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

2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汉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成果,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1节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在中国伟大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和光辉一页.他的不朽之作《史记》中列有《平准书》、《河渠书》和《货殖列传》,开创了史学家记事历史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活动问题的先例和典范。

其主要经济思想有:一、主张经济自由和放任政策司马迁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只能顺应这些规律而不能违背它。

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不赞成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中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

这比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要早近两千年。

进入近代以后,我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的思想家往往引用司马迁“善者因之”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农工商并重和本末富论司马迁认为对待国民经济各部门,即农、渔、工、商应是一视同仁的:“此四者,人所以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从根本上是否定重农抑商的观点。

司马迁还创造了“本富”、“末富”和“奸富”的新概念。

三、分配观念1.司马迁对贫富分化现象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2.他对贫富不均现象不主张积极予以消除,只是不赞成“奸富”。

3.他认为造成贫富差异问题是由于人有巧拙,能力不同的原因。

四、生产经营论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经营思想,其主要思想如下:1.要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经营.这里涉及到司马迁对货币的认识问题。

第一,他认为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第二,他也认识到货币起源的时间是很久远的。

2.生产经营的商品应该注意质量。

3.资金要不断流动,如“无息币”,“财欲其行如流水”。

4.要勤俭节约,如“无财作力”,“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5.要善于用人,用人得宜。

如“择能人”,“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6.主张经营人民普遍需要的产品。

7.不要贪图过高的利润,如“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

”8.要有丰富的生产经营知识。

此外,还要把握农业经济循环知识。

9.要善于把握时机,如“取予有时”,“任时”,“既饶争时”。

第二节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桑弘羊的思想比较复杂,在政治上他主要是继承法家的思想,而经济思想主要是接受或某种程度上发展了范蠡和《管子》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一些其他学派的经济思想。

但是他的经济思想的核心仍然是“重商”的,他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重商理论极为突出的典型,也是为商人进行辩护突出代表。

一、重商理论桑弘羊是我国古代公开为重商辩护的第一人,他在与儒生理论时阐述了“富国非一道”的思想。

桑弘羊还从由自然资源的差异所引起的地域分工,来说明商品流通起着互通有无的重要作用,这是在他之前的思想家未曾提到的经济观点,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思想。

桑弘羊的重商论必然会强调对外贸易的作用。

体现出两个目的:第一,通过外贸可以控制别国。

第二,通过外贸可以换取本国稀有的资源。

这与欧洲的重商主义有极其相似的认识,但是比欧洲要早两千年。

桑弘羊的重商思想并不完全轻视农业,而是认为农工商都很重要,只不过商业是其中更重要部门,是财富的源泉。

二、货币论与消费论桑弘羊是肯定货币财富论的,他认识到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交币通施”,“币与世易”。

但更重要的是他强调铸币权必须由国家垄断,反对郡国和私人拥有铸币权。

在消费方面,他基本上接受了《管子》中的侈靡消费观,也就说他反对“俭”。

三、经济措施理论1.国家垄断政策对重要的产品实行垄断的思想,在《管子》中已有理论阐述。

桑弘羊的垄断政策主要是盐、铁、酒的专卖制度,而对这三重商品的垄断是不同的。

可以看出,桑弘羊对垄断的商品性质及其生产和流通的特点是有清晰的认识和研究的,对不同的商品应该有不同的垄断方式。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商品生产也同样具有非常现实指导意义。

2.均输措施(指解决运输中对贡品的损耗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3.平准措施(即对物价高低的调整)4.其它经济措施:扩大中央财政机构的权利;统一币制;重视移民屯垦。

四、盐铁会议上的争论盐铁会议以检查武帝以来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为名,实际上是一次反对桑弘羊的政治斗争。

在辩论中已桑弘羊为主要代表的一方为现行政策辩护,这其中也可以体现出他的经济观点。

这些经济思想包括:1.对待经济事务的基本态度(义利观)2.重农思想3.财富思想4.轻工商思想5.反对经济干涉思想6.反对兼并思想7.分配观念8.土地制度9.对外贸易思想10.货币概念11.消费观念思想12.财政思想第三节王莽的经济政策与汉末的经济思想王莽是一个有历史争议的人,他的改革在某些经济问题上是成功的,在一些问题上是不适当的,造成了更多的混乱,所以他最终失败了。

