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所面临的问题与计策冯哲中国农村经济进展面临的问题与计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在通过20世纪80年代前提的高速增长之后,其进展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减缓。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家各项重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农村进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依旧存在。

通过我们对农村经济中各个领域的如:现代农业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农业技术创新,农民素养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深入摸索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计策。

展望以后,中国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进展势头。

关键词:经济形势;解决策略;进展前景当前,中国有12.6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9.3亿人,要了解中国国情,研究经济进展,不了解农村明显是不行的。

今天我要紧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一些进展形势;第二个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三个问题是今后农业、农村如何进展,应该采取那些政策。

一、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1、粮食生产形势好。

2007年,中国粮食生产克服了气象灾难频繁和病虫害偏重发生等多发面困难,在总产量较高的基础上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

其中,夏粮、早稻、秋粮都实现增长。

这是历史上第四个粮食高产年,也是1985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四年累计增长粮食6685万吨,完全扭转了2004年往常粮食生产连续下滑的局面。

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初步走出了“粮上经下”或“经上粮下”的怪圈。

多数经济作物的总产、单产、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棉花产量首次突破700万吨,比上年增产27万吨以上,增长40%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59900万吨,比上年增产1544万吨,增长2.6%,糖料、水果等产量也创历史最好水平。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优质率进一步提高。

2007年,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比2003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2007年,畜牧业生产克服了成本上涨、周期波动、动物疫病等阻碍,总体保持增长。

全年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8130万吨、3030万吨、36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2.9%、10.5%。

水产品产量达到5480万吨,比上年增长3.5%。

2007年,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机装备总量连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6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6%。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机耕、机播、机收总面积达到24.3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达到40.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都市化程度提高以及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显现的农产品“供求差不多平稳,丰年有余“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2、农产品贸易连续增长,但逆差增加。

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781.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0%。

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贸易逆差为40.8亿美元,同比增长4倍。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2007年,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要紧是谷物,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出口都呈增长的姿势;进口的农产品要紧是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畜产品,水产品,而且除棉花和食糖外,其他农产品进口呈曾长的姿势。

具体来讲,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同比增长62.5%,其中要紧是玉米产品内和小麦产品;进口谷物1557万吨,同比下降56.7%,其中要紧是大麦产品;谷物净出口为835.4万吨,同比增长9.0%。

食用植物油进口为839.7万吨,同比增长25.0%。

棉花和食糖进口分别为261.5万吨个119.3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1.3%和12.6%。

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817.3万吨和6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4.5%。

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477.3万吨和37.5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和51.4%,而进口量为134.7万吨,同比增长7.0%。

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同比增长8.7%;进口额为6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2%;贸易逆差为24.2亿美元,同比增长1.9倍。

水产品出口额为97.4亿美元,同比增长4.1%;进口额为47.2亿美元,同比增长9.7%;贸易顺差为50.2亿美元,同比下降0.7%。

从进口地区结构看,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居前五大市场是日本,欧盟27国,美国,东盟和韩国,农产品进口前五大市场是美国,东盟,巴西,阿根廷和欧盟27过。

农产品出口额居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广东和辽宁,农产品进口额居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苏,广东和山东。

3、乡镇企业平稳进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但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减慢。

2007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800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000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17000亿元,同比增长14.6%;上缴税金7200亿元,同比增长14.7%;完成出口交货值30200亿元,同比增长18.9%,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全年乡镇企业运行平稳,月度之间增长率没有明显起伏,同时反映经济效益的利润,税金等指标的增长幅度始终高于生产性指标。

从结构来看,乡镇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增加值70.4%,同时二者的增长速度差不多一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乡镇企业的带动作用显著,其增长速度高于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的31.5%,同时其增长高于乡镇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农产品加工业差不多成为乡镇工业的要紧行业和重要增长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2%,比上年略有提高,同时其增长速度略高于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

2007年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突破1.5亿人。

4、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呈扩大的趋势。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

2007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是:①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明显增加,②工资性收入连续保持较快增长,③家庭经营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④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连续增加。

然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同比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到3.33:1,比上年略有扩大。

与此同时,农民消费也连续增长,但都市消费品销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大大高于农村,而二者增速的差距比上年连续缩小。

二、中国农村经济进展进程中的问题探析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从世界各国农业进展的体会来看,传统农业要过度到现代农业,第一必须将农业的生产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其次是要减少农业人口,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而中国目前要完成这一转变必定面临着重要困难。

1、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严峻制约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进展。

土地资源的富裕与稀缺、人均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实现难易程度的关键。

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耕地面积仅1957年前有所增长,以后便逐年下降。

能够想象在耕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形下,农业现代化就专门难实现的.2、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进展生产不良阻碍。

在发达国家,专门是北欧国家,农民是富裕的象征,而在中国,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长期以来他们为社会经济的进展做出了庞大的奉献,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原始积存的奉献者,而自身的利益却得不到保证,使农业成为一种经济利益专门低的产业。

农产品的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不和谐,工农业商品比价不合理,使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所缩小,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负担也大大减轻,农业体会也显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然而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其要紧缘故在于农产品定价偏低,而销往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却不断上涨,使一度缩小了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又重新扩大。

工农业比较利益的差异,造成大量农业生产要素通过各种途径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其中包括金融、财政及市场途径,使农业本身要素投入严峻不足。

这种现象严峻制约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农业的积存能力,农业进展受到限制。

3、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进展的现实需求。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聚着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包括三个环节:研究、推广和应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总整体来讲,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全然的改变。

例如在农业机械化方面,1997‐1999年,每百公顷可耕地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中国为60台(从多到少排列,中国排在85位),甚至还没有达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为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台。

农业进展的现实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依旧落后于实际需要,要紧表现为: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②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全国有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阻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固性。

4、文化素养偏低使农村经济专门难连续健康地进展。

建国后,党和政府专门重视国民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专门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

但近年来随着同意教育成本的提高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宽敞农村有所抬头。

农民的小孩考学难、上学难、找工作更难的现象专门普遍。

有许多农村的小孩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当前农村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就意味着农民工的下一代专门可能还会成为农民工。

农村教育显现危机,农村劳动力的素养难以提高的现实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据统计,中国的文盲、半文盲要紧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养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流失严峻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结构不能完全适合农村进展的需要。

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子女手教育的成本的提高不同步,教育费用在农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后的预期收益缺乏信心,这些直截了当阻碍了子女素养的提高。

如此的农民素养和农村智力结构,专门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进展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