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领域中德育教学变革的困惑与创新
作者简介:刘文文,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
摘要:教育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德育同样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它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革。
探讨中国中小学德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变化历程,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德育课程的建构,进而对当代德育若干问题作一理性思考。
关键词:德育;困惑;创新;生活世界
作为教育核心要素之一的德育,它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转型而发生深刻变革。
探讨中国中小学德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变化历程,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德育课程的建构,进而对当代德育若干问题作一理性思考,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加深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与认识。
一、历史层积的德育困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到来。
与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相适应,共和国德育致力于“破旧立新”的观念大调整,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以苏联为师法对象的政策导向,努力构建以“五爱”为核心的新德育框架。
应该肯定,这一新德育构想是符合新生共和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僵化以及极“左”思想的泛滥,中国德育的
政治化倾向愈演愈烈,至“文革”时更达致极点,从而严重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德育工作规律。
直至“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小学德育伴随着社会发展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引来了许多德育发展中意想不到的困惑和问题——德育政治化与知识化。
(一)德育政治化问题。
依据“大德育”理念,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小学德育是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五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德育本身就包涵有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德育政治化”,则是指德育的意识形态化,它突出德育中“高、大、全”的政治导向,窄化了德育的本质内涵。
(二)德育知识化问题。
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撞击、对话与升华,而德育知识化则把人类这一高尚的精神活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灌输与接受。
苏格拉底在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什么时,曾明确地肯定“美德就是知识”,以美德不是知识,那就不可教了,强调了道德形成的理性主义原则。
苏格拉底举例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理性,勇敢对它是有害的。
”然而,后人却为了教学的便利,把美德细化为许多知识节点——德目,进行类似于科学领域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结果是道德知识普及了,德性人格反而走向迷失。
学校德育有时向学生灌输相互对立的东西。
如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将自私自利、投
机取巧的消极品质带给学生。
道德教育不仅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反而容易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反而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德育的内容逐年有所更新,但德育的方法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宣传和说服教育上,片面地把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知识的获得看作是德育的全部内涵。
二、当代德育创新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当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首先应求助于教育。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教育的功能,但它反映了教育对社会道德的重要影响。
面对百余年历史层积中的“德育政治化”、“德育知识化”问题,以及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长期浸染和渗透,德育仿佛离开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真实生活世界,成了随风漂移的天上白云。
“改革开放”后,德育工作慢慢从天上回到地面。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中国德育创新的必然选择。
回归“生活世界”的当代德育的创新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
出自对传统书本知识中心论的反感,20世纪初年的杜威即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旨在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承杜威的陶行知则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出发,把它改造成“生活即教育”,从而更加突出了教育的生活基础。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是无处不在的,故而教育也就普遍存在。
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是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到处是生
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要与浑浊的落后的生活同流合污,而是要用先进的生活进行价值引导。
同理,道德教育也不可能无故发生,它也是要在真实生活的困难境遇中进行适时的价值引导,以促进其内在德性的自然生长。
陶行知说:“我们道德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
”如果学生不能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遇到疑难的问题,产生价值的需求,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变成缺少对话的独白与灌输,学生的内在德性提升和美好的“可能生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
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乃是为了生活中的人,为了生活中那完整的生命存在及其健康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诸多发展潜质的生命体,它不是“物”,而是“人”,即使刚刚生下来的婴儿,他也有人的尊严与自我。
为此,我们要“把人当人看”,要善待每一个生长中的生命体,不仅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更要细心的呵护与全方位的滋养。
作为人类的崇高追求,教育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但遗憾的是,就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而言,不把人当人看的反人道事例常常见诸报端,有些学校体罚现象似有卷土重来之势,至于家长不顾学生兴趣而随意追加课业负担的善意摧残,更是数不胜数。
(三)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社会发展。
就客观现实而言,回归“生活世界”即是要正视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差异。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世界正在缩小成为一个村庄。
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冲击,我们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予以积极的接纳,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价值取向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善意的理解……另外,我们也要结合中国国情民性进行实践再探索和理论再创造。
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教育和优秀道德遗产固然要认真学习,但这种学习一定要牢牢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树立中外融通的理性学习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需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 高领飚、庄兆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5]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美]杜威著,赵祥麟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