但从他所推行的经济政策以及体现出的经济思想来看,有不少是相当独特的,应该加以研究。

一、王莽的经济政策1.王田制。

所谓王田制就是将土地归国家所有,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推行王田制的三点理由::第一,有井田制分给一家一户百亩田,是以而税的小农经济是“国给民富”的理想土地制度。

第二,自秦废井田之后,土地兼并就开始了,结果是富豪的土地数以千计,而农民却没有立锥之地。

实行王田制后,可以解决无地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三,土地兼并后,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却不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这就会产生贫富不均。

而富和贫都会产生奸邪现象。

在当时王莽的这种改制,是不合社会经济历史发展方向的,所以以失败告终。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王莽当是已经认识到由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可以说他认识到了土地私有是引起社会纷乱的根源。

这种认识在当时看来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很有远见的。

2.禁止自由买卖奴婢。

王莽当政后批评奴婢的买卖现象,并宣布不得买卖。

但是这一政策只针对私人家庭,即土豪劣绅,而不适用于官奴。

这样就使得改名没有实质性意义。

我们从中可以看的,已认识到的解决奴婢问题对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

只是这一政策并不彻底,把官奴排除在外,因此遭到豪强们的反对和抵制。

3.六管政策这是王莽对工商业经济活动的管制措施。

六管是指国家对盐、铁、酒的垄断;币制改革;对山则资源的管制;官府从事贷放以及其它经济业务的管制。

也称为“五均六斡(管)”,五均是六管的内容之一,六管是对他推行一系列经济措施的总称,包括货币改制,五均赊贷、盐铁、名山大泽的管制,最后是酒的专卖。

4.币制改革王莽的币制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会乱的,也是最荒唐的。

在他即位的最初6年中就进行了3次币制改革,而每次改制都是以下易大,以轻易重并且每次都运用政治权利强使其流通。

而且使用的货币材料多至5种,货币名称多至6类28种。

王莽的货币改制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极大的祸害,也是他的王朝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币制改革中他犯的错误是:第一,改制的次数太频繁第二,每次改制都废除旧币,这一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第三,只知道用政治权利强行实行,而不懂得货币流通自有其客观规律。

二、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1.农工商并重思想王符提出农工商并重思想可算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创新思想。

更重要的是他对历来“农本工商末”之说作了新的解释:农、工、商三也各有本末之分,并非凡农皆本,凡工商皆末。

2.家富与国富的区别王符对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作了初步区别,这是一个卓越见解。

他指出:“故力田所以富国也。

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

百工者所以使备器也。

……今工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饬之,以欺民取贿,虽于奸工有利,而国计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业。

……今商竟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币,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

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然内有损民贫国之公实。

”这里可看出,王符对家富与国富之间的关系认识十分清晰的,比前人更进一步.同时也可看出他反对浮侈的社会现象.3.珍视劳动时间王符提出“为民爱日”的思想,即爱惜劳动者劳动日的思想,指出劳动日是不能浪费的。

由此,他首先肯定劳动力的作用。

这里体现出的是劳动时间的多寡决定着人民富足与贫困,而日常日短是辩证的。

王符是第一个将“爱日”最为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原则来考虑的。

这与17世纪英国威廉·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具有相通之处。

三、徐干的人口论徐干认为掌握人口数目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一切政治经济措施皆须以一国之人口为基础。

徐干开我国历史上专谈人口问题之先例。

复习与思考题1.司马迁的主要经济学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司马迁的农工商并重思想.3.桑弘羊的货币理论和他推行的经济政策理论.4.从王莽的币制改革中我们应该记取哪些有益的教训.参考文献目录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1997年3月)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下)(1998年4月) 3.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2003年9月)考核要求一、司马迁的经济思想1.主张经济自由放任政策2,农工商并重和本末富论3,分配观念4,生产经营论二、桑弘羊的经济思想1.重商理论2.货币论与消费论3.经济措施理论4.盐铁会议上的争论三、王莽的经济政策与汉末的经济思想1.王莽的经济政策①王田制②禁止自由买卖奴婢③六管政策④币制改革2.王符的农工商并重论①工商并重思想②家富与国富的区别③珍视劳动时间.3.徐干的人口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