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受人的素质、观念、态度、情绪、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或形成人为的传播障碍。
第二,传播中双方较具有参与性。
在人际传播中,双方参与性强,互为传播之主、客体。
传播双方一旦发生交流和沟通,双方便不断地对调传播的角色,既说又听,即写又看,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接受对方的意见,相互讨论、商量对话等等。
特别是融会的人际沟通,相互沟通的地位平等,分不清谁是主动的传播者,谁是受传者。
应该说双方都是传者和被传者。
这样的传播过程,信息反馈灵活,易于相互调整适应。
尤其是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中,双方能够及时作出反应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能够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方式或符号,相互间不断信息反馈,易于达到相互适应的沟通。
第三,传播符号多种多样,更具有人情味。
除了语言、文字、图像、音响,还有诸如眼神、表情、动作、姿态、服饰、特定的物品,以及交往的时间、空间环境等,传受双方从感官到理智都受到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第四,人际传播是非制度化的,更为自由随意。
在传播速度的控制上,传受双方可以自主控制传播速度。
这就是人际传播的
特点,相对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又有哪些特点了?第一,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一般信息经大众传播媒介的传递,便具有了权威性、公开性和社会性。
第二,信息公开,面向社会。
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第三,信息单向流动,受众反馈有限。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基本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
第四,信息包罗万象,受众范围极广。
第五,信息传播速度快。
第六,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
第七,受众有强烈的选择性。
组织传播相对于前面两种传播,最主要的,最能识别的特征就是传播必须凭借组织自身的系统进行。
最简单的组织传播例如上司同下属谈话,它同两个普通人的自由交谈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上司同下属的关系是组织系统的一个部分,在这个系统中,上司与下属分别担任着特定的角色,形成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信息传播方面,上司就有按照组织意志下达指示的权利(力),下属则有认真听取并执行的义务,反过来,下属也有提出意见、反映情况的权利,上司则有认真听取并加以研究或向上转达的义务。
由此可见组织传播是以组织系统自身固有的强制力为保证的,从传播内容到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不同于两个人自由交谈这样的人际传播,愿意谈就谈,不愿意谈就走开,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组织传播不存在这样的自由。
(当然有时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也可以先谈一些双方感兴趣的家常话,但这并不影响组织传播的实质内容。
)组织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包括个别的和同时面向许多人的,当面的和通过电话、广播等技术手段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复制的,例如请示汇报、通知、报告、发文件、发简
报。
组织传播的走向可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传播包括下行传播,如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指示,以及上行传播,如上级向下级或群众收集情况或者下级或群众向上级反映意见。
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部的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因组织需要按组织程序所进行的传播。
显然,组织传播的纵向横向、上行下行之分,是由于组织系统的运行自身就存在不同方向,组织传播是以组织系统的运行为基础的。
有的论者认为组织传播就是组织进行的有目的的传播,这个说法虽然说到了组织传播的某些特点,但不宜作为组织传播的定义,因为它没有作为定义必须具有的明晰的边界。
传播学承认,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也都是由一定的组织控制操纵的。
政党、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和企事业举办的大众传媒自不待言,即便是纯属“民办”的传媒事业,如解放前史量才的《申报》那样,他的报社董事会也是一种组织。
“把关人”理论明确揭示了大众传播的目的性。
如果把组织从事的传播一概归纳为组织传播,那样就非但难以从理论上将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区分开来,而且还会淡化了大众传播的目的性。
当然组织系统的力量并不只限于在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外的特定对象进行的有特定目的的传播行为,其中也体现了组织的作用,例如法院向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学校向考生发出录取通知书(下行传播),公民到政府机关举报(上行传播)等,应是组织传播的自然延伸。
至于组织面向全社会发布信息,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行设立大众传媒,如创办报刊、编印散发宣传材料等,一种是利用外界的大众传媒,如召开记者招待会发布信息、刊登广告等,不管何种情况,信息一经发出,就脱离了组织系统,
组织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确保他人一定接受有关的信息,因此不具有组织传播的特征,而是属于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但这种区分并不是界限分明的,通常的,大众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而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表现形式。
在许多场合,三者又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