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政策法规课件整理

教育政策法规课件整理

教育政策法规课件整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依法治教概述 一、依法治教的含义
所谓依法治教,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 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具体而言,就是用法律 来规范教育管理,协调教育关系,指导教育活动,解决法律纠纷,保护 学生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 (一)具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二)具有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三)具有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 (四)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五)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 三、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 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一方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 水平的必然选择 (四)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我国的立法体系 教育法调整的五个主体十组关系 第二节 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 二、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四、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五、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 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 一、当前我国依法治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1.纵向:滞后问题、地方法规无特色问题 2.横向:教育立法缺口大、程序法缺失大 (二)教育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 2.严肃性不够
三种不同身份的主体 (1)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 (2)民法上的法人 (3)行政相对人 注意:第三种身份的学校,应有几个特别的权利 1.排除违法行政的请求权和行政介入权 2.参与制定教育法规或计划的权利 3.听证的权利 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参见《教育法》) (一)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二)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员工的合法权益。 4.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节 教师 一、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专业人员 (二)“教师”的法律含义p55 (三)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 (四)教师法律地位主要通过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 二、教师的权利 (一)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 (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权利 1.教育教学自主权 2.学术自由权 3.管理学生权
第二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一、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 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统治阶级教育意志的反 应,也体现了教育规律和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人民的教育利益,其目的是 保证和维护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和正义性。 一、教育法的含义 (一)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二)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第四章 教育法律责任 第一节 教育法律责任概述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 (一)法律责任
是由于法律保护的权利遭到侵害或者法律要求的义务未能切实履 行,根据相关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教育法律责任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和法规 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学上有称之为“第二性义
4.获取报酬权 5.参与教育管理权 6.培训进修权 7.申诉权 三、教师的义务 1.遵纪守法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5.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6.提高业务水平义务 四、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 (一)教师资格制度P62 一种职业许可制度; 资格分类 资格条件 资格考试 资格认定 (二)教师职务制度p64 简单的说,就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的该岗 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 1.职务系列规定 2.任职条件规定 3.评审规定 (三)教师聘任制度P65 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 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 的一项制度。 1.教师聘任的特征 2.教师聘任的形式 3.教师考核的内容(教师评价问题) 五、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P52 (一)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二)聘任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思考:比较两种教师使用制度的异同? 第四节 学生P45 一、学生法律地位的确立
3.教育救济制度不完善 4.教育司法制度不健全 二、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二)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是有法可依 (三)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 (四)初步建立新的运行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 力与水平、 (五)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四、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等的关系 一、几个概念的异同 教育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 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对象、创制、运行、宗旨) 教育法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的法律主体在教育 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分为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 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五、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一、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异同 (一)制定主体不同 (二)表现形式不同 (三)实施方式不同 (四)作用不同 二、正确处理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一)社会的进步引起学生地位的变迁 (二)学生观的转变 (三)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四)通过立法来确定学生的法律地位 二、学生的权利 (一)学生的基本权利P46 1.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人身权 (二)一些特殊学生群体享有的特殊教育权利P48 1.女生 2.经济困难的学生 3.残疾人 (三)学生权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法律程序的缺乏 2.漠视和过分强调学生的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P49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四、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一)管理关系 (二)平等关系 思考:从教育法律法规的视角来看,作为未来教师的你,打算如何处理 好与学生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关
一、教育行政机关的涵义 是依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行政职 能的国家行政机关。 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 二、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地位 (一)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资格 (二)教育行政机关主体地位的体现 1.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教育行政机关,具有如下特征: 不对等性、单方意志性、主体的确定性、内容的法定性。 2.教育行政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 横向和纵向关系 三、教育行政机关的职权 (一)教育行政职权的来源 1.固有的职权:例如:宪法规定 2.授予职权 (二)教育行政职权的内容 1.教育行政创制权 2.教育行政决定权 3.教育行政命令权 4.教育行政执法权 5.教育行政处罚权 6.教育行政监督权 7.教育行政奖励权 8.教育行政物质帮助权 9.教育行政复议权 第二节 学校 一、学校概述 不同视角的诠释:教育学;社会学;法学 (学校作为事业法人,是非企业法人的一类) 特点: (一)设置目的不同于企业 (二)经费来源不同于企业 (三)对学校的调节手段不同于企业 学校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法律主体?它具有哪些权利与义务?它在多 大程度上行使法律、法规或规章授予的行政职权或公共管理职权?它与 教师、学生构成了什么性质的法律关系?对学校的管理行为人民法院能 否进行审查?如何审查?等等。在这一系列复杂的学校诉讼案中,高等 学校的法律地位始终是问题的焦点。 二、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资格,及 其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2.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3.规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公民进行创造工作的自由 4.规定了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义务 5.规定了教育管理的权限 二、教育法律(详见p43) (一)基本教育法律 (二)教育单行法律 三、教育法规 (一)教育行政法规 1.条例 2.规定 3.办法或细则 (二)地方性教育法规 四、规章制度 五、教育法的其他渊源 第四节 教育法律关系 一、含义 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 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P50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 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纵向) 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横向) 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者,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一 此主体必须要具有教育法上的权利能力和教育法上的行为能力 国家教育结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个人捐助成立的财团法人等 四、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教育法律关系客观化的表 现形式,是教育法律关系构成额要素之一。一般包括物、行为、与人身 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等。 五、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应承 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它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 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二、教育法的特征和原则 特征:具有公定力;具有强制力;具有多变性的特点;没有统一的法 典。 原则: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终身性原则。 三、教育法的作用 (一)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教育作用; 4.预则作用; 5.强制作用。 (二)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2.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4.保障有关各方面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 5.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第二节 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 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 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每一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若干个行为规则组成的 有机整体,其中组成教育法行为规则有机整体的单个行为规则,就是一 个具有教育法律规范。它是组成教育法的“基本细胞”。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 指构成法律规范的内容的各部分及相应关系。从逻辑结构来看,法律规 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之 间还要有内在的关系。 详见p39-41 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 是指法的效力的渊源,即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们是由不同的国 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主要有如后几种形式 一、宪法 (一)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 (二)宪法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1.规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形式和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