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6-2007学年寒假务虚会上的讲话院长王立人2007年1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各位老师:听了一天半,我觉得这次的会议开得相当好。
听了大家的讲话,我感到非常兴奋,大家的共识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清楚。
我们这次在开会的方式上也有所变动,以前的务虚会一般都是由院领导先讲思路,然后各分院、各部门讨论后谈体会、谈如何贯彻。
其实这和我们批判的课堂上老师满堂灌如出一辙;课堂上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接受;我们的会上老师也只是被动地听。
这次我们改了一下,把分院推到了第一线,请他们先来讲思路,再大家一起讨论。
我现在来总结,无非是在大家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把一些要点再拎一拎。
一、学院把2007年作为学院的一个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推出这个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年呢?第一个,就是危机感。
正如胡礼祥书记与学工委董世洪主任在发言中所作的分析,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还有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所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我想补充的一点是,除了危机感以外,还有一个使命感。
大前天,我参加了工程分院的会议,会议上请来了浙大管理学院的王沛民教授,他是我们国家在工程教育研究方面的高水平专家。
这里我引用他在会议上的一段讲话:“据权威国际竞争力排名,我国的‘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从1998年起连年倒数第一”;但是他又提到:我国科学论文的年产量2005年已上升到世界第五位。
这个对比值得我们大家深思,这其中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出了那么多的论文,却培养不好合格的工程师。
虽然他谈的是工程教育,而我们是综合性大学,除了工程教育,我们还有人文社科一大块,人数一半一半。
但他提出的问题是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明在我国,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出了问题。
我们学校为什么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某种程度上,这正好是我们发展的一个空间。
破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难题,我认为正是城院这样的高层次独立学院的使命所在。
为何是“高层次独立学院”?因为这样的独立学院有其优势所在,那就是:母体的优势及与母体错位发展的战略定位,政产学研合作的独特优势,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运营机制优势以及生源的群体特点。
我认为,城市学院办学有四个要考虑的基本点:1.“育人为本”。
虽然几乎每个大学都在提“育人为本”的理念,但我认为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社会上不少所谓的排行榜也是与“育人为本”的大学理念是南辕北辙的。
2.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办学定位。
我很高兴听到王沛民教授对工程教育提出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要求,刚好和我们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不谋而合;他的理论研究佐证了我们的定位的正确性。
3.学生群体特点。
城院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相比,有着鲜明的群体特点,刚才董世洪主任的发言中作了具体的分析。
我认为对城院学生的群体特点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有一个历史的、客观的认识,而且我认为,城市学院的学生应该是我们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上佳“原材料”。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沿用长期以来传统的以知识灌输、死记硬背为主的所谓“精英教育”模式来教城院的学生,肯定是要失败的,我们的学生也只能表现为与浙大学生相比之下的“差生”。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本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认真研究与大胆探索对这样群体特点的学生的合适教育教学模式。
4.独立学院的体制、机制优势。
独立学院不是一个永久属性,而是一个历史属性;我认为,独立学院拥有自己特殊的体制与机制优势。
像城院这样的独立学院,不但享有浙大这个国内一流名牌研究型大学的师资、管理、声誉及文化传统的优势,还得到了作为创办学校的社会力量一方的杭州市政府全力支持,这对学校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开门办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来说提供了巨大的体制优势;而独立学院的灵活运营机制,对一所高校突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管理的束缚与影响,以改革与创新的精神独立自主办学,提供了难得的机制优势。
因此,我认为,像城院这样的高层次独立学院在破解我国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个难题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条件,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所在。
但是究竟怎么充分发挥我们独立学院的优势是值得考虑。
为了破解危机、不辱使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必由之路。
要不然,我们的学校也根本谈不上竞争力,不要说完成使命,生存都是问题。
有句话说“穷则思变”,我说“困则思改”。
所以,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城市学院就没有出路。
我在这里说一句,如果有的老师到城市学院是为了轻松点,或者纯粹是为“扒分”而来的,那么对不起,恐怕城院并不是你的好选择。
城市学院的老师要抱着这样的危机感与使命感来做一番事业。
就像胡书记说的,这不仅是理念和思路,而且要行动与实践。
当然,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节奏与度的把握十分重要:第一,改革的力度,创新的进度。
王沛民教授说,创新容易走两个极端――保守和忽悠折腾,所以需要我们“谋定而动”,尽量要把事情考虑完全。
比如在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园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能不能请法学院、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一起来考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广大教师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一个是人心的凝聚,更重要是合适的政策。
