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充分考 虑到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E级)
来自循证医学的建议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 应掌握“允许性低热卡”原则(20 - 25 kcal/kg•day)
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 要适当的增加(30-35 kcal/kg•day)。 (C级)
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明显下降。
胃肠道功能改变
胃肠动力障碍;
消化腺分泌功能受抑制;
应激性溃疡; 肠道菌群失调,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移位, SIRS,MODS。
营养不良的评估方法
病史:饮食习惯,酗酒,体重变化; 人体测量:身高、体重、理想体重、体重指数、 皮褶厚度、上臂围、握力及肌肉饱满度; 实验室检测: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 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 氮平衡:氮平衡=氮摄入(g)-氮生成(g)或=[蛋 白质摄入(g)/6.25]-氮生成; 免疫功能评价:T细胞功能测定等。
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25-35kcal/kg· d
Harris-Benedict公式:测定基础代谢率
间接能量测定仪
过度喂养的危害
危重症患者能量供给认识
许多营养支持的不良影响来自于过度喂养与高血 糖; 早期采取允许性低热卡原则;
控制营养治疗中的高血糖; 兼顾患者脏器功能状况、需求与耐受。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早期临床营养支持: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 养素的补充; 现代临床营养支持 :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恢 复 “正氮平衡”的范畴,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 疫功能调节,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发挥 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 目前建议将临床营养支持改称“营养治疗”,包 括三个方面:
机体得不到足够外源性能量供给,肝糖原迅速 分解消耗; 糖异生明显增强:血糖明显增高。
脂肪代谢紊乱
急性期,脂肪动员加速,酮体生成相对受到抑制;
脂肪酸分解受到抑制,脂肪净合成增加; 甘油三酯清除率降低,自发性的高脂血症成为明 显特征。
蛋白质分解
出现明显负氮平衡,机体能量消耗依赖于肌肉蛋 白及细胞结构的大量分解,骨骼肌迅速萎缩; 急性期蛋白合成在早期显著增加,但总体净蛋白 合成降低;
小 结
营养不良是危重病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评估营养状况,不要拖延营养支持开始的 时间。
危重疾病状态下营养与代谢改变
在应激状态下,危重病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与合成 代谢仍然是共存的,只是打破了既往生理状态下 的平衡,主要表现为分解代谢明显高于合成代谢, 出现了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应激性高血糖、脂肪的 动员和分解加速、骨骼肌与内脏蛋白质的迅速消 耗、每日氮丢失可高达15-30g/d,相当于蛋白质 约90-180g/d,导致严重的能量与营养的负平衡, 进一步导致营养状况的迅速下降,出现不同程度 的营养不良,生理功能受损。营养支持途径 Nhomakorabea选择原则
肠外营养支持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 。
肠内营养营养支持 :enteral nutrition, EN, 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 。
由于对营养作用认识的加深、营养制剂的改进和 对机体代谢改变的了解,营养供给的途径也在改 变:营养支持的选择金标准约以每10年为一阶段 出现一次改变: 20世纪70年代:当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静 脉营养; 20世纪80年代:当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周 围静脉营养; 20世纪90年代: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时, 使用它; 当前: 应用全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必要时 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营养不良类型及诊断
蛋白质营养不良:内脏蛋白含量与免疫机能降低, 人体测量正常,见于急性,以往营养状况良好病 人;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人体测量异常,但血清 蛋白维持正常,见于慢性消耗; 混合型营养不良: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营养不良, 骨骼肌、脂肪、内脏蛋白均明显减少,多器官功 能受损,感染发生率高。
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交感兴奋: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下丘脑-垂体轴兴奋: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释放 增加,使机体呈现高分解代谢状态:糖原迅速消 耗,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动员,蛋白质合成缓 慢,分解加速,血糖增高; 多种细胞因子释放:TNF等,参与激素与代谢改 变。
能量代谢障碍 肝细胞有氧代谢障碍:导致葡糖糖的有氧氧化 障碍,血乳酸与丙酮酸增高,乙酰乙酸与B羟丁 酸降低; 高血糖和糖利用障碍 胰岛素抵抗现象;
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
40-50%的住院病人存 在营养不良 老年病人 50% 呼吸道疾病 45% 炎性肠病 50% 恶性肿瘤 85% 危重病人 40-100%
临床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营养不良是ICU病人普遍存在的临床现象,并 成为一独立因素影响重症患者的预后; 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降低重症患者 营养不良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不当(如延迟、过多)的营养支持将导致累 积能量负平衡的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时机
原则:经过早期有效复苏(特别是容量复苏)与 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水、电解质与酸碱严重失 衡得到初步纠正后及早开始营养支持(呼吸、循 环相对稳定及内环境紊乱基本纠正后);
时间:一般在有效复苏与初期治疗24-48小时后 可考虑开始。
危重症患者不宜营养支持的情况
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特别是容量复 苏尚不充分时; 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如应激性高血糖尚未得到有 效控制,严重酸中毒等; 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 未予肾替代治疗的患者,不当应用将使器官功能 障碍加重甚至衰竭。
营养支持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营养素供给不足或不当;
营养素供给过多(过度营养同样有害) ; 将白蛋白作为氮源;
偏重肠外营养而忽视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由营养支持带来的并发症的处理。
来自循证医学的建议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 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C级)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 始。(B级)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⑴补充性营养支持:即对原有营养不良或因疾病 (如肠瘘)丢失营养过多者进行纠正或补充; ⑵维护性营养支持:因疾病危重,分解代谢率高, 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或是由于疾病、手术不能 经口进食5 d 以上(如胃存在幽门梗阻),机体极 需营养,而因分解代谢高,达不到组织合成; ⑶治疗性营养支持:某些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 鱼油、赖氨酸等有药理性作用,称之为药理性营 养,有明确的治疗性作用。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原则
只要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 常摄食的重症患者,应优先、尽早考虑给予肠内 营养;
肠内营养不可实施时才考虑或联合应用肠外营养。
能量代谢与能量需要
能量的产生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 蛋白质。能量代谢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 化碳。
通过估算和测定每日基础能量消耗(BEE) 来评价估计机体的能量需求。
营养支持在治疗措施中的地位
在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危重、创伤、营养不 良……),营养支持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手 段,理应与其他治疗同等重要,应及时或提前给 予;
及时补充优于事后纠正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 织器官结构与功能; 纠正已存在的营养不良,阻止进行性蛋白质- 热 量的消耗,调整和改善病人的代谢状态(包括液体 和电解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日; 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 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 与转归 。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原则
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 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是ICU患者普 遍存在的问题,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均应配合使 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6.11~8. 13mmol/L)可明显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合理的能量供给:实现重症患者有效营养支持的 保障; 不适当的营养支持亦可增加感染性并发症、器官 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ICU 及住院时间,最终增加病死率与医疗费用。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一)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1
二十世纪重症医学的重要成就
营养支持 抗生素 输血技术 重症监护 麻醉技术 免疫调控 体外循环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1968 年Dudrick与Wilmore创用静脉营养后,解 决了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无适合途径供给营养的 难题,带动了营养支持的发展; 40多年来,营养供给的方法、制剂与基础理论都 在不断地改进,对临床疾病的代谢改变也都有深 入的研究,使临床营养支持的理论、策略都有很 大进步; 200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出了“危重 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并进行相应推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