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版:中国古代私学

框架版:中国古代私学

私学部分需要掌握的框架一、私学的起源及其类型的历史演变(一)私学的起源1、私学概念的界定一般意义上的私学概念,应是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包括社会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属于私学的范畴。

(包括了在固定教育场所产生之前的游动四方的私人讲学,又包括以一个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人学派,也包括与官学对应的、有固定教育场所的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这种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正是私学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2、私学的产生私学的性质在于“私”,它属于阶级社会的产物。

(1)夏、商、周三代,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

(2)在春秋时期①私学的产生原因(2点)A、以铁制农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中下层贵族和自由民都竞相开垦荒地,同时与铁犁密切联系的牛耕也出现,这样,社会上的私田不断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

在此情况下,各国诸侯不得不进行改革。

这时出现了“士”这个社会阶层。

同时,随着士阶层的出现,养士之风的盛行,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则成为必然。

B、在政治上,出现了政权逐渐下移的现象,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政在家门”的局面。

新兴的封建势力从周王室夺取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周天子已明显地大权旁落了。

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的变化,战乱中史官大多流落各地,导致了文化中心的迁移和文化学术的扩散,出现了“学在四夷”的情况。

这时的官学由于战乱而名存实亡,日益废弛,奴隶主贵族再也无力维持“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

于是,私学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

到春秋末期,私学日愈兴盛,不同文化思想学术也纷纷显示于历史的文化舞台。

其中的儒、墨两家,不仅是大兴私学的首起者,而且是百家争鸣的肇端者,终春秋战国之世,依凭私学这块阵地,其学术传递经久不衰,被时人目之为“世之显学”。

②儒、墨显学的崛起A.孔子的儒家私学孔子儒家私学的首创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这些贡献,影响及于后世。

孔子以后的私学,无不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

特点之一,孔子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

其私学具有显著的平民教育的性质。

特点之二,孔子为儒家私学编写了被后世称为“六经”的教材。

孔子继承夏商周的历史遗产,结合“王宫之学”、“六艺”的内容及自己的政治主张,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孔门私学的教材。

孔门私学教材的“六经”代表了我国春秋以前文化知识的各个领域。

这些教材,为我国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孔子教材中,涉及生产技艺和自然知识的内容很少。

因而,从孔门私学开始,教育内容便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教育与科技脱节,这便是中国整个古代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很少涉及技艺传授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点之三,孔门私学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学与思、学与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认识规律;他在对学生心理、性格、才能、智力等特点的了解和分析上,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尤其是他进行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是对旧式“王宫之学”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学生学业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导。

其次,孔子还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志趣和要求而采取分科教学,第三,针对学生的不同缺点对症下药进行纠正。

它的这一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很大意义。

这很好地说明了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和要求与教师的鼓励诱导的重大关系。

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不仅为他培养出杰出的学生作了贡献,也对后来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特点之四,以“仁”为核心的私学教育。

孔子私学的“仁”学思想,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而且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需要。

因此,孔子以后,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政权的需要,都对孔子大加褒扬,大封孔子,大修孔庙。

西汉独尊儒术后,孔子跃上“至圣先师”的高位,儒家私学的核心,更成为历代教育亘古不变的宗旨。

纵观历代教育,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十分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后世私学初级阶段的蒙学,基本上以传播封建传统道德为核心,以孔子《论语》及《孝经》为主要道德教育教材。

这些,从根本上说,与儒学被独尊并被世代尊崇有很大关系。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究其根源,应首推孔子私学的直接影响。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

但这些由孔子私学弟子分化出来的不同的私学学派,最有代表性的要算孟子和荀子两派,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私学传统。

为“人性之善也”。

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孟子更加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并将以往比较笼统和抽象的道德观念演化为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准则,统以“人伦”概括之,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使儒家道德内容更为具体化和系统化,为道德教育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荀子从事私学,讲学授徒活动也颇广,影响很大,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他认为,要使人达到善,必须“化性起伪”,通过礼法抑制人们的欲望和争夺,维持合理的社会秩序则主张外求式的学习积累,通过学习记载有“先王之遗言”的儒家经籍来达到目的。

荀子强调礼义及师法的引导和纠正作用,提倡学习儒家经籍,这些主张对汉代实施独尊儒术起了重大的作用,并对汉及汉以后的私学教育影响很大。

如汉代私学注重师法家法,汉及汉以后的私学都注重读经等等,都无不受荀子私学的影响。

B.墨子的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家学派之所以“显”,则在于他们不同于孔门私学,他们提出了自己私学的主张和实践,许多是孔门私学所未涉及的领域。

