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3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3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喹诺酮类抗菌药 抗结核病药 磺胺类抗菌药 抗真菌药物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病药物
1
第四节 抗真菌药物 Antifungal Drugs
• 真菌感染类型--作用部位 表浅真菌感染(表皮、毛发、指甲、
手足)
深部真菌感染(皮下组织、内脏)
2
抗真菌药物分类
12
作用机制及应用
机理: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 角固醇合成,使通透性增加 应用: 浅部—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深部—氟康唑 浅部、深部—伊曲康唑
13
硝酸益康唑 Econazole Nitrate
Cl
Cl
Cl
O
HNO3 H N N
1-[2,4-二氯--(4-氯苄氧基)苯乙基]咪唑硝酸盐 1-[2-[(4-Chlorophenyl)methoxy]-2-(2,4dichlorophenyl)ethyl]-1H-imidazole nitrate 咪唑类抗真菌药 白色结晶性粉末,极微溶于水,溶于多种有机 溶剂。mp.164~165℃。
O H2N OH
O
OH
33-((3-氨基-3,6-二脱氧-β-D-吡喃甘露糖基)氧 基)-1,3,5,6,9,11,17,37-八羟基-15,16,18-三甲 基-13- 氧代-14,39-二氧杂双环[33.3.1]三十 九碳-19,21,23,25,27,29,31-七烯-36-甲酸
5
性状
橙黄色针状或柱状结晶,无臭无味 不溶于水、无水乙醇、醚、苯及甲苯,微 溶于DMF、甲醇,溶于DMSO mp.>170 ℃ (分解) 吸湿性,在日光下易被破坏失效。在 pH4~10时稳定,对热和光不稳定
Cl Cl O N N Cl HNO3
Cl
20
三氮唑类:氟康唑 Fluconazole
-(2,4-二氟苯基)--(1H-1,2,4-三唑-1-基甲基)1H-1,2,4-三唑-1-基乙醇 2-(2,4-二氟苯基)-1,3-双-(1H-1,2,4三氮唑基-1)-2-丙醇 -(2,4-Difluorophenyl)-- (1H-1,2,4-triazol-1-yl methyl) -1H-1,2,4-triazole-1-ethanol
32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Virus的形态模式
33
流 感 病 毒 的 感 染 过 程
病毒的致病机理
34
病毒的感染过程
• 病毒
穿入细胞
脱被膜
宿主酶
核酸进入宿主 细胞 病毒蛋白
整 合
复制 蛋白酶
整合酶 逆转录酶
病毒颗粒
释放胞外
35
病毒增殖过程及抗病毒药 物
36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
• • • • • • a.干扰病毒吸附于细胞、 b.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c.抑制病毒核酸复制、 d.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 e.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f. 阻遏病毒颗粒的成熟、释放。
39
临床应用:
• 在48小时内对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 吸道感染疾病有效,而对B型流感病毒引 起的呼吸道感染则无效
40
代谢:
• 口服吸收好,可通过血脑屏障, T1/215~20小时,尚无Amantadine的代 谢产物的报导
41
作用机制:
• 体内磷酸化并且能抑制病毒的聚合酶和 mRNA。也可抑制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出现艾滋病前期临床 症状
2
N
NH
O
26
27
第五节 抗病毒药物 Antiviral Agents
①病毒感染的危害——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传播 速度均超过其他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严重地 危害畜禽的健康和生命,影响畜牧业生产。
②预防——病毒病主要靠疫苗预防。 ③抗病毒药物的趋势——目前尚未有对病毒作用 可靠、疗效确实的药物,抗病毒药的使用仍很 少,但近年来已有增加的趋势。
Acetyl CoA
HO
HO
14-Demethyllanosterol
Lanosterol
唑类药物
HO Ergosterol
16
适应症
• 适用于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 • 亦可用于治疗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癣等
Cl
Cl
Cl
O
H
N N
17
Cl
Clபைடு நூலகம்
Cl
O
药物合成
H
N N
• 以间二氯苯为原料,与氯乙酰氯经傅克反应, 生成2,4-二氯代苯乙酮 • 四氢铝锂作用下还原成醇 • 在甲醇钠存在下与咪唑缩合为1-(2,4-二氯苯 基)-2-咪唑乙醇, • 与4-氯苄氯缩合为Econazole碱基,再与硝酸 成盐即得
28
按其化学结构分类
• • • • 抗病毒药物分类: 三环胺类(金刚烷胺) 核苷类(利巴韦林、阿昔洛韦) 其它类(膦甲酸钠)
29
概述
• 病毒:是能感染所有生物细胞的微小有 机体,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寄 生和增殖
• 病毒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立即开始循环式 感染或停留在宿主细胞内,被某种发病 因子激活,就可以在动物或人体内产生 细胞毒性或引起各种疾病
HO
O
OH
OH
OH
OH
