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4.“楚辞”与“赋”的关系
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
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 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 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 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 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 文体。
二、赋体的含义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
(从西汉开国
第一阶段:汉赋的形成期
至武帝初年) 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 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 赋的第二个阶段。枚乘的《七发》标志 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汉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初年至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2、枚乘(?—前140), 汉初著名辞赋家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 文帝、景帝时代。先追 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 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 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 仕进,托病辞官。武帝 好赋,“安车蒲轮”请 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 途中。
《汉书· 艺文志
》载共有赋9篇,仅存3 篇:《七发》、《菟园赋》、《柳赋》, 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2.赋又有诵诗之意。
“瞍赋矇诵。”《国语· 周语》
·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 艺文志》
窃以为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
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 《文心雕龙》范文澜注 故此,赋又是指一种诵读诗歌的方式。
3.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
《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 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 物。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矰缴(zēng zhuó ):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秋风辞(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zhà o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东汉中叶) 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 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 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 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 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 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的内容 和艺术上的特点。 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 班固、张衡。
汉代赋体文学
目 录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第 Nhomakorabea节 第五节 汉 初 的 韵 文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汉赋发展的阶段 代表作家作品 汉赋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汉初的韵文
楚声短歌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小
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鸿鹄歌》等。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项羽《垓下 歌》
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摹写事物, 以物写志,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赋是汉代最流行 的文体,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张衡、赵壹等,其 中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出自《文心雕龙〃诠赋》,即铺陈词藻,
彰显文采,描绘事物,书写志思。

第三阶段:汉赋的转变期(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这 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 小赋创作的蔚起。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 赵壹、蔡邕、祢衡等
转变原因:
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东汉中叶后,宦官外

戚专权,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祸乱频起。文人写 作态度发生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开始这一转 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邕的《述行赋》、 祢衡的《鹦鹉赋》。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 疾邪赋》。
“很多人仿效《七发》,故有“七体”的流行。
如傅毅的《七激》、刘广世的《七兴》、崔骃 《七依》、李尤的《七款》、张衡的《七辩》等
3.司马相如(前179—前118)
鲁迅语 “武帝时文人, 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 (约前179—前117)汉代文学家。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 人,一说成都人。原名司马长卿,小名犬子(狗儿)。因为 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 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武骑常侍”。所作《子虚赋》 与《上林赋》为汉武帝所赞赏,拜为中郎将,公元前135年 (建元六年)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后为孝文园令。他见武帝 喜好神仙之术,曾上《大人赋》欲以讽谏,然效果适得其反。 后病卒于家。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遗有《封禅文》一 卷。作品还有散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凡将 篇》,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内容:假托楚太子因纵欲享乐导致卧病不 起。吴客前往探病,陈说了奇声、奇味、骑 射、游宴、田猎、观涛来启发太子,最终以 “要言妙道”使太子痊愈。
《七发》 ◇
枚 乘 的 《七发》
◇ 主旨:劝戒统治阶级要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 倡导追求要言妙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 写作特色: Ⅰ、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上 见于屈原与渔夫、贾谊与鵩鸟,后见于班固的 《两都赋》,成为汉赋重要表现形式。) Ⅱ、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
三、汉赋的三种体式


(一) 骚体赋
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 品而写就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 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 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 “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 迁的《悲士不遇赋》。
(二)汉大赋

◇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七发》的主客问答体式和敷陈七事以进言等写法为 后人竞相仿效,形成了一种定型的文体:“七体”。 “七体”:
以一件事做开端,采用反复的问答体,铺陈辞藻,咏物
说理,达到某种讽谏的目的。通常由序言、赋文主体、 结尾三部分组成。其文韵散结合,句式参差,铺陈夸张, 描绘细致。
第二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 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 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 后世莫能继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序》
一、赋体的起源
1.“赋自《诗》出”
“诗六教: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颂。” 《周礼·春官·大师》 “赋者,古诗之流也。” (班固《两都赋序》)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 体物写志也。”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 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 诠赋》) 综上,所谓的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陈述性、叙事 性和描绘性的手法,并用以称谓以上述手法为主要 特征的文体。
散体大赋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 代表性的文体。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 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 和气势。 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 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 的美学方式。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
汉景帝之第9子,17岁即 位,在位55年。继承了“文 景之治”的政策,实行了一 系列改革措施,使汉帝国达 到强盛的顶峰。
Ⅲ、运用一系列比喻、排比层层铺陈,极尽夸张 之能事 ,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
枚 乘 的 《七发》
◇ 文学成就: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Ⅰ、虚构的故事框架摆脱了描述实际事件的限制, 使作者能自由地选择和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内容, 对汉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Ⅱ、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 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符合了后人对赋体所下 的定义。 Ⅲ、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在后来的赋中得 到进一步发展。 Ⅳ、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和“劝百讽一” 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在政治上的不平和对社会现实的憎恨。

▲ 《吊屈原赋》和《服鸟赋》
都在于以此排解内心的忧愤情怀。这两
篇赋的风格不一,前者宜为抒情之作, 后者应是说理之篇。前者充满了入世的 思想,因入世不能而悲愤难耐;后者与 前者相距三年,这三年贾谊的思想可以 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入世走向了出 世,所以后者充满了道家的齐生死的思 想,看似很超脱了。实际上,贾谊并没 有超脱,当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自伤 为傅失职也死去了,足见其不能脱世。
(三)抒情小赋
产生并盛行于东汉中期和后期。
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
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 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 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 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 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 意化的倾向。 其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和 《思玄赋》、弥衡的《鹦鹉赋》、赵壹的《刺世 嫉邪赋》等。

骓:青白杂色的马
☆ 刘邦
(前256-前195), 字季,沛丰邑(今江 苏沛县)人。曾为泗 水亭长,秦末加入到 反秦大军中,逐步建 立了军事力量。经过 四年的楚汉战争,打 败项羽,建立西汉王 朝,史称汉高祖。

刘邦短歌二首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盛行于汉武帝中期到东汉中期,枚乘的 《七发》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汉大 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 虚赋》、《上林赋》)、杨雄(代表作品有 《 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 泉赋》等)、班固(代表作为《两都赋》)、 张衡(代表作为《二京赋》)。这四人合称为 “汉赋四大家“。

小赋虽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 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