因此,墨家私学的崛起,正在于他与孔门私学一起,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教育范围树立了自己的旗帜。

孔墨私学的互为补充,构成了基本完备的社会知识整合。

墨子私学,主要介绍其在科技知识的传授上的贡献,其他方面,不在此叙述和讨论。

墨子私学教育的对象为“农与工肆之人”,因而,传授的知识则多在于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成为教育内容的主体。

墨子私学有关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记录在《墨子》一书中,篇章字数不多,除论及哲学方法外,还包容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墨子及其学生在教和学中并未完全脱离生产活动,他们较广泛地直接接触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而总结经验、发明创新,不断提出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知识。

对比孔门私学不注意“形而下之器”的学习,墨家私学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初始创立阶段,填补了一个空白。

这不仅在中国古代,就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其科技知识理论也是遥遥领先的。

墨子私学所创造的科技知识和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开创了古代科技教育的先河,墨子之后,科技私学似星星之火,一直在私家教育中传播着、延续着,并一度在官方教育中也出现过科技知识的教育。

然而在近代科技知识大规模传入中国以前,科技教育主要是在民间传播的,规模远逊于墨家私学,大量的是以家传或带徒的方式进行的。

C.在孔、墨私学崛起为显学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些较有影响的各类私家学派的存在,如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私学”,其代表作为《老子》一书。

道家私学宣扬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对汉代、魏晋时代的社会风气都有很大影响,也促使了一批以老子为鼻祖的私学的产生。

再如与子夏有关的法家私学。

(3)百家争鸣与私学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继而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为私学提供了诞生的社会土壤。

在纷乱的时局中,官学几乎毁坏殆尽,却又正好是私学发展的最好时机。

因而,私学基本上成为这一时期文化教育继承、发展、更新的主流。

私学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促使私学壮大、分化、特色化。

私学是百家争鸣的私学,百家争鸣是私学的争鸣。

各派私学,皆所长立学校,收徒教学,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全部,足见包容性之大,也见这时私学之盛。

先秦时期是中国私学发展的首创时期,私学一经诞生,即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各派私学的发展、争鸣,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建立。

不仅各派私学的典型著作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包含大量有关教育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私学的兴盛,造就出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如《劝学》、《弟子职》、《大学》、《中庸》等,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自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之后,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互为依存的学校教育制度,即官学教育制度和私学教育制度。

私学一直在起着官学的补充的作用,并在官学衰微之时,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一直延续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纵观这一时期私学的产生、发展,可以发现如下特点:第一,私学与学派互不可分,一家私学就是一个学派,学派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单位,是传授某种独特的理论、方法或技艺的单位。

学派的创办者几乎都是思想家,他们既是学术带头人也是教师。

孤立的私学或孤立的学派都是不存在的。

私学大师们办私学,目的是宣传、扩大自己观点的影响面,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说,因此招收的学生越多,开办的私学越大,自己的主张影响也就越大,自己所创立的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就会显出强大的优势,为当权者重视。

这一时期的私学教育与政治结合较为紧密。

第二,每一家私学均形成了自己私学学派的独特风格的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是私学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私学大师们力争自己学派独树一帜的用意所在。

因此,或表现在教师授课上,或表现在招收的学生上,或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彼此间都有很大的差别。

独特性是学派的本质,也是学派的生命。

如“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殡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贵”就是强调的意思。

任何一个学派总要强调什么、否定什么,有一个理论上的核心。

具体而言,又如孔门私学的教学内容与墨家私学的教学内容就有很多不同,他们招收的学生身份也不同,等等。

第三,这一时期的私学都没有固定的场所。

教师到处游学,学生也跟着到处受教。

由于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要扩大影响,让各诸候国都了解自己的政治主张,要广招门徒,在当时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只能是采取四处游学,不断收授学生,不断到处宣传的办学方法。

第四,各派私学招收的学生年龄相异都较大,基本上没有年龄的限制。

总之,私学以自己的办学宗旨、传授的内容将受教者统领起来,形成一个松散的统一联盟。

第五,教育的多面性与仕宦的现实性开始紧密结合,私学大师刻意以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当权者所用,以达到显于诸学的目的。

学而优则仕”的缄条,激发了众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入仕为宦逐渐成为求学的目标。

至儒术定为一尊之后,儒家私学的“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历代教育的模板,道德培养和经籍传授成为密切联为统治者所接纳,并定为政策之基,这就出现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李斯的“以法为教”及后世的变革亦被称为“变法”的由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