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一、网络舆情的概念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

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南开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华中科技大学纪红、马小洁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天津社科院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概念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成果,其实际应用情况也是最好的。

王来华教授在概念的内涵上对舆情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有效地将舆情与舆论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舆情发展的当下状态也完全印证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

笔者完全认同王来华教授的观点,并在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一文中对其科学性作了专门的论述。

王来华教授没有像给舆情下定义那样专门明确地完整地给出网络舆情的定义,但意图是十分清晰的,即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舆情前面加上网络这个限定词,必然是在网络这个空间里产生的舆情。

鉴于此,其他学者的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对网络舆情空间的界定不够确切。

在舆情定义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舆情空间的概念,那么在网络舆情的定义表述时不作特殊限定而简单套用,就不足以有效区分舆情和网络舆情。

其次,客体指向不明确、不统一。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舆情狭义化理解的同时明确了舆情的客体,从而有效地将国家管理者在运行公权力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引发舆情的刺激源,这使得舆情更加清晰化了,与目前我们应对舆情的工作现状也是完全吻合的。

当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没有统一到这方面来,这就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定义泛化,进而又混淆了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第三,对网络舆情的属性定位不清晰、不统一。

有学者将其表述为情绪、态度的总和,也有学者认定是共同意见。

笔者认为,舆论学将舆论明确为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的定位是科学的,舆论学的百年发展历史也证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那么作为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种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而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牢骚等。

由此可见,王来华教授关于舆情是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定性是准确的,否则就会出现舆情脱离舆论的尴尬状态。

2、网络舆情的概念笔者综合舆情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舆情的发展实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笔者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厘定是有学术和实际应用的根据的。

首先,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舆情与网络舆情相割裂的混乱状态,主要表现在舆情概念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对网络舆情进行再定义,因此我们看不到舆情与网络舆情的同一性,这种混乱状态直接导致了网络舆情管理上的诸多弊端。

事实上,网络舆情是从属于舆情的一个子概念,只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网络舆情占据了舆情领域中的绝大部分空间,出讲舆情就是讲网络舆情的感性认识。

其次,网络舆情在本质特征上并没有超越舆情的本质特征。

从表达方式上看,网络舆情的丰富性特点使得人们对网络舆情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从感性层面上带来一种错觉,那就是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舆情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众政治思想意识的表现形式,这就为舆情与网络舆情的人为割裂提供了依据。

其实,网络舆情的本质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必然是对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反应。

这都是舆情的本质特征之所在。

第三,网络舆情与舆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产生与传播的空间的不同。

具体地讲,网络舆情产生与传播空间的特定性更明确,那就是互联网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一贯的认识水平与认识结果,将网络舆情的概念作了上述的厘定。

如果单从文字与概念上看,这只是一种只有逻辑成分的厘定,而具有逻辑结构的研究成果会有多种结果,那么笔者的概念厘定并不能排除其他的研究成果,因此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概念厘定没有学术意义。

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而言,这种概念厘定可以廓清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不同认识,对网络舆情的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网络舆情的特点第一,虚拟与是在相交融。

网络具有众所周知的虚拟性,它异于现实环境所具有的实在性。

与此相联系的是网民身份的隐匿性。

别的网民一般不易了解到发表意见的特定网民的真实姓名。

但是网络舆情却往往并不虚无缥缈,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或者代表着民意、民声,或者是客观存在这颇为厚实的民意基础。

第二,虚假与真实相伴生。

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网民身份所具有的隐匿性,使网民发表意见时没有在现实环境中的种种顾忌,而显得相当自由和放松。

就此而言,网民在虚拟空间的意见表达和情绪表达都有相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以隐匿的方式存在于虚拟环境之总,因此比现实生活中的规制有增无减,原本应当与自由相平衡的责任往往会有所缺失,虚假不实的信息常常会不胫而走,不负责任的言论也会沸沸扬扬。

第三,自觉与自发想混杂。

在网上发表意见的公众中,既有自觉者,也有自发者。

前者故意而为,言论行为受自觉意识的支配;后者往往是“跟风派”,多半不具备自觉意识。

自觉者中的有些人成为网络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影响和引领他人意见;自发者则往往顺从他人的意见,被他人引领。

第四,原生态与非原生态相并存。

网络舆论让人们看到了如下景观:来自四面八方的网民,共时性或者历时性的评论某些人、某些事。

这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的舆论和舆论形态。

任何传统媒体都不可能悉数呈现如此舆论,不可能如此充分、透彻的折射出相应的舆情。

当然,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非原生态的成分,一些网民或者组织出于某些政治目的,也可以运用某些手段来凸显自己的意见,甚至操纵他人。

第五,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兼容。

当然,这种情形在现实环境中的舆情里也有所存在;而网络由于独具诸多特点,因此网络舆情较之现实环境中的舆情在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兼容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人肉搜索、跟帖、博客文章等,由于得到网络隐匿性特点的支撑,都有可能成为非理性成分占据较高的比例的空间。

非理性的舆论中的极端者,往往混淆视听,且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与此对应的舆情也表现出程度不等的负面性。

二、关于网络舆情的分析1、网络舆情是否应该引导网络舆情形成后,与现实社会中的舆情交替传播,相互影响,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公共决策、民主政治等方面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

关于政府是否应当管理网络舆情有两派较为对立的观点: 网络舆情不该管理。

一是从技术上讲,网络舆情的内容本身难以控制,如谁发布信息,谁接收信息,落实到具体对象上十分模糊,无法管理;二是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网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控制等于限制网络的正常发展,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发展不利,因此应该给网络舆情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从网络舆论控制技术来看,一些基本的内容分级、过滤等手段完全可能解决网络舆论管理问题,政府管理显得多余。

同时,有些学者认为,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而在正式制度之外,也缺乏一个公众充分发表意见的舆论平台,因此,当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之后,由于它的传播特性,便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比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来得更猛烈、更尖锐的局面。

网络舆情应予以引导和控制。

一是舆情舆论与流言近在咫尺,不加引导可能导致误把流言当舆论,对公共政策造成误导;二是网络舆情通常以个人的观念和信念为基础,有时会以情绪化形式表现,需要向公众化方向调整;三是网络舆情往往经过由潜舆情到显舆情的过程,而且在显舆情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整合与同化,如果加以引导,有利于向有益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四是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却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公众的意见。

政府到底是否应该干预网络舆情,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因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在实践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真正放弃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同的只是在管理方式上,或是直接管理,或者间接管理。

2、处置网络舆情应消除误区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渠道,网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些地方官员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存在误区,主要表现是:一是放不下“架子”。

一些官员对网络的特点仍然认识不清,面对网上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结果把自己摆到了民意的对立面,事件越处理越被动。

二是简单一堵了之。

在一些地方,网上舆情爆发后,官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

殊不知,网络传播点多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三是错失处置时机。

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由于对网络舆情没有引起重视,短短几天就形成了舆论狂潮。

事后有关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四是仓促发布结论。

重视网上舆情需要严谨的态度。

如果政府为应付而应对,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非但不利于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上舆论攻击对象。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1、网络舆情检测网络舆隋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

下属各职能单位和部门,尤其是卫生、教育、交通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不同程度上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也担起本部门内的舆情监测任务。

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诸如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