O H O
OH
一、抗真菌抗生素
O H2N OH
O
OH
多烯类:制霉菌素A1,两性霉素B,曲古霉素, 那他霉素,哈霉素 非多烯类:灰黄霉素Griseofulvin,西卡宁 Siccanin
O O O
OH
O
O
H
O Cl O
H
O
4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HO HO O OH HO O OH OH OH OH O H O OH
6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作用机制:选择性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使通 透性增加而死亡。
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形成孔道, 使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因细胞膜通透 性增加,氟胞嘧啶等易进入,使两药有协同作用。
HO HO O OH
HO
O
OH
OH
OH
OH
O H O
OH
14
Cl
Cl
Cl
O
作用机制
H
N N
• 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 • 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 细胞膜通 透性增加→ 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死亡 • 唑类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该类药物也可以与人体内其他的P450酶系作用 ——该类药物存在一定肝肾毒性的重要原因
15
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物按作用机理分类为:
①作用于真菌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 ②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唑类抗真 菌药物 ③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烯丙基胺 和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 ④不影响膜上麦角甾醇的药物。
按化学结构和来源可分为:
抗真菌抗生素 唑类抗真菌药物 其它抗真菌药物(丙烯胺类、嘧啶类)
3
HO HO O OH
42
药物合成
• 以双环戊二烯为原料
H2/Ni AlCl3
Br2 Br
CO(NH2)2 NH2
HCl NH2
HCl
43
利巴韦林 Ribavirin
1- -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胺 1- -D-ribofuranosyl- 1H-1,2,4O triazole-3-carboxamide H N N 三氮唑核苷 N HO 病毒唑(Virazole) N
11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
主要有咪唑类和三氮唑两类结构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表药物为噻康唑 Tio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酮康唑 Ketoconazole、奥昔康唑Oxiconazole、噻康 唑Tioconazole、硫康唑Sulconazole。 三氮唑的代表药物有特康唑Terconazole、氟康 唑Fluconazole和伊曲康唑Itracinazole。 后缀:-conazole
23
分子中的氮唑环(咪唑或三氮唑)是必须 的,咪唑环的3位,三氮唑的4位氮原 子与血红素铁原子形成配位键,竞争抑 Ar基团上取代基中苯环的4 制酶的活性,当被其他基团取代时, 位取代基有一定的体积和电 活性丧失。比较咪唑和三氮唑类化合 负性,苯环的2位有电负性 物可以发现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治疗指 取代基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数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
18
药物合成:
Cl Cl Cl ClCH2COCl AlCl3 O LiAlH4 HO Cl Cl Cl
Cl
Cl
H N
Cl
Cl
Cl
Cl
Cl
Cl
N
HO
Cl
O
CH3ONa
N
N N
N
19
咪康唑--达克宁
• 1-[2-(2,4-二氯苯基)-2-[(2,4-二氯苯基)甲 氧基]乙基]-1H-咪唑硝酸盐 • 1-(2,4-dichloro-beta-((2,4dichlorobenzyl)oxy)phenethyl)-imidazol mononitrate • 可静滴、亦可外用,口服吸收差 • 静滴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 局部用于浅表真菌感染
O H2N OH
O
OH
7
临床应用
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1.静滴治疗隐球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性脑 膜炎,并可鞘内注射。 2.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染。 3.口服仅治疗肠道念珠菌感染,注射用于全身真 菌感染。 高浓度杀菌。对细菌无效,对哺乳动物有毒性。
8
不良反应
• 毒性大而多:
• 急性毒性见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血 压下降等。 • 肾毒性发生率80%,与剂量相关。 • 肝毒性较少。 • 血液系统毒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