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宋朝
一、立法概况
1.《宋刑统》:共12篇,模印颁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2.编敕:重要的立法活动。

敕是皇帝对特定的人和事的区域颁布的诏令。

3.编例:立法活动,是对皇帝和中央司法机关发的单行条例,或审判的典型案例加以汇编。

4.条法事类:法典编纂体例上的创新,《庆元条法事类》。

二、刑事立法
1.刑罚制度:
(1)折杖法:笞刑和杖刑折为臀杖;徒刑折为脊杖,杖后释放;流刑折为脊杖,本地配奕一年;加流役和脊杖就地配役三年。

死刑及反逆和强盗等重罪不适用此刑。

(2)刺配:
(3)凌迟:首创于五代,至宋成为法定刑。

2.重法地法:指对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罪犯判处重刑。

三、民事立法
1.不动产买卖契约:典卖。

一般成典当为“活卖”,称买卖为“绝卖”。

(1)先问亲邻;(2)输钱印契(加盖官印的契约为红契,未加盖为白契);(3)过割赋税;(4)原主离业
2.典卖契约:附有赎回条件的特殊类型的买卖契约。

30年内可以赎回。

3.财产继承:兄弟均分制,允许在室女享受兄弟继承财产权的一半,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
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南宋规定了绝户财产继承: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具亡,立继从其尊长,称“命继”。

(继子与绝户之女同享继承权)
四、行政立法
1.国家政权机构的调整:
(1)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枢密院。

(2)地方:路一级政权。

2.官员选任与考课制度
(1)录取和任用的范围较宽
(2)殿试为常制
(3)创造了“糊名”、“誊录”、回避等方式以防科场舞弊
(4)考试内容重诗赋、经义
3.检查制度:
(1)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分三院。

(2)地方:各路的监司(转运使和提点刑狱使等)
五、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机关:
(1)大理寺:中央司法审判大权
(2)刑部:掌管全国的刑狱政令,复核大理寺项断的全国死刑案件。

(3)审邢院:大理寺断谕后,饱审邢院复核。

2.鞫谳分司制:审问案情的官员无权量刑,量刑由其他官员负责。

3.翻异别推制:防止冤假错案而建立的复审制度。

案件重新审理,应将该案交由其他司法
官或司法机关重新审理。

改法官叫“别推”;改司法机构,叫“别移”。

4.务限法: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审判。

5.《洗冤集录》:法医学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6.《名公书判清明集》:诉讼判词和官府公文的分类汇编。

元朝
一、立法概况
1.立法指导思想:
(1)祖述变通、附会汉法
(2)因俗而治、蒙汉异制:元代居民分四等。

2.《大札撒》:成吉思汗
3.《至元新格》:元朝统一中国后颁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4.《大元通制》:
5.《元典章》:江西地方政府的汇编,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五服图”。

二、刑事立法
1.犯罪与量刑:
(1)强奸幼女罪确立:幼女年龄为10岁以下。

(2)量刑:处罚减轻。

(3)民族分治和民族歧视政策:
(4)盗贼犯罪处罚明显加重
2.刑罚制度的变化:刑名沿袭唐宋五刑制度。

(1)死刑分为:凌迟和斩。

(2)唐宋以来十为尾数的笞杖刑改为以七为尾数。

*笞刑从七至五十七分为六等。

*杖刑从六十七至一百零七分为五等。

(3)折杖法:杖折为笞;徒折为杖
三、民事立法
1.烧埋银:赔偿财产的制度,主要用于杀人或伤人致死。

蒙古人除外。

2.婚姻与继承制度的特点:
(1)订立婚书
(2)诸子均分
(3)离婚或者寡妇再婚,丧失原先从父母处得来的嫁妆等,夫家财产更不得带走。

四、行政立法
1.中枢和地方行政机构
(1)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宣政院: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枢密院:军事。

(2)地方:行省制。

省、路、府、县四级。

2.科举制度的变化:3年一次。

结束了以诗赋取士的历史,首创以程朱理学为内容的取士
制度。

3.监察制度的发展:
(1)中央:御史台
(2)地方:行御史台
五、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机关
(1)大宗正府:中央司法机关
(2)刑部:司法行政与审判
(3)宣政院:最高宗教审判机关、佛教事务等。

明朝
一、立法概况
1.立法指导思想:刑乱国用重典、明刑弼教
2.《大明律》的制定与“六部分篇”的体例:改变了唐宋旧律的传统体制,以名例冠于篇
首,下按六部官制分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共7篇。

(明朝的基本大法)“五服图”
3.《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朱元璋、刑事特别法,分四篇。

“重点治吏”
大行法外之刑。

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4.《问刑条例》:条例,是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简称“例”。

明孝宗,刑部删定《问刑条例》,与律并行。

万历年间,重新辑修的《问刑条例》附于《大明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

5.《大明会典》:行政法规汇编,仿照《唐六典》,体例以六部官制为纲。

二、刑事立法
1.奸党罪:在朝官员交结朋党。

2.充军:宋元时已经存在,明朝广泛适用,强迫罪犯至边远地区充军户。

分“终身”、“永
远”。

比一般流刑重。

3.廷杖:皇帝处罚大臣的非常之刑。

杖责冒犯皇帝的大臣。

4.定罪量刑的主要特点;承袭唐律
(1)加重了对一些重点罪犯的镇压,即:重其所重
(2)对一些轻微触犯礼教、典礼的罪名,比唐律处罚有所减轻,即:轻其所轻
三、民事立法
1.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的变化
(1)义绝:
(2)家长的权力:教令权和主婚权
(3)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和财产继承的诸子均分制。

奸生子地位上升。

四、行政立法
1.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
(1)明太祖废除传统的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中央六部。

(2)监察机构:由御史台扩大为都察院。

(3)特设通政使司:统一收发各部门与皇帝志坚的奏章文件。

(4)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卿合成“九卿”。

(5)地方行政:省、府、县三级。

各省: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

合成“三司”。

2.官员选任制度:建立完整的科举选官制度
(1)考试用四书五经命题,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注解答题
(2)明宪宗,创立“八股”格式
(3)任官三年轮换一次。

籍贯回避制度。

(4)官员满60岁致仕。

3.监察制度
(1)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风宪衙门”),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

(2)中央六部每部都设给事中。

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并列。

五、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组成明中央“三法司”。

“三司会审”。

(1)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主司审判。

有权处理流刑以下的案件
(2)大理寺:复核机关
(3)都察院:
2.厂卫:太监组成、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

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

3.申明亭:各州县乡间,具有地方基层司法组织的性质。

4.会审制度
(1)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
(2)朝审:对已决在押犯的会官审理,是古代录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清的秋审、朝审来源于此。

(3)大审:宦官通三法司官员,5年一次,明朝特有。

(4)热审:夏天
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
一、宪法性文件
二、其他法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