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
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
【教学环境】
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观察法
【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氮的国定、认识了氮的氧化物。

应该很自然的想到氮的氢化物---氨气。

通过学习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喷泉现象的原理,通过氨的化学性质认识了铵盐。

进而对铵盐的有关性质进行了活动探究,掌握氨根离子的鉴别,掌握氮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正确保存和合理使用,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