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辽宁省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研讨会讲座课件高考命题分析和备考策略课件(共44张PPT)
2020年辽宁省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研讨会讲座课件高考命题分析和备考策略课件(共44张PPT)
命题原则
(4)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 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要重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 ;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 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⑥2049 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 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准》导向
4.高考“一核四层四翼”。
命题思路和框架
1.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 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 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 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 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 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 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 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试题举例
大纲: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 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命题指向:“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 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近几年考题发生了变化:原来一般在语句的 理解上做文章,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解决问题。近几年则需要在 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和说理性进行甄别;更注重学生对文本“逻辑 性”的分析。这要求学生除了细节意识还要有整体意识,宜放眼全 文。三年来,第三题的变化:属于推断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 文本,是否有真正把握文本观点的能力及推断能力。
2020
高考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辽宁省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 沈阳市 第二十中学
2020年4月1日
目录
01 高考命题分析 02 2020年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命题分析
01
高考命题分析
《标准》导向 命题思路与框架 命题原则
试题分析
《标准》导向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解决层次: 1.理解类,鉴赏类,表达类 2.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古文,文学类文本、古诗,语言运用、作 文。
2020年高考备考策略
02
2020年高考备考策略
备考原则
备考方法
注意问题
备考原则
1.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有备考漏洞。 有大纲,大纲就是备考蓝本。 以语言运用为例: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基本规则、课下注解)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咬文嚼字》杂志整理 了100个常见错别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词义、褒贬、谦敬、语法、意 似词辨析、虚词)
试题分析(一)
2.实用类文本阅读:基本遵循论述类文本的考察方向、能力层级,注意读图能力。 2018年全国一: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 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三: (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3.文学类文本阅读:以三要素和主题为切入点,但更注重宏观的文本理解,整体 的把握。 2017全国二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2018全国一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
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
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
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
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
试题分析(一)
6.语言运用:
全面掌握,不要有考点漏洞。
(2020年山东模拟卷的启示:试题难度系数增加,文体模糊性、文学性明显增
强、主观题增加。
注意点:2020山东模拟卷: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
任务驱动型作文
试题分析(一)
分析考题看命题变化:
1.论述文注意点:观点、逻辑、论证方法、论据。(全面把握论述文特点) 2020年山东模拟: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 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 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意 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 科学。”
《标准》导向
3.语文核心素养与关系。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 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 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 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 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 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 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 以实现的。
试题分析(一)
2012安徽卷: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
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
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
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5年福建卷: 11.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4分)
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
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东北三校模拟一的语言运用。
试题分析(一)
7.作文。 三种类型: 现实材料:2017全国一、全国三、2018全国一、全国二、全国三、2019全国一、 全国二 寓言与诗文材料:2006全国、2017全国二(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漫画材料:2016全国一、2019全国三(图文转换:描述与说明)
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
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
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
的生命力。
试题举例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 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 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 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 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试题分析(一)
2018全国三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2019全国一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 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散文: 《一日的春光》《张家界》《虹关何处落徽墨》《怀乡的胃》 4.文言文: 可能出现的体裁:列传、游记、政论、序言、书信…… 可能出现的题型: 实词虚词/断句/文化常识(文本意识)/内容梳理/概括与分析/翻译 张孝纯《乌有先生历险记》 5.古诗词: 理解与鉴赏(常规手法识认过关)外,基本常识必须过关(古诗体裁、词牌、词 的分类……),课内外比较阅读。
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 本。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 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 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 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施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 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