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中的语境
• 在国内,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们都谈论语 境,陈望道称之为情境,提出具体环境的 6种因素影响着修辞:何故(说写的目 的),何事(说写的事项),何人(说写 者与听读者的关系),何地(说写者所处 的地方),何时(说写者所处时间),何 如(如何说写)。
• 王德春很早就提出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 环境”,即言语环境,而不能称为语言环 境,从而指出了语境的动态性。他更进一 步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 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 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 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 境。”(《修辞学探索》1983:64)。
• 关联理论认为,动态的语境有助于获取事物认知的 最佳关联,从而在交际过程中只须付出较少的努力 就能推算出最大的认知效果。 • 顺应论则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语言必须要与语 境顺应;语境是在交际中动态生成的。语境有交际 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uttererinterpreter)、心理世界(mental world)、社交世界 (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等因素; 后者则是我们通常说的上下文,包括篇内衔接 (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和线性序列 (sequencing)。
语境的动态性
• 所谓语境的动态性,就是说不能将语境理 解为固态的,不变的。相反,语境是动态 的,因为它主要与言语有关,是随着话语 的变化而变化。语言运作者在语言运作过 程中涉及的内容、目的以及这些内容和目 的本身都可能出现种种变化。
曾经有学者谈论语境时,以为语境是一个约 束人们运用语言时不可抗拒的“无形的恢 恢的网”,认为语言使用者是“语言环境 的奴隶”(钱冠连:1997:76,2002:81)。 其实,这个看法过分强调语境的客观性, 把语境固化了。人们为了成功交际而使用 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绝非是屈从于语境, 被动地使用那些可以不经脑子的、固化了 的语言。
• 有学者之所以主张语境不包括上下文,是 因为他们认为上下文只用来分析现成的语 段篇章,是形式的、静态的。不过他们强 调语境与语言行为的过程有关,涉及说话 双方的主观成分,而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环 境。他们认为,由于语境会随着语言运作 的变化而变化,它必然具有不断变化的动 态性。
• 可以说,当代语用学对语境的研究有两个 特点: • 广泛性 • 动态性。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甲:老金同志,你什么时候出来的? 乙:从哪儿出来啊? 甲:出来重新参加工作呀。 乙:吓我一跳。七七年……那你们站长呢? 甲:別提了,逼的沒办法上调了。 乙:哎呀,就这样上吊,死得可太冤了! 甲:什么呀,上边来个人把他调走了。 乙:啊,調工作了!
• 语境不仅影响了我们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影响我 们如何去说。以自行车失窃一事为例,向朋友讲 述与向警察讲述是不一样的,因为两种行为涉及 不同的情景模型。van Dijk认为,情景模型由简单 的图式(schema)或有限的常规范畴构成。这些 范畴可以切分为交际情景,包括: • 场景(setting)(交际的时间、空间等因素) • 参与者(participants)(交际双方的各种因素)、 • 意图(intention) • (背景)知识(knowledge)等。
B的反问在日本人看来很正常(你有吗?有 就给我尝尝吧!)然而Mey认为英美人或丹 麦人却会认为B的问话是多余的。在他们 看来,A的问话已经构建了“我有苹果馅 饼”这个语境了,因而立即明白A的用意, 只要回应“要”还是“不要”就行。
• 我曾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引用过Mey的另一个 例子,现在根据van Dijk的观点我们可以更 清楚地看到语境所揭示的交际环境产生的 心理: • Tourist: Is there a toilet around here? • Attendant: You want to use? • Tourist: (somewhat astonished): Sure I do. • Attendant: Go down the steps.