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内容昨天,胡书记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全面的发言。
今天,周金其部长、董世洪主任分别从教学、学风等方面都做了展开发言,我就提几个要点:1.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是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我觉得“模式”比“质量”更为重要。
比如说,就应试教育而论质量,高考状元是最好的;但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高考状元就不一定是最好的。
所以模式很重要。
为什么我提到素质教育呢?因为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据说正在酝酿出台有关加强素质教育的文件。
城市学院在素质教育方面马上要跟上去,能不能把素质教育的口号亮出来,措施制定起来。
所以,这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不仅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改进。
对第一课堂首先要“开刀”。
老师们都说,现在已经很忙,还要“三全育人”、“第二课堂”,怎么做得了?我们对第一课堂要重新认识,用得了“满堂灌”灌那么多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上次香港理工大学梁天培副校长介绍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课时数比我们要少得多。
我们现在其实还是像中学一样,一个知识点老师课堂上没讲到就算是没教过。
这是错的,弄成我们学生只要笔记记下来,到时背一背就行了。
更多的是老师照本宣科,我去听过,如果这样上课的话,根本不需要准备,念一念、翻译一下就行了。
如果第一课堂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第二课堂的建设就没法开展。
现在不少老师课堂上从概念出发讲到理论,满堂灌输知识,学生就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付考试。
我们能不能改为从实践到理论到应用,考就考应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都要改,是一个系统的改革。
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毫无疑问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工程分院提的“实践引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实践检验教学”,还有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问题。
这里我想提醒的是,千万不能强调了实践,而忽视了理论。
作为本科层次的教学,我们的理论需要足够的深度。
按本科层次培养学生不应该简单地按照岗位来培养,我们的学生需要具有在开拓、管理、创业等方面的发展后劲。
千万要记住,第二课堂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我同意周金其部长的看法,我们的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还只是创建阶段,还需要进行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我们现在有了传媒分院的新闻中心,有了工程分院的工业中心,还有信电分院的学生创新实习基地,但我觉得我们才走了一小步。
举个新闻中心的例子,那天孙市长来了以后,我们开了个总结会。
那天我认为学生兢兢业业做的不错,胡书记还以表扬为主。
我是话说的不是很好听:感觉我们的学生很业余,摄像的第一个不带三角架,第二个一上手不做手动的白平衡,用个自动白平衡就拍了,一看就是你根本不是按照新闻摄像教学的要求。
恐怕老师也没跟学生讲过,学生也没有好好自学过,就拍拍脑袋干了。
当初的时候我们没有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跟上。
这个问题请传媒分院再研究一下。
新闻中心不是有二、三十个学生来对付我们的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文字报道任务就可以了。
这个不对,不是我们新闻中心的根本目的。
我们的希望是传媒的学生都能从中得到第二课堂的训练,不能针对少数同学。
应该让学生从见习记者起步,起码有一两百号人,经过PK,一步步选拔出记者、助理编辑、编辑、主编助理、副主编、主编等;对每一个层次的岗位,都应该有明确的业务知识与能力要求,选拔时有一定的笔试与面试;这些业务内容除了从老师那里第一课堂学之外,更要放到BB系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供想进新闻中心的同学自学,这样真正使其成为教学环节。
我们的工业中心现在也像模像样的造好了。
但是下一步到底如何发展,如何作为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发挥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
香港理工大学黄河清博士的工业中心“培训创意”的理念与做法给我们立了个榜样。
如果我们的工业中心只成了个高级的学生金工实习中心就失败了。
我希望下次有贵宾去参观考察时,不要只是介绍我这个设备如何如何高级;我一再说,这只是给设备厂商打广告。
所以我们到底怎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我提出是第二课堂“导引”第一课堂,刚才周金其部长也表示赞同,工程分院也提出用实践来引导、推进、检验教学,这说明大家已逐步形成共识。
我们的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到底办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类基地以后肯定将是我们学院办学的一个亮点,我们要不断思索、不断研讨、不断总结,逐步深化对它的探索。
还有,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复合型人才到底怎么个培养法,讲讲道理是容易的,但真正实行谈何容易,里面有一大堆实际问题要我们去探索解决。
昨天下午讨论,老师说了,胡书记出了一大堆的题目,我说这是对的。
如果我们院长书记都已经有现成答案,这又成了满堂灌,何况我们也没有那么高明。
我们无非是在思路方面提出这些问题,供大家思索,答案还是要来自于在座的老师,大家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破解难题。
我今天讲,也是再出些题目,请大家来解。
比如就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个题目而言,工程分院对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很感兴趣。
那天柯院长说了:工业设计专业我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拿过来。
但是我说,工业设计实际上是个复合型的专业,以后把设计学院拉起来,肯定要搞个新的模式,从设计这个角度跟工程这个角度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路。
要不然单纯地放在计算机系、或放在机械系、或放到艺术系,按老一套的教学教务管理,恐怕都不妥。
如何实现不同分院、不同系之间的复合培养,需要我们深入探索。
法学院提出一个法学内容的网上教学模块,可以提供给其他学院学生学习,就是对复合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