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丽思·卡尔顿酒店,现在丽思·卡尔顿酒店已在中国有多家分店。
“在我们酒店,员工是一切服务的前提,我们的员工本身也是绅士和淑女,我们赋予他们每个人这样的称谓,是为了让他们建立起充分的信心,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也受到同样的尊重。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总经理马可诺说。
提供绅士和淑女般的服务已经形成丽思·卡尔顿酒店的传统,“我们的座右铭,就是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服务”成为该酒店的文化优势。
所以,在中国、奥地利、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斯拉夫等地丽思·卡尔顿酒店分店的员工也逐渐拥有了绅士和淑女般的修养。
当前,一些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华民族又在高喊“中国威胁论”。
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大家高度注意的是,这种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行径在今天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改头换面,采用了新的更为隐蔽的方式。
与历史上直接依赖于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今天更多的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进行的文化商品的倾销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教育系统以及新兴的国际互联网进行的。
尤其是近年来,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世界各国进行渗透。
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往往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
美国电影现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2/3。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所垄断。
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每年的出口额达600多亿美元,甚至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
某些西方国家更是不惜成本地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达到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及和平演变的目的。
其主要方式有:在理论层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它们的文化,如电影、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使广大观众和读者耳闻目染。
一些西方著名学者如萨义德、塔斯脱等将这种文化现象定义为“文化帝国主义”,以与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帝国主义形态相区别。
“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升和传播某种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损害本土文化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延续和强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于全世界的控制过程。
与历史上的文化渗透相比,新时期文化帝国主义的政治目的更为隐蔽。
历史上的文化渗透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在为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合理化制造舆论,同时弱化被侵略人民的反抗意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民族、民主解放斗争的高涨,传统帝国主义在全球的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种赤裸裸的文化渗透也就失去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弥补这种所谓的“缺憾”,同时也是为了冷战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利用日益发达的大众媒体,如覆盖全球的广播、电视系统等,包装、倾销、鼓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自由”、“人权”、“民主”、“平等”、“个性”,等等。
80年代末,冷战时代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而结束,这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这种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宣传、渗透的巨大政治价值。
此后,某些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独霸全球的政治目的,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这种文化倾销和文化渗透。
尽管这些文化产业表面上好像不涉及政治立场和态度,但是实际上却在美化某些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在媒体的煽动下盲目羡慕和追求这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轻视甚至鄙视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领域新的依附关系。
因此,我们不应该淡化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客观存在的斗争。
对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应对,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文化主权的高度认真思考研究。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假如忘记的是本民族屈辱的那段历史,就意味着更可悲的背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恰曾经历过一段资本—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屈辱历史,因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警惕西方文化渗透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西方文化渗透的渠道具有多样性。
西方文化渗透的渠道是多样性的,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上。
文化产品又有有形和无形之分,针对大学生有形产品的影响力显得更大一些。
在有形产品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我国实施的文化倾销涉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企图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
这些文化产品可以供大学生消费,且以较高的传播技巧、隐蔽的传播方式提高着大学生的消费层次,传播着西方的价值观念。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大学生的贡献,而这部分电影美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嘴脸,传播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肆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主义,来扰乱我们青年的思想。
有相当一部分美国电影极力向世界人民灌输“美国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
”的思想,夸大西方国家的作用。
再如,现在流行的过“洋节”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无形的文化产品主要体现在演出、旅游等项目,西方国家资助一些非政府组织作为文化渗透的先遣队,通过各种教育文化基金会、中西文化交流会等非官方组织,举办各种活动进行文化渗透,宣传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并极力美化之。
这些组织利用政府的资助,为我国青年大学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诱其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以达到文化倾销的目的,试图利用和善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西方文化根植于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三)西方文化渗透的手段具有先进性。
这一特点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特网使各种信息大规模地跨越国界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客观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体系的摩擦和渗透。
西方国家依仗他们的高技术特别是卫星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势,控制了网络等各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文化渗透的手段迅速现代化。
大学校园是因特网最活跃的音符,再加上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使西方文化在因特网上的传播更具影响力,渗透手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数据显示,20世纪末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
据调查,70%左右的学生承认“经常在网上看到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民主的文章”。
四)西方文化渗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西方文化渗透有些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由于其方式的隐蔽性,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察觉。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国出现了客观的文化战略性短缺。
有人测算,我国2002年文化产业实际消费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是5600亿元,到2020年缺口将达到12940亿元。
这么大的市场缺口为西方文化渗透提供了良机。
随着中国的入市,为外国文化产品进入国内文化消费市场打开了大门。
中国的文化市场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市场的强烈冲击和蚕食。
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其电影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6%,而市场总体占有率却达80%。
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收入竟然超过所有国产影片一年的票房总额。
这些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承载着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以文化的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对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人们在欣赏电影、戏剧、歌舞、动漫画、音乐或参与电脑游戏的同时,也会对其多表达的思想内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不知不觉间受到了影响。
通过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现状,我们发现文化渗透这种隐蔽的特点加剧了它的影响力。
并且文化消费这种教化作用是隐性的、长期的,因而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西方文化渗透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目前,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很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呈衰微之势,年轻人觉得“洋节”更加好玩、热闹,但好玩热闹的背后其实是正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今天,西方文化渗透呈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既有向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也有向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渗透。
它们打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旗帜,不断强化其意识形态战略,大规模地向社会主义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灌输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而通过此渗透达到政治上的目的。
在谈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今天的文化的概念。
文化在今天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及信仰。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既定的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观念层次上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我们承认,西方文化在物质上明显优于我国,在科学知识技术上也具有一定的领先性,这些就有可能使我们的青年大学生错误地推断出它在精神和情感上都比我们的民族文化优秀,从而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是最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甚至认为我们国家也应该实行西方的社会制度。
前面谈到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使其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对大学生必然产生较大的影响。
针对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影响;二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三是网络文化渗透对大学生的影响。
其中第三个方面和第一、第二个方面所涉及的东西有所重合,但今天西方网络文化渗透在西方文化渗透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单独系统地谈谈网络文化对中国大学生负面影响。
3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文化建设。
面对西方一些国家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教化”,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围绕理想信念展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广大高校学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化”渗透。
高校教育者要把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把广大青年大学生凝聚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旗帜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参与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用实际行动有效地抵制西方文化渗透。
与此同时,高校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广大青年大学生,使其树立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有近月便是节日,而这个节日是彻底的泊来品(姑且不论好坏)。
因我刚好发起南京大屠杀67周年悼念活动,虽然应声不算少,但与如此推崇的洋节日相比,似乎微乎其微得让人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