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课中操
——小学低段教学中新的调味剂
摘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张有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新授与练习之间的过渡,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而有趣有意义的课中操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调动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关键字:有意注意课中操放松趣味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
受年龄、自控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无法在一节课40分钟完完全全的集中注意力听课。
因为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很短。
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玩乐劲,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积木,看卡通片,却不能长时间地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听老师讲课。
更不能做到老师所要求的上课认真听讲,专心读书,目不斜视,心不二用。
再者,端坐40分钟也会造成生理上的疲劳。
那如何来完善这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在集中注意力听完十几分钟的新授知识后又能再次集中注意力参与到练习题的讲解中呢?
为了能紧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会在新授结束巩固练习讲解之间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穿插课中操。
那何谓课中操呢?这是新课改之后出现的新的教学词眼。
所谓课中操,就是在上课过程中插入一段放松的活动。
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坐着唱唱歌,听听音乐,或是站着做做全身运动,也可以是全班玩玩集体游戏,更甚者可以边唱歌边跳舞······而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课中操,就是指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课中所学内容,灵活设计,穿插几分钟的放松活动。
这个活动不是随便的几分钟休息,而是需要使其成为有效课堂的一个环节,目的是既让孩子得到精神和身体的休息,同时又能使得所学知识内容得到巩固和升华。
这样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符合当代教育“快乐教学”的理念。
课中操又分为哪几种类型呢?我简单的分为了三种。
一是紧系新授知识的课中操。
这类课中操要求与当堂课的新授知识有紧密联系。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10的认识”的时候,我就用1~10编了一个课中操。
每个数字都要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用身体做出数字。
我边拍掌边说数字,而孩子们做动作。
数字10由孩子们说,我来做动作。
然后老师说:123,学生:我做好!这种只需要站在原地做的,对老师来说操作简单,对学生来说易学好玩,并且这种课中操能和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很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一个简单的课中操能使听了十几分钟课的学生马上一个个又生龙活虎了。
接下来学生们都能很愉快的进入巩固练习题的学习中去。
再比如在学习“9的组成”时,我就把9的所有组成都转化成拍手对口令的游戏。
游戏要求:同桌合作完成游戏,单座的孩子就和老师搭档。
口令是学生,A:我说1,学生B:我说8,学生AB:1和8组成9.······这样化简单枯燥的背诵为有趣的课中操,学生在玩的时候又巩固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种课中操不可能天天换,这样上课的时间会削减一部分,老师也会很辛苦去编去想那些课中操。
像有些课中操可以一个礼拜或是几个课时都可以用,比如9的组成的拍手对口令游戏可以在“9的新授课”,或在“9的练习课”,或“10以内的加减法”课堂上用。
目的在于学生精神和身体的放松。
而不是那个形式。
二是紧系巩固练习的课中操。
这种课中操要求与接下来的练习题有紧密联系。
并且使用频率较高。
比如我利用一些小动物编了一首动物儿歌。
小马儿,跑跑跑。
小青蛙,呱呱叫。
小兔子,跳跳跳。
小蜜蜂,嗡嗡叫。
老虎来了,木头人!我把每种动物的相应动作编出来,动作尽量夸张、可爱、大方点。
我说:小马儿,学生:跑跑跑!(并作出动作)……最后老师说:老虎来了!学生:木头人!全部就安安静静坐好。
当然在学操的时候就要告诉学生,老虎是要抓那些坐姿不好看的小孩。
有了这样的故事前提,孩子们会很配合的快速坐好。
而且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会玩得更开心,很享受这样的师生游戏。
再者利用歌曲编写有意思的小舞蹈,也是很实用的。
比如我就利用《找朋友》编了一支轻快简短的舞蹈。
这首《找朋友》我找的不是普通的儿歌版本,而是那种插入了节奏感很强的版本。
不要以为小学生只适合传统的儿歌,可以选节奏感强点的音乐,虽说是小小的学生,但是当听到那些节奏
感强的音乐学生的内心是激动的,欢快的。
跳起这种舞来也很有激情。
学生紧张或是疲劳的身体和精神可以立马得到放松。
只要接下来的练习题中有涉及到动物的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用这个动物课中操。
涉及到连线(连线也是一种找朋友的形式)或是题目要求找朋友的练习题就可以用这个《找朋友》的课中操。
但千万不要把课中操和教学内容划开来,要是两者毫无联系,那这样的课中操就是个花架子,毫无实际作用。
也就失去了课中操的本身意义了!
三是音乐、故事课中操。
这类课中操就是听、唱一些歌曲或是讲一个小故事。
这类课中操使用率较低。
我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实在是编想不出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课中操,才会用这类课中操。
比如我会在新授结束后问问学生最近音乐课学什么歌曲了?唱唱给老师听听好吗?等学生们唱完了,要赞扬学生。
我都会说唱的很好,老师想学一两句,教教老师好吗?小学生很愿意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这样学生既得到了放松,还提高了自信心!另外就是播放一些课前准备好的音乐。
最好是欢快的歌曲,容易朗朗上口的那种歌曲。
孩子们也能得到适当的放松。
其中故事课中操尽量要渗入思想教育!可以是典故,但必须让孩子明白故事的深层意义。
还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家的趣事,和朋友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幸福,快乐!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怎么让学生学的开心学的轻松是我们永远的研讨课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添加了趣味课中操这新的调味剂,相信学生能更喜欢上数学课。
有了兴趣,相信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学得更深更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应试教育都慢慢转向了今天的素质教育,那么我相信“趣味教学”必将代替传统的那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
成为新时代的教育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刘祥金其生,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G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郭念锋虞积生,心理咨询师.[G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夜生活网 p7db444B7f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