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
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
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
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
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
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
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
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两翼:“乌兰浩特-乌兰毛都草原-阿尔山”草原风情游憩片区和“小坝洮儿河谷风光带-好仁飞机包-黑山羊生态景观游览区-察尔森水库观光区-乌兰浩特”民情休闲体验片区;八节点与八旗元素结成“梦回科尔沁·草原嘉年华”的八块整体布局,分别为:正黄旗大营-休闲驿站-前旗首府;镶黄旗大营-欢乐大营-乌兰毛都;正白旗大营-美食驿站-察尔森水库;镶白旗大营-风情牧场-满族屯;正红旗大营-红色驿站-好仁;镶红旗大营-幸福牧场-德伯斯黑山羊;正蓝旗大营-浪漫牧场-草根台小坝;镶蓝旗大营-健康牧场-乌兰毛都。
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满族屯满族乡为“一头两翼”中的右翼,“八个节点”中的第四个节点,与八旗中的镶白旗相结合为“红色草原”主题的“风情牧场”。
并将产品立意为:利用满族屯保存较好的原生态民俗开展民俗接待旅游,再现牧民生活,包括特色餐饮制作、满蒙民族歌舞表演、蒙古族婚礼体验等,在满族部落中体会原生态生活。
并将其形象设定为:最蒙古的满族部落。
综上,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与科尔沁右翼前旗整体旅游规划一道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一部分,以自然生态草原环境为背景,以满蒙民族文化为特色,设定为八旗之镶白旗“红色草原-风情牧场”的旅游景区。
二、满族屯满族乡旅游资源(一)自然旅游资源满族屯满族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部。
西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2.553公里;西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交界;北部与阿尔山市相邻;东邻索伦镇;南部和东南部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勿布林苏木、乌兰毛都苏木相连。
位于东经121°10′,北纬45°25′交叉点周围。
地貌属山高谷深,低山地带,海拔高度在1100---1700米之间,特点是山多,较大的开阔地少,地形差异较大。
土壤以黑钙土、黑土为主,有广阔的天然林和天然草原。
全乡土地面积4318平方公里。
满族屯满族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炎热短暂,春秋季干燥风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据气象部门统计,满族屯满族乡平均气温在2℃左右,无霜期80–100天左右,年降水量400–410㎜之间。
该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纯天然草原的面积280多万亩,天然林地面积为75万亩。
地表水较丰富,境内有境内的大小河流16条,其中就有海力斯台河、图布台河、特门沟河、查干河、敖门台河等,还有多处泉水。
该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便是天然草原,该自然资源也是人们世代从事畜牧业的自然资源基础。
基于大面积的天然草原和林地,这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鸿雁、鹤、猫头鹰、百灵鸟、啄木鸟、水鸭、野鸡、飞龙、沙半鸡、鹿、狍子、野猪、雪兔、狼、狐狸等飞禽野兽。
除此之外还有珍贵的药材和山珍野菜。
典型的丘陵草原地质地貌类型是当地开发旅游的资源依托。
(二)人文旅游资源满族屯满族乡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单体主要有金界壕、古井、古树,修建和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主要有满族屯查干敖包公园、图布台旅游区、满族屯满族乡博物馆。
1、金界壕金界壕在兴安盟境内有三段,其中满族屯满族乡位于金界壕的中段。
金界壕史称金长城,约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公元1123年)年间,至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前后竣工,全长5500公里,历时70余年。
现在我国境内长约4600公里。
据史料记载金廷镇压了北方部族的反抗后,修筑了该界壕,用于防御游牧民族骑兵南下侵扰。
金界壕属于军事防御工程,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的历史遗产价值。
尤其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场所和实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古井古井位于满族屯满族乡政府对面,起日格广场前。
据民间传说,该井是由金国时期驻四方城守卫金界壕的兵丁挖筑,用于取水,自饮和饮马。
井边原有两眼石臼,现存一眼,石臼是兵丁捣米工具。
目前,古井用水泥盖覆盖,未按照“修旧如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建设,除了政府立碑标识为古井外,无法对该景观进行识别。
3、古树古树位于满族屯满族乡政府西侧3-4公里,有300多年的历史,横跨流经满族屯的溪流,传说是乾隆皇帝亲手栽下的。
