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一般的民俗類法 ─2─

将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 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 所形成的民俗。 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 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社会关系 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如:湘西土家族婚姻"骨种"婚" 女性缠足 清代留发

“骨种婚”制,即姑家女必嫁舅 家子;如果不嫁,姑家要给舅家 以财物补偿


3、地缘的因素
自然是文化的母体,不同的群体在一定的自 然环境中生活,所以任何文化的产生都具有 地缘的因素。因此,民俗的形成也必然受地 缘因素的影响。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大姑娘 叼着大烟袋,第三怪养个孩子吊起来。
如各宗教的饮食习俗(佛教:素食;印度教:牛肉;伊斯兰 教:猪肉等) 佛教:浴佛节、腊八节等等 伊斯兰教:开斋节(肉孜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 节(圣忌节)、经名等等



5、语言的因素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所以也是民俗 文化借以形成和传承的重要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 会影响到民俗的发展。
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 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 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 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 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地方性,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 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 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 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 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 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 生活文化,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 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 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 分明的分类。
民俗节庆、民间文化表演艺术具有时间性
一、中国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因素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生与其经济基础有密 切联系,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 化。 如:匈奴:收继婚

民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约束着人们的 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世代相传。经 济发达的强势民族,其民俗不但在本民族 传承,还不断向周边其他民族播散,例如 我国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几乎 影响东亚和东南亚的所有邻国,而经济欠 发达的弱势民族,其民俗往往只能在小范 围内传承。
三、中国民俗的分类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 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 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 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 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 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 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 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 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 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
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 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 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 技民俗等
一般的民俗類法 ─3─
物质民俗 (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 行为民俗 (家庭、家族、村落岁时、人生仪礼) 意识民俗 (巫术、信仰、宗教、禁忌、民间游艺)

民俗特征的地域性:

(1)自然差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民俗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例如在饮食、衣住方 面的差異。 自然环境的不同还形成了各地独特的 审美习俗,这种审美观的差异本是自然条件影响 的结果,但作为一种观念形成以后便反过来影响 社会,并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 (2)社会差异——社会环境包括宗教、语言、文 化等多个方面,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形成民俗地区 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城乡差异——在我国,民俗的地区差异还表 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城乡经济的差异导致民俗 的差异,城市代表先驱文化,而农村更趋传统。

宗教性民俗是整个民俗中最有影响
其一 宗教性民俗具有群众性。 其二 宗教性民俗具有传统性。 其三 宗教性民俗具有融合性。 其四 宗教性民俗具有社会性。 各种宗教性民俗活动,从开始以宗教徒参加为主, 逐渐演化为成为非宗教徒也参加、甚至以一般民 众为主的民俗活动,其宗教性质逐渐减弱,而其 民俗性逐渐增强。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谶纬(谶纬,
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 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 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 种政治预言)、咒语等等
民俗的形成→长期历史过程 P2
一.受居住区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二.受区域社会生产的影响 三.受社会历史形态的影响 四.受观念意识的影响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 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 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 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 特征。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 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 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 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多元性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 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 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 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 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陕西十大怪、云南十八怪、东北三大怪等 姓氏文化:①缅甸:(貌、郭、吴)海生 、(玛、 杜)丽;②中国:姓氏文化

4、宗教的因素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精神现 象,因此作为包括物质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文 化的民俗,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必然地会与 宗教的因素产生极为密切的联系。后世的有些 民俗就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 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 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 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 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 各自的特点。 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 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 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 消亡。
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 以下几大部分: 2.日常生活民俗 4.岁时节日民俗 6.游艺民俗 8.民间文学
1.生产劳动民俗 3.社会组织民俗 5.人生礼仪 7.民间观念

一般的民俗類法 ─1─

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 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1.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 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 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 的产品形式。

总之,宗教性民俗在整个民俗中占了很大比例, 是整个民俗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部分。
第二节 民俗的旅游业意义
一、对中国民俗旅游业的思考 P7 二、民俗旅游的定义与特点 P9 三、民俗旅游的产业价值 P12

我国的休闲旅遊

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 进入“休闲时代”。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 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 头趋势也超乎人的想象。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 代,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的整体发展和 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又实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 假日,它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 度过。休闲成为一种时尚,由此导致了人的日常 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 式和社会建制的变化。
中国民俗旅游学新论
第一章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中国民俗的形成、特征与分类 一、中国民俗的形成 二、中国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民俗的分类 第二节 民俗的旅游业意义 一、对中国民俗旅游业的思考 二、民俗旅游的定义与特点 三、民俗旅游的产业价值 第三节 民俗旅游的架构
第一章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兄弟的行为、习 俗或法律。印度、非洲肯尼亚、乌干达 的一些地区也存在着这类的传统,但由 于习俗要求的夫兄弟婚不符合婚姻自由 的现代观念,实践人数正在减少。中国 南方有夫兄弟婚习俗的民族:苗族、壮 族、黎族、哈尼族、布依族、彝族等

2、政治的因素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 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新形势下 产生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


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 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 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 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 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 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 大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