这是一位研究东方建筑的西方学者来到日 本,甫下飞机与接待人员的一段对话。按 西方的交际环境心理,第2话轮的应答是唐 突无礼的,更麻烦的是接待人员根本不知 道那位学者是想见识“东洋式”厕所的用 意,最后的话轮所表达的是那位接待人员 热情地把这位学者带到机场负一层的“西 方风格”的厕所去了。
•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和情景模型(situation models),van Dijk认 为,语境正是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心理模型。 随着交际的进行,由于交际目标、交际环境、背 景知识或认知记忆(epistemic memory)、身份 选择等的变化,语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具 有动态性。人们在交际中之所以会产生误解,正 是因为双方建构的心理模型发生了偏差。下面这 个相声片段表明,如果不了解文革年代干部受到 过的伤害,下面这段对话恐怕就不会联想到“坐 牢”和“上吊”了:
• 其实即使是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语境问 题也无法回避。Chomsky在分析语义时就强 调过语境的重要性,认为非语言因素对语 义产生影响,语句离开上下文就无法确定 它的真实性条件。他说He has arrived中的he 就不能靠句法来解决。他又说:有朋友对 我说:Today was a disaster。如果我知道他 今天曾经做过一个讲座,那我就会明白, 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准是认为讲座做得很糟 糕了。
• 去年年底日本语用学会召开了第10届年会, 与会学者们的兴趣就集中在认知和语境, 话语和语境、社会和语境等论题上。 • 几位语言学家关于语境研究的发言正好反 映了语境研究的最新进展,下面我们以此 为线索做点介绍。
3.1社会认知语境观
• van Dijk在题为“Text and Context Revisited: Thirty Years Later”的发言中,回顾了过去几十年 语境学研究的进程。他指出,话语研究和语用学 作为语言学的两个新兴领域,过去主要关注的是 语篇和话语的结构和策略,而忽略了对语境的研 究。 • 在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又常有一种根本的误解, 以为各种社会因素(如性别、年龄等)直接导致 了语言使用的变异,以为处于相同社会条件中的 人会以相同方式来讲话。这种客观主义语境观隐 含一种无端的决定论,会给人以误导,因为事实 上男性讲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年人讲话也不 只限于一种风格。
• 后来Halliday理解的语境是他提出来的语域 (register),将语境概括为话语的范围(政治、 生活、科技),话语的方式(口头语、书 面语)和话语的风格(地位、关系、身 份)。Fishman则补充说,语域是社会情景, 受着共同行为规则(包括时间、地点、身 份、主题)的制约。Hymes立足于交际,把 语境定义为篇章的形式、内容、背景、参 与者、目的、音调、交际手段和风格,从 而把话语本身都看成是语境的组成部份。
3.语境研究近况
• 近年来,语言学界,特别是语用学界和认 知语言学界,对语境的研究不断升温。语 用学是研究意义的,但它研究的意义往往 与语境有关,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认知 语言学中有很重要的一个研究面,就是探 索语言的理解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 必然会展开对语境的研究。
• 语用学家们重视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他们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 (Yule, 1996: 3);语用学研究话语如何在情 景中获得意义 (Leech,1983:13);语用学研 究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意义 (Fasold, 1993:119);语用学研究由社会语境确定的 人类使用语言的条件(Mey,1993: 42)。
•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境(context)指在语言 运作过程中与之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成分, 是产生话语的环境(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discourse is produced.—ibid.)。人们依 据话语产生的环境,判断出话语表达的意 义。不过,如果把语境中的上下文(co-text) 分离出来,不把它看成是语境的组成部分 便说语境(context)是产生话语的环境,那么 语境的定义就会不够全面,话语意义也就 不一定能够准确认知了。
• 上下文只是语境的一种,常见于句段、篇 章,它可能指词语与上下句段或篇章之间 的意义关系,所以,当代语言学家把上下 文看成是linguistic context,或称为co-text (=the actual text surrounding any given lexical item.—Michael McCarthy, 1991:64)。 这样的语境,分析起来往往是一种静态的 观察,不能反映语境的全貎。
语境的广泛性
• 语境的广泛性,指语境不再局限在语言语 境,即上下文。语境是广泛地与语言意义 表述有关的一切因素。如果我们把语言看 成是一种社会现象,那它必然是在社会的 某种环境中使用。这种与语言运作有关的 社会环境范围很广,很复杂。它不但指语 言运作的现场,而且要考虑语言运作者双 方的身份、地位、性别、长幼,双方的语 言、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及民俗习惯。
• 当然,国内其他学者谈论语境的还有很多, 1992年我国出版了《语境研究论文集》, 收集了我国及海外华裔学者撰写的有关语 境研究的论文,开创了语境专题研究的先 河,在语言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 作者们论述的重点尽管不同,但大都是描 述性的,离不开传统观点的框架。至今, 语境研究始终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弱项。
• 张志公谈论两种语境:一种从较小的范围 看,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说话和听话 时的场合和前言后语;而另一种则是大至 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 双方个人的情况(文化修养、知识水平、 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 一种语境。他最后总结出“现实语境”、 “时代社会语境”和“个人语境”三大类。
• van Dijk认为,在社会结构和话语之间尚有 一个环节,那就是语境。这种语境不是客 观的事物,而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是交谈 者在交际过程中建构出来的。交际者根据 具体情境中的相关特征来建构语境,表现 为场景记忆(episodic memory)中的语境 模型。