言,并在序言中对这部作品加以充分的肯定。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鲁迅在充分肯定这部作品之前,也曾含蓄地指出了它的不足:“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鲁迅指出的这种不足,确实存在于《生死场》中。
据萧红的老友、老作家舒群的回忆,他曾亲眼见到过鲁迅修改过的《生死场》手稿,有修改了的错别字,也有把段落移前移后的改动,用的都是红笔,工工整整地写着漂亮的朱砂小楷。
除去人物性格不甚鲜明之外,似乎结构也还不够完整。
这与《生死场》中描写的生活不是她亲身经历有关,义勇军的故事是她间接听来的。
有的作品,萧红以描写性格见长。
如散文《家族以外的人》,叙述的就是她家的远亲,也是她家的老雇工有二伯的故事。
她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胆怯又固执、懒惰,有点类似阿Q又与阿Q有明显不同的北方贫苦农民的形象。
这个人物为何能够塑造的栩栩如生?为什么萧红写这类作品时如此流畅,使你感觉不到像她写《生死场》或其他小说时带有的那种“吃力感”?因为这个有二伯是萧红自小与之朝夕相伴的一个家人,她与萧红童年生活中的许多经历关系密切,这一老一少之间感情很好。
萧红成名之后,对他仍然怀有眷恋的温情,所以能在一篇散文里,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除去成名之作《生死场》外,其他一些短篇小说,如《王四的故事》《红的果园》《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黄河》《山下》《莲花池》《孩子的讲演》《逃难》等等,都存在着人物缺乏鲜明的性格、故事缺乏完整的结构等非常明显的缺点。
但萧红却写出了令人爱不释手的《回忆鲁迅先生》、《家族以外的人》还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样明显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萧红显然是一位非常擅长写作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与心感受的作家。
她有细腻的捕捉细节的本领,而且文笔清新,对她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有一种顽强的、经久不衰的、鲜明的记忆力。
而当写自己不曾经历过的生活时,她就不善于冷静的观察,并进行典型的刻画了。
这是萧红创作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2.萧红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萧红的小说很像散文。
她的小说《呼兰河传》,人们都把它算作是长篇小说,可是,如果有人硬是把它当成长篇散文,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茅盾先生在《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文里就说过: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
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任务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细腻的艺术鉴赏力的作家,他对萧红的思想感情了解很深,比如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萧红最主要的心境是“寂寞”。
这是萧红的任何一位亲人和朋友,都没有体察出来的。
而跟她私人交往并不多的茅盾先生,却从她的字里行间,深切地体味出来了。
他对萧红的创作风格也看得很准,他深刻地、很有见地地指出:在《呼兰河传》这样的作品里,重要的不是它有没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而是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茅盾先生也指出了:它也确实不太像一部小说,它的故事何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综合起来看,就是说,萧红的小说跟其他作家的小说风格不一样,它所具备的特点,倒像是散文,或散文诗。
像《呼兰河传》这样的长篇小说是如此,一些短篇小说也是一样的。
有时你就很难划分这一篇是小说,还是散文。
像《三个无聊的人》《索菲亚的愁苦》《林小二》《王四的故事》《红的苹果》这样的作品,有人说前三篇是散文,后两篇是小说,但是你在逐篇阅读了之后,就会发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后两篇就是小说,而前两篇就是散文呢?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明显的区别呢?简直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总而言之,在萧红的作品中,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很不明显。
她的小说,都存在着散文化的特点,这与她是一个主观型的、抒情型的作家,不无关系。
这是萧红创作风格的第二个特点。
3.萧红在创作思想上努力继承鲁迅传统3.1 鞭挞封建思想她也想把统治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习惯,当作自己鞭挞的主要对象。
当然,由于她在学识上、经历上、思想深度上,都与鲁迅有着很大的距离,绝不能和鲁迅先生相提并论:但是从作品中看她的创作思想,却是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
早在聂绀弩为《萧红选集》所写的“序”里,曾经回忆起萧红在或在(聂绀弩自己记不清楚了,可能是发生在1938年春天的事。
),和他的一次关于文学问题的谈话。
其中也谈到关于鲁迅的小说,萧红对鲁迅小说是这样看的:“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很低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