经过的游客和本地人民在树上系挂哈达进行祭祀,当地人信奉该树有灵气,经常在树前祈祷。
4、图布台旅游区当地牧民自行开发的图布台旅游区位于满族屯满族乡西侧3-4公里处,现由6个蒙古包组成,与古树距离不到1公里,是集餐饮、观光和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目前景区规模较小,主要提供餐饮,特色餐饮为烤全羊,并可以电话预定,根据顾客需要选择羊的类型和大小。
5、满族屯查干敖包公园满族屯查干敖包公园临近满族屯满族乡主干道,位于乡政府北侧的丘陵上,该公园以地势最高处的查干敖包为核心。
该敖包是由几位满族屯满族老人从索伦山上的敖包取石而建,属于满族的民族敖包,是兴安盟境内的第三大敖包。
从敖包处可以鸟瞰满族屯满族乡全貌,视野开阔,公园内植被繁茂。
6、满族屯博物馆满族屯满族乡博物馆于2011年10月12日落成开馆。
该博物馆以清廷皇室与札萨克图君王室联姻、联盟的史实为切入点,对满族屯的历史源流及满蒙民族在该地区的文化融合进行了阐释。
馆内布置有五个展厅,分别为:满族渊源、简史;札萨克图君王旗的满族那拉;满族经济、文化、民俗;团结、进步、和谐之乡满族屯;美丽幸福的满族屯草原。
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博物馆对满族屯满族乡满族的历史渊源及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静态形式由史至今进行了展示。
真实反映了满族屯满族乡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也是满族屯当地牧民缅怀历史的场所。
博物馆前面的塑像是根据满蒙联姻中札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敖力布仁钦王(额驸)和沙木嘎其其格公主的原型而作,是满族屯满族乡满蒙融合的一座标志性雕塑。
(三)当地旅游开发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1、满族屯满族的历史从16世纪中后期,科尔沁草原地区便开始了满蒙联姻、联盟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为稳固新生政权,实施满蒙联姻,在入关前的30年间先后将满洲12位格格嫁入科尔沁部1。
满族屯地区的满族便是满族公主与札萨克图君王旗王室联姻时来到科尔沁草原地区满族人的后裔。
据《科尔沁右翼前旗志》记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札萨克图旗蒙古族摔跤手敖力布仁钦在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哈日诺尔的比武中夺魁当了元帅,后来又率领10万蒙古兵马镇压反抗清廷压迫的“回勇造反”,立下“战1乌日图巴雅尔、宝力道、西恩塔本、图雅编撰,《札萨克图郡王旗满族那拉:科右前旗满族屯史略》,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P.3-10.功”,被康熙帝招为额驸。
由于其不习惯宫廷生活,便请旨回乡2。
敖力布仁钦亲王和沙木嘎其其格公主手握康熙帝赐封给完颜氏的铁卷家书和祖传宝剑,并带着陪嫁给公主的刘、王、董、白、金、高6姓氏的牧民和木、瓦、铁、石、金、银匠一行60多人回到札萨克图旗,沿洮儿河逐水草游牧,经平台、镇西、葛根庙、到王爷庙(乌兰浩特)附近定居放牧。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敖力布仁钦亲王和沙木嘎其其格公主的后人在亲王与公主相继离世后率领自己的家族沿着金界壕(金长城)一路北上游牧,最终在水草丰美的乌兰毛都舍博素扎拉嘎定居下来,便形成了如今的满族屯。
满族屯的满族以王姓为主,与北京正白旗王姓属同一宗族。
2、满族屯人文环境满族屯满族乡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从物质文化资源现状及其历史渊源看,满族屯满族乡地区与满族及其先人均有密切的联系。
从2010年-2012年对满族屯满族春节习俗进行的实地调查中了解到,虽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及涵化,满族屯满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及节日习俗与本地区的蒙古族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满蒙民族仍各自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在满族的婚姻习俗、祭祀习俗、饮食习俗、社交习俗、娱乐习俗中均具有满族的独特文化内涵。
满族屯满族乡满蒙民族在文化、习俗上相互尊重、认可,并在历史的交织中使满族屯满族乡与其他满族自治乡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全国唯一经营畜牧业的满族乡;唯一边境满族乡;与科尔沁蒙古族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满族乡;与北京王姓满族为同一宗族,以王姓满族为多数的满族乡。
除文化形式体现着丰富的满族文化内涵外,本地区满族群体对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并由此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据调查,满族屯满族群体普遍认为他们来到科尔沁草原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并对其渊源普遍有“60户满洲”的说法。
满族屯满族乡满蒙文化历经300多年的交流、渗透和融合,但仍保持着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即便在文化特质上存在相互影响、借鉴的现象,但在涵化的过程中仍体现着各民族自身的文化特征。
满族屯满族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尽管满族屯满族已不会说满语而说蒙古语,但在调查访谈中几乎所有满族人反复强调“曼涅满杰”3,同时得知拜访者中有满族人后,异常热情和兴奋,也亲切的称2参阅“满族屯满族文化”非